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工坊助力河北鄉村振興
前不久,文化和旅遊部、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公布了66個(ge) 2022年“非遺工坊典型案例”。其中,由河北省推薦申報的“定瓷燒製:讓傳(chuan) 統技藝成為(wei) 致富手藝”“衡水內(nei) 畫:走出傳(chuan) 統工藝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路子”“讚皇土布:好手藝帶領婦女就業(ye) 增收”“曲陽石雕:雕刻就業(ye) 創業(ye) 的幸福畫卷”“黃驊麵花:麵花裏的脫貧滋味”5個(ge) 典型案例成功入選。
近年來,從(cong) “在提高中保護”到活態化傳(chuan) 承,從(cong) “見人見物見生活”到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河北非遺保護取得了豐(feng) 碩的成果。一個(ge) 個(ge) 非遺工坊的實踐案例,詮釋著傳(chuan) 統文化在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的作用,為(wei) 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提供了經驗。
龍頭帶動產(chan) 業(ye) 發展
保定市曲陽縣素有中國“雕刻之鄉(xiang) ”的美譽,曲陽石雕於(yu) 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
最近,曲陽宏峰雕刻非遺工坊的負責人劉玉峰幾乎每天都要下生產(chan) 車間,與(yu) 工人一起加緊趕訂單。“這是河北鑫特園林建築雕塑有限公司給我們(men) 工坊的600萬(wan) 元的急單。訂單產(chan) 品包括人物石雕、銅藝浮雕,需要50天內(nei) 交貨。”劉玉峰說,“每逢河北鑫特園林建築雕塑有限公司遇到大活急活,都會(hui) 將部分工程分包給我。”自從(cong) 與(yu) 該公司達成合作後,他的家庭作坊逐漸發展成一家雕刻公司,年營業(ye) 額達3000萬(wan) 元。2020年,劉玉峰的公司被認定為(wei) 非遺工坊。
“通過與(yu) 其他非遺工坊的合作,公司延長了產(chan) 業(ye) 鏈條,實現了互利共贏。”河北鑫特園林建築雕塑有限公司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董事長吳學儒說,如今與(yu) 他們(men) 合作的能工巧匠有80多人,包括兩(liang) 家非遺工坊,每年分發的工程量達3000多萬(wan) 元。
河北鑫特園林建築雕塑有限公司是年產(chan) 值超億(yi) 元的國內(nei) 雕塑旗艦企業(ye) 。據悉,該公司於(yu) 2022年被認定為(wei) “曲陽石雕非遺工坊”。近年來,該公司一直開展校企合作,培訓500餘(yu) 人次,聘用雕塑大師35名,安排高校畢業(ye) 生、技工370名就業(ye) ;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及研培計劃,承辦曲陽石雕研培活動、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現場實訓等活動;累計投入資金320餘(yu) 萬(wan) 元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帶動邸村鎮、曉林鎮8個(ge) 行政村共811戶脫貧戶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穩定增收;承擔曲陽縣邸村鎮人力資源培訓工作,先後幫助百餘(yu) 名農(nong) 民和經濟困難人口掌握雕刻技能,使其收入明顯提高……
“在市場引領下,一方麵自上而下,由龍頭帶動,一個(ge) 個(ge) 小作坊發展起來;一方麵自下而上,一些個(ge) 人作坊發展成了公司。這些公司就是非遺工坊形成發展的基礎。”曲陽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劉斌介紹。
曲陽縣非遺資源豐(feng) 富,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5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6項。其中,另一項國家非遺代表性項目就是定瓷傳(chuan) 統燒製技藝。
我國宋代有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定窯是五大名窯中唯一燒製白瓷的窯場,其窯址在今保定市曲陽縣境內(nei) ,因其在唐、宋時期隸屬定州,故稱“定瓷”。定瓷胎質潔白細膩,釉色勻淨,薄而堅硬,有“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的美譽。
曲陽縣靈山鎮崗北村人龐永克生於(yu) 陶瓷世家,2020年被評為(wei) 保定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曲陽定瓷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現為(wei) 曲陽縣永克定瓷坊有限公司藝術總監。
為(wei) 帶動當地群眾(zhong) 脫貧致富、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龐永克教徒授藝,培養(yang) 出200多名定瓷專(zhuan) 業(ye) 人才。龐永克還幫助、指導他們(men) 創辦自己的定窯作坊,為(wei) 他們(men) 創業(ye) 及脫貧致富創造了良好條件。龐永克曾參加過曲陽縣政府部門組織的農(nong) 村致富帶頭人培訓活動,不僅(jin) 增強了其開展課徒授藝、傳(chuan) 承定瓷技藝、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決(jue) 心,還開拓了視野和工作思路。如今,崗北村有定瓷作坊近70家,周邊的澗磁村、韓家村、靈山村等村莊也在大力發展陶瓷產(chan) 業(ye) 。
