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走,一起去綠水青山裏上課

發布時間:2023-03-21 10:1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鄧暉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晴

  春回大地,萬(wan) 物更新,一群嘰嘰喳喳的孩子躍動在上海植物園的盈盈綠意中。

  “我任務卡找得最快!”“我找到的植物最多!”“我是我們(men) 組第一個(ge) 舉(ju) 手發言的!”……手持“九宮格探索任務卡”,孩子們(men) 先在自然導師的帶領下認識園區中的自然物,又來到附近的社區開啟自主探索之旅。短短半天,原來對灌木、蕨類、藤類植物一竅不通的“小毛頭”們(men) 分享起來竟頭頭是道。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健全生態文明製度體(ti) 係,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guan) 係,不斷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眼下,青少年自然教育正在各地蓬勃興(xing) 起。通過將課堂“搬”進自然中,課本裏的綠水耕牛、荷風竹露、麥覆隴黃成為(wei) 身邊風景,一次次科學係統的觀察、記錄增強了孩子們(men) 對自然的認知,更讓他們(men) 開始思考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學會(hui) 建立自然與(yu) 人的聯結。

  1.自然教育蓬勃興(xing) 起

  三月的一個(ge) 周末,6歲的北京男孩坤坤和他的9位隊友在大地的複蘇中感受生命萌動。跟隨自然導師的腳步,他們(men) 在森林裏探秘、觀鳥,還進行了獨一無二的自然藝術創作。孩子們(men) 歡欣不已:“你聞,空氣裏到處都是小草萌芽的清香!”

  8歲的女孩文文最喜歡的則是“植物園探秘課”:“那裏有好多漂亮的花,老師會(hui) 告訴我們(men) 那些花怕不怕熱、都喜歡什麽(me) !”

  開在綠水青山間的課堂讓孩子們(men) 雀躍不已。如今,像坤坤、文文父母這樣為(wei) 孩子選擇自然教育課程的家長正逐漸增多。相關(guan) 數據顯示,自2019年首屆中國自然教育大會(hui) 召開以來,參與(yu) 各類自然教育實踐的受眾(zhong) 年均近千萬(wan) 人次,各類自然教育機構迅速發展至近2萬(wan) 家。

  是什麽(me) 點燃了家長和孩子們(men) 的自然教育熱情?

  “我們(men) 的下一代是真正的網絡原住民。我很怕她在城市的高樓林立中喪(sang) 失了對自然的感受力。”促使文文媽媽下決(jue) 心帶孩子走進自然的是孩子對於(yu) 周遭事物的淡漠:“她會(hui) 問風雨雷電這些自然現象是怎麽(me) 產(chan) 生的,但覺得水龍頭一打開就嘩啦啦流水是理所應當;她知道大熊貓、金絲(si) 猴這些課本上的保護動物,卻會(hui) 和同伴嘻嘻哈哈踩死小區裏的螞蟻。”

  這折射出曾一度“去自然化”的城市裏“自然缺失症”的蔓延。

  由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提出的這種現象,揭示了當代孩子在電視、電腦、網絡遊戲、智能手機等高科技包圍中,喪(sang) 失了與(yu) 自然親(qin) 近的本能,導致了一係列心理與(yu) 行為(wei) 上的問題,給教育者們(men) 帶來很大震撼。1990年以來,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做了自然教育的相關(guan) 嚐試,如德國以法律形式規定“必須將教育作為(wei) 森林公園的一項基本功能”、日本提出“充實青少年野外教育”等。

  “在不同國家和地區,自然教育有不同的名稱。比如環境教育、森林體(ti) 驗、野外教育、戶外探索等。概念雖然紛繁,其指向卻是一致的,都是呼籲更多人走進自然、認識自然,去認識一朵花、一隻鳥,或是幾片苔蘚,去更深層次地了解生命、建立更好的生活態度。”北京市園林綠化宣傳(chuan) 中心主任馬紅告訴記者。

  而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劉健看來,除了年輕家長對“自然缺失症”的警惕之外,相關(guan) 政策的完善也為(wei) 青少年自然教育的爆發式發展提供了空間:“近年來,生態文明、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國家重大戰略,以及林草、旅遊、教育等各類‘十四五’規劃,都對自然教育、自然體(ti) 驗、自然遊憩等做出了明確部署。加之‘雙減’政策的出台,孩子有了更多自主安排的時間,這些都為(wei) 自然教育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

  2.在與(yu) 自然的親(qin) 近中學會(hui) 柔軟與(yu) 共情

  春日裏的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生機盎然。半山腰的油鬆林經過疏伐變得舒朗透氣,野生的多花胡枝子、小葉鼠李、繡線菊等花灌木漸漸冒出了嫩芽。一條由廢棄木樁、樹皮、石子鋪就的800米長的自然觀察徑鑲嵌林間,沿途有“野花大搜索”“護林員小測驗”“鳥巢小座”等17個(ge) 遊戲項目,通俗易懂又充滿趣味。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的調研顯示,遊客在此停留的平均時長達到了45分鍾。

  “隨著生態建設步伐不斷加快,2022年北京森林覆蓋率已達到44.8%,豐(feng) 富的生態資源不但為(wei) 北京市民提供了高品質的綠色生活空間,也為(wei) 自然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更多優(you) 質場域。”馬紅介紹,目前,北京已在200餘(yu) 個(ge) 城市公園、森林公園、郊野公園和各類生態文明教育基地開展自然教育課程及活動。

