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離生活越近,自然教育的場所就越棒——訪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王放

發布時間:2023-03-21 10:1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鄧暉

  王放的身份很多元——作為(wei) 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他承擔《保護生物學》《生物多樣性導論》等課程教學多年;走下講台,他發起、參與(yu) 了不少與(yu) 自然保護相關(guan) 的公益活動和調查項目;而作為(wei) 一位6歲男孩的父親(qin) ,帶著孩子在小區裏遊蕩、看鳥看昆蟲,是他最樂(le) 此不疲的事。

  在他看來,對於(yu) 迫切想讓孩子放下手機、親(qin) 近自然的家長來說,花費不菲的自然教育訓練營並不是唯一選擇。最好的自然教育,其實就在孩子身邊。

  記者:近年來,自然教育實踐在各地蓬勃發展。當孩子們(men) 在自然中奔跑、探索時,他們(men) 會(hui) 得到什麽(me) ?

  王放:最早期的自然教育先行者們(men) ,像梭羅、繆爾、利奧波德等用特別優(you) 美又有科學性的語言歌頌了瓦爾登湖、優(you) 勝美地國家公園,甚至威斯康星的一個(ge) 小木屋。在他們(men) 看來,人在自然中才能夠形成健全人格,才能夠完整體(ti) 會(hui) 到這個(ge) 世界的美好。我記得利奧波德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像山一樣思考”,就是指在自然之中人們(men) 能夠找回內(nei) 心深處的那些東(dong) 西,包括堅強勇敢、對這個(ge) 世界的熱愛、好奇心與(yu) 責任感。

  記者:正是看到這些益處,讓孩子參加自然教育活動正在成為(wei) 城市家庭的熱門選擇。但很多機構課程報價(jia) 不菲,半天活動就要花去六七百元甚至上千元。家長們(men) 時不時還會(hui) “踩雷”,花了錢卻覺得沒啥收獲。您怎麽(me) 看待這樣的現象?什麽(me) 才是好的自然教育?

  王放:我曾經參加過一個(ge) 自然教育論壇。整整三天,大家都在討論怎麽(me) 帶著孩子去自然訓練營,怎麽(me) 帶孩子設計自然校本課程、課外活動……這讓我有一個(ge) 很強烈的感觸:為(wei) 什麽(me) 要把自然教育限製在孩子身上?事實上,當下成年人的自然教育也是非常缺失的。而當成年人不熟悉、不了解自然的時候,就很難帶給孩子導向正確的自然教育,也就隻能簡單地依賴培訓機構。

  我確實能感受到家長們(men) 對於(yu) 優(you) 質自然教育的渴求。去年上海市林業(ye) 總站、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與(yu) 複旦大學共同發起了“貉以為(wei) 家”公民科學家項目,邀請上海市民和我們(men) 一起調查城市裏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野生貉的分布情況。一開始,我們(men) 很忐忑,沒把握到底有多少人關(guan) 心這件事。但市民的熱情遠遠超乎想象,幾百名各行各業(ye) 的人報名,或頂著40度的高溫,或奔波幾十公裏跟著我們(men) 一起做調查,非常投入。我跟一位家長聊天,他說起自己在給孩子講解自然知識時捉襟見肘,就花很多錢帶孩子去自然保護區參加訓練營,最終竟然僅(jin) 僅(jin) 是做了一堆標本回來。而在跟我們(men) 一起調查的過程中,他覺得盡管沒有課堂講授、沒有PPT,卻帶孩子真正了解到了科學研究的過程、人與(yu) 自然的聯結、對於(yu) 城市建設的科學支持。後來他主動陪孩子一起嚐試進行身邊的自然科研,推動孩子從(cong) 被動參加訓練營到主動去探索自然。

  自然教育同樣應該從(cong) 成年人開始。如果父母有了這些意識與(yu) 知識,孩子的自然教育問題就不再是一個(ge) 看起來有那麽(me) 多困難的事情了,也就擁有了比“報班”更多元的落地方式。

  記者:也有一種觀點認為(wei) “城市裏的自然教育束縛太多、野趣不足”,認為(wei) 自然教育一定要遠足、出行,去曠野、高山、景區……這也進一步加劇了家長的經濟負擔。

  王放:我覺得作為(wei) 一個(ge) 普通孩子或市民,郊野的保護區的確是特別好的自然教育場所,但身邊的公園綠地也很好,甚至比保護區更好:比郊區公園綠地更好的場所,其實就是我們(men) 居住的小區。離生活越近,自然教育的場所就越棒;自然教育或者自然觀察跟生活連接得越緊就越有趣,也越有可能持續下去。

  我舉(ju) 我兒(er) 子的經曆作為(wei) 例子。當我們(men) 去一些風景區爬山,甚至我帶他去爬玉龍雪山,這是一件一輩子隻會(hui) 經曆一兩(liang) 次的事情,他會(hui) 記住,但隻是像一個(ge) 匆匆過客那樣去觀察和體(ti) 會(hui) 。但當我們(men) 在自己小區發現有一隻鳳蝶把蛹用絲(si) 掛在了一棵花椒樹上,孩子便每天早晚都要去看,驚呼“這個(ge) 蛹變得透明了”“蛹變成了深色的硬殼”,直到有一天看到“蛹開始孵化、變成蝴蝶”,這是一個(ge) 持續不斷的過程。每天孩子都會(hui) 問我“我們(men) 什麽(me) 時候能去觀察?我不能錯過蝴蝶飛出來的這一瞬間”。

  這讓我覺得,這樣的過程有持續性,是一件有始有終的事情。這更是一個(ge) 孩子在真正關(guan) 心自然,他會(hui) 覺得一個(ge) 普通的蝴蝶蛹跟自己是有關(guan) 係的,自己像一個(ge) 守護者,不能讓別人去破壞它。這樣持續的投入和探索,其實和我們(men) 做科學研究有很多相似之處,將觀察、歸納、推理、證明等科學的思想方法潛移默化地融入其中。

  記者:讓人與(yu) 自然產(chan) 生聯結,尊重、敬畏自然,這是自然教育的迷人之處。

  王放:是的。自然教育的產(chan) 出不僅(jin) 僅(jin) 是知識,更可能是科學精神,可能是對於(yu) 身邊自然環境改造與(yu) 提升的責任感。

  如果中小學孩子的觀察對象就是校園裏的一片草坪,他們(men) 會(hui) 特別自然地想到是不是要減少殺蟲劑的使用,是不是可以投放更多植物種子營建一個(ge) 小花園,也會(hui) 對破壞草坪、砍樹等行為(wei) 有更深的思考。所以我們(men) 可以看到,北大校園裏有學生推動成立自然保護小區,用製度化的做法保護校園裏的野生動物和自然環境;我們(men) 也會(hui) 看到上海市民關(guan) 心自己小區的貉,自發組織科普小講座,發起野生動物誌願者保護群,勸阻對野生動物有害的投喂行為(wei) 。

  所有這些,隻有在身邊的自然教育才能夠做到。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