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走一走進京“趕考”第一站——清華園車站舊址開放紀實

發布時間:2023-03-27 10:1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董城 光明日報通訊員 鄒韻婕 張思琦

  74年前的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機關(guan) 和人民解放軍(jun) 總部告別西柏坡,向北平進發。3月25日上午,毛澤東(dong) 等老一輩無產(chan) 階級革命家率領中共中央機關(guan) 在清華園車站下車,開啟了“進京趕考之路”在北平的重要篇章。74年後,清華園車站舊址修繕重新開放,一群首都大學生從(cong) 這裏出發,騎行前往頤和園益壽堂和香山革命紀念地參觀瞻仰,紀念這段難忘的紅色曆程。

  走進北京市海澱區成府路路口的西南小巷,“鐵路之父”詹天佑題寫(xie) 的“清華園車站”見證了這座老站房的百年曆史。清華園車站始建於(yu) 1910年,是我國自主勘測、設計、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距京城最近的一座火車站。

  1949年早春,清華園車站作為(wei) 中共中央“進京趕考之路”抵平第一地,無聲地見證了這一偉(wei) 大的曆史時刻。

  記者在香山革命紀念館,查閱到了一段74年前關(guan) 於(yu) “趕考”之路的記載——“從(cong) 涿州到清華園,共十二個(ge) 站,約六十公裏,兩(liang) 小時即可到達……第二列車直開清華園車站(極少數歡迎人員即在該站迎接),然後換乘汽車開西郊飛機場閱兵……雖然清華園車站甚小,但適合於(yu) 警戒。”

  如今,重新開放的清華園車站舊址基本還原了清灰色磚牆、圓拱形券廊、覆蓋鐵皮瓦雙坡屋頂以及城牆雉堞女兒(er) 牆等原初建築特征。站內(nei) 正在舉(ju) 辦“走向新中國的步伐——中共中央‘進京趕考之路’清華園車站專(zhuan) 題展覽”,整個(ge) 展廳分為(wei) “步伐堅定的趕考之路:中共中央赴北平”“堅持黨(dang) 的領導:永葆‘趕考’的清醒和堅定”“‘進京趕考之路’多媒體(ti) 影音體(ti) 驗區”“‘進京趕考之路’報紙書(shu) 籍體(ti) 驗區”四個(ge) 區域,按曆史脈絡漸次展開。

  在北京三山五園研究中心專(zhuan) 家侯兆年看來,清華園車站具有極高的曆史價(jia) 值、科學價(jia) 值。在修繕過程中,技術團隊嚴(yan) 格按照文物保護的原則,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文物建築的本體(ti) 。從(cong) 地麵、牆麵、線腳到工藝,精準再現清華園車站百年前建築細節。

  侯兆年介紹,為(wei) 了彌補清華園車站結構殘缺的遺憾,修繕團隊還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對百年前的老車站進行完整複原。《進京趕考之路——清華園車站線上虛擬展》以豐(feng) 富的史料和現場勘察為(wei) 支撐,展示了其曆史上五開間的完整原貌、功能布局及室內(nei) 陳設。

  跟隨大學生們(men) 的騎行路線,記者又來到中共中央“進京趕考之路”的另一個(ge) 重要地標——頤和園益壽堂。“古都春曉——中共中央‘進京趕考之路’頤和園專(zhuan) 題展覽”正在這裏舉(ju) 行。60餘(yu) 張曆史圖片、40餘(yu) 件(套)文物按照“古園新生”“宴集群賢”“肝膽相照”三個(ge) 部分,生動還原了“益壽堂晚宴”的曆史細節。

  北京市委宣傳(chuan) 部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隨著清華園車站舊址、頤和園益壽堂等相繼開放,“進京趕考之路(北京段)”重要點位已經實現“串珠成線”、整體(ti) 亮相。北京市還專(zhuan) 門結合革命舊址現狀,統一設計安裝了“新中國成立片區主要革命舊址、紀念設施標識標牌”,便於(yu) 觀眾(zhong) 了解主題片區概貌、“進京趕考之路(北京段)”線路布局和舊址的革命曆史文化內(nei) 涵,推動“進京趕考之路”整體(ti) 活化,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全力打造首都紅色文化弘揚傳(chuan) 承高地。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