  蓬勃旺盛的需求催生出種類繁多的自然教育落地形式。

  記者了解到,當前受到家長歡迎的自然教育類課程,有以夏冬令營形式開展的親(qin) 子旅行,以農(nong) 耕實踐、植物觀察等為(wei) 主的戶外體(ti) 驗課程,還有以博物館遊學等為(wei) 主的自然知識講解課程等。活動場地也從(cong) 動物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自然保護地拓展到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園、專(zhuan) 業(ye) 營地等場所。

  “中國自然教育目前正處於(yu) 多方探索、百花爭(zheng) 豔的階段。”紅樹林基金會(hui) 秘書(shu) 長閆保華說。

  這種探索與(yu) 實踐也為(wei) 青少年帶來了更豐(feng) 富的成長情境。

  參加了一段時間的自然教育實踐後,坤坤媽媽明顯感覺到,原來橫衝(chong) 直撞的“小霸王”兒(er) 子柔軟了很多:“雖然經常提醒,但他之前還是會(hui) 隨手亂(luan) 扔垃圾,時不時揪片樹葉。現在不僅(jin) 自己不這樣做了,還會(hui) 勸說小朋友不要踩疼小草、不要隨意捕捉昆蟲。”

  “人從(cong) 自然中來,人的本性就是要觸摸大自然,觸摸泥土。青少年為(wei) 什麽(me) 喜愛自然教育?最直觀來說,因為(wei) 自然教育好玩,有參與(yu) 感、體(ti) 驗感,容易產(chan) 生成就感。而在和大自然的互動中,孩子不僅(jin) 注意力會(hui) 更加集中,還能收獲全方位的成長。”馬紅介紹,相關(guan) 調查表明,那些更親(qin) 近自然的孩子,更能表現出分享、合作、助人等積極行為(wei) 品質,同時,他們(men) 的情感和行為(wei) 障礙也更少。

  3.融合發展是中國自然教育的必由之路

  盡管是自然教育的“忠實擁護者”,但文文媽在幫孩子選擇相關(guan) 課程時還是“踩了不少雷”。

  “培訓機構、社區街道、公益組織都在做自然教育,看得我眼花繚亂(luan) ,也不知道怎麽(me) 甄別,隻好看哪個(ge) 離得近就去哪個(ge) 。”文文媽告訴記者,她在“寶媽群”裏麵也看到過其他家長揭露不正規、不專(zhuan) 業(ye) 的自然教育機構:“交的是自然教育課程的錢,結果就是周末帶著小朋友去郊野公園做遊戲,問起去過的公園裏有什麽(me) 動植物,孩子竟一無所知,學費不是白交了嗎?”

  記者調研發現,在迅猛發展的同時,由於(yu) 家長相關(guan) 知識儲(chu) 備不足、行業(ye) 發展邊界缺失、師資不夠專(zhuan) 業(ye) 等問題,自然教育機構收費行為(wei) 不規範、課程注水等問題也屢見不鮮。

  “利益驅使下,確實有一些機構打著‘自然教育’的旗號,幹著破壞自然的事情,帶孩子捕蟲、摘樹葉做標本等行為(wei) 時有發生。”一位資深自然教育從(cong) 業(ye) 者告訴記者。

  如何規範好剛剛興(xing) 起的自然教育行業(ye) ,使其進入良性發展的快車道,讓家長可以放心選到優(you) 質的自然教育課程?這成為(wei) 當前公眾(zhong) 關(guan) 注的焦點問題。

  在馬紅看來,一堂好的自然教育課程或者活動,應具備資源、受眾(zhong) 和媒介三個(ge) 要素:“資源就是與(yu) 自然相關(guan) 的動植物、地質地貌、水體(ti) 、曆史人文等;受眾(zhong) 就是具有豐(feng) 富社會(hui) 多樣性的集合體(ti) ,分為(wei) 未成年人、成年人、老年人、親(qin) 子家庭、特殊群體(ti) 等;媒介既可以是自然解說員等有專(zhuan) 業(ye) 背景的人,也可以是牌示係統、自導式路徑、出版物、陳列與(yu) 展陳、多媒體(ti) 等新技術。進一步提升自然教育質量,既要不斷豐(feng) 富自然教育環境,還要有更完善的設施和解說係統,有更有針對性的課程和活動。”

  劉健認為(wei) ,中國自然教育的基本問題、價(jia) 值理念目前尚缺乏普遍共識,亟須提升公眾(zhong) 對於(yu) 自然教育的科學認知:“在很多人眼中,自然教育就是一次鄉(xiang) 村遊、親(qin) 子遊或是動植物科普遊,因此在自然教育的選擇上也偏向於(yu) 這些形式,但其實更應該注重的是通過人與(yu) 自然的溝通,幫助兒(er) 童形成社會(hui) 生活有效邏輯思維的教育過程與(yu) 情感體(ti) 驗。”

  “我們(men) 調研發現自然教育從(cong) 業(ye) 人員的職業(ye) 認可度、幸福感很高,但流動性很強,很多人隻能在崗1~3年就‘跳槽’了。”閆保華建議,要進一步加強自然教育師資的選、育、留工作。

  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yu) 比較教育研究院教授黃宇則撰文呼籲,融合發展是中國自然教育長遠發展的必由之路:“需要進一步擴展行業(ye) 領域,豐(feng) 富參與(yu) 主體(ti) ,創新活動形式,更加緊密地與(yu) 國家戰略需求結合起來,促進自然教育更好發展。”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