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舌尖上的安全”,不能總靠臥底“捉妖”
規範線上線下互聯共生的餐飲品牌和門店,對監管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魔鬼藏在細節中,法寶藏在實踐中。把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工作做得更加深入、全麵、精細,形成嚴(yan) 密的監督網絡,考驗著有關(guan) 方麵的決(jue) 心和智慧。
今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記者先後進入安徽合肥兩(liang) 家半天妖烤魚門店臥底暗訪,發現涉事門店存在使用過期食材、從(cong) 垃圾桶拿回食材繼續上桌、缺斤短兩(liang) 、違規辦理健康證等多種問題。據近日多家媒體(ti) 報道,目前,涉事餐飲品牌負責人回應稱,深表歉意,已暫時關(guan) 停涉事門店。合肥市場監管局回應稱,執法人員正在取證,並要求該品牌在合肥所有門店暫停營業(ye) 接受檢查。另據報道,此前,河南鄭州、山東(dong) 青島的半天妖烤魚門店,也出現過食品安全相關(guan) 問題。
新聞一出,相關(guan) 話題迅速衝(chong) 上社交平台熱搜榜,不少網友表示胃裏“翻江倒海”。這體(ti) 現了人們(men) 對食品安全一如既往的關(guan) 注、對知名餐飲品牌“翻車”的失望,以及由此及彼對食品安全領域“前廳後廚表裏不一”等痼疾的不滿。
後廚“作妖”已不是第一次被媒體(ti) 抓包了。使用過期食材、衛生不達標、違規辦理或不辦理健康證等,似乎已成不少餐企的“默契”。去年的“土坑酸菜”事件、今年央視“3·15”晚會(hui) 上的“腐爛橄欖菜”“香精大米”等問題,同樣觸目驚心。時間在變,涉事商家及食品在變,而製作方的“眼不見為(wei) 淨”卻還是“原來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而發現這些貓膩的依然多是媒體(ti) 的臥底暗訪。
近年來,新食安法回應了公眾(zhong) 訴求,有關(guan) 部門不斷完善監管機製,很大程度上扭轉了食品安全問題的整體(ti) 局麵,不少曾經的“老大難”問題得到明顯改善。以“地溝油”為(wei) 例,近年來,其案發量、曝光量、搜索量和討論量都斷崖式下降,這讓公眾(zhong) 看到了法律和執法力量的應有威懾力。
盡管如此,依然不時有個(ge) 別地方爆出食品安全問題。這既因不法商家太狡猾,也因執法行動某些時候流於(yu) 形式。比如,商家“打遊擊”的成本低,外部監督有時難以穿透後廚的“牆”;有些地方的執法多為(wei) 抽查,隻對衛生、台賬等“掃幾眼”,難以識破商家的障眼法。
為(wei) 了讓監管更敏銳、機智,形成強大的約束和倒逼力量,不少地方開展多種路徑的探索。有的地方在外賣送餐行業(ye) 聘任外賣小哥兼職食品安全“吹哨人”;有的地方出台規定,明確食品生產(chan) 經營企業(ye) 至少配備1名食品安全員;有的地方推進“明廚亮灶”工程,讓監管部門和食客通過監控畫麵實時監督後廚情況等。
總體(ti) 看,各地食品安全的監管還需要多做加法,比如,日常檢查應更加隨機,不讓商家摸著規律;讓質檢更多代替“視檢”;多些遠程聯網監督應用;完善專(zhuan) 業(ye) 人員暗訪工作機製;在懲處上既要有口頭警告,更要依法在頂格處罰上“應罰盡罰”;加大對群眾(zhong) 舉(ju) 報等外部監督力量的獎勵,激發公眾(zhong) 主動參與(yu) 共治的積極性。日前中消協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消費者對消費侵權行為(wei) 選擇“默默忍受”比例持續降低,願意較真、敢於(yu) 較真的消費者越來越多,這是一個(ge) 可喜的趨勢。
食品安全關(guan) 係百姓健康,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互聯網時代,孕育網紅品牌並迅速複製,已不是新鮮事。規範線上線下互聯共生的餐飲品牌和門店,對監管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魔鬼藏在細節中,法寶藏在實踐中。把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工作做得更加深入、全麵、精細,形成嚴(yan) 密的監督網絡,考驗著有關(guan) 方麵的決(jue) 心和智慧。一句話,希望食品安全“捉妖記”不要頻頻上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