2020年,龐永克創辦的永克定瓷坊被曲陽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評為(wei) “曲陽縣非遺工坊”。2021年,龐永克被文化和旅遊部評為(wei) “鄉(xiang) 村文化和旅遊能人”。
據悉,自2020年開始,曲陽縣大力推進非遺工坊培育工作,在係列措施推動下,非遺工坊數量不斷增加。截至目前,該縣擁有石雕、定瓷等非遺工坊207家,涉及11個(ge) 鄉(xiang) 鎮81個(ge) 行政村,是河北省非遺工坊數量最多的縣。同時,曲陽縣還組織了17家非遺工坊與(yu) 脫貧群眾(zhong) 建立長期利益聯結機製,幫扶73個(ge) 村近3000家脫貧戶實現穩定增收,帶動1.6萬(wan) 人就業(ye) 。
助力群眾(zhong) 就業(ye) 增收
黃驊麵花誕生在黃驊市南部羊二莊回族鎮一帶,距今已有200年的曆史。黃驊市文化館工作人員介紹,過去黃驊北部土地貧瘠,小麥產(chan) 量很低,人們(men) 生活清苦。每逢年節,人們(men) 就把不多的小麥磨成麵粉,蒸成壽桃、鯉魚等麵花送給親(qin) 戚朋友,圖個(ge) 吉利。這樣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風俗習(xi) 慣,加之麵花相比饅頭等口感較好,就被人們(men) 逐漸接受,形成獨特的飲食文化。但由於(yu) 麵花製作費時費力,“身影”漸漸模糊。為(wei) 了保護這項飲食文化,黃驊麵花在2009年成為(wei)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2020年,河北帝鑒食品有限公司設立了黃驊麵花製作非遺工坊,通過傳(chuan) 統技藝研究、黃驊麵花製作技能培訓、產(chan) 品設計提升、展示展銷能力培訓等形式開展非遺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多年來,工坊招工一直秉持對下崗人員和殘疾人傾(qing) 斜優(you) 先、待遇優(you) 厚的原則,先後安置下崗工人和殘疾人50餘(yu) 人就業(ye) ,助殘70餘(yu) 人,為(wei) 100多位困難人士提供就業(ye) 崗位。
黃驊麵花製作非遺工坊還常年開展“傳(chuan) 統技藝進農(nong) 村、進校園”等活動,增加了人們(men) 對中華傳(chuan) 統民間技藝的認知,更為(wei) 黃驊麵花技藝的進一步傳(chuan) 承奠定了堅實基礎。
截至2021年年底,工坊開展公益性技能培訓10期,培訓300餘(yu) 人次,其中175人取得合格證書(shu) 。他們(men) 有的在黃驊麵花製作非遺工坊工作,有的回鄉(xiang) 自主創業(ye) ,創立了自己的麵花品牌,為(wei) 麵花行業(ye) 發展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作出了積極貢獻。
河北省讚皇縣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原村土布紡織這項傳(chuan) 統手工技藝在這裏完整地傳(chuan) 承了下來。2013年,讚皇原村土布紡織技藝被列入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讚皇原村土布的第三代傳(chuan) 承人,全國人大代表、讚皇縣原村土布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崔雪琴多年來致力於(yu) 推動土布產(chan) 業(ye) 的創新發展。
在讚皇縣原村土布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內(nei) ,擺放著農(nong) 家織布機和各式手工花布,幾位織娘正坐在那裏紡線。手撫散發著棉花味道的土布,“家家紡車轉,戶戶機杼聲”的場景仿佛又重現眼前。崔雪琴說:“我積極保護傳(chuan) 承土布紡織這一傳(chuan) 統技藝,帶領村裏的姐妹們(men) 共同致富,這是我的責任。”
10多年前,崔雪琴借款購置了10台木紡車、5台木織布機,帶領60多名農(nong) 村中老年婦女建起全省第一家農(nong) 村婦女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讚皇縣原村土布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開始了土布扶貧的故事。
近年來,讚皇縣在原村土布文化產(chan) 業(ye) 園建起省級傳(chuan) 統工藝工作站,在劉家莊、千根、曲江、東(dong) 白草坪、杜莊5個(ge) 村建設了5個(ge) 非遺就業(ye) 工坊,負責紡織原村土布、加工原村土布產(chan) 品、組織當地村民參加土布紡織技能培訓、安排村民在工坊就業(ye) 。另外,讚皇縣營銷團隊還積極參加在意大利、法國以及中國深圳等舉(ju) 辦的國內(nei) 外大型展銷會(hui) ,開啟電商銷售模式,讓更多人了解讚皇原村土布紡織技術,使原村土布有了國際範兒(er) 。
堅持創新做好傳(chuan) 承
衡水內(nei) 畫是一種鼻煙壺內(nei) 壁繪畫技藝,主要分布在衡水市及其周邊地區,作為(wei) 我國獨有的民間工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衡水內(nei) 畫號稱冀派,與(yu) 京派有著密切的聯係,其創始人王習(xi) 三是京派老藝人葉仲三之子葉曉峰、葉奉祺的第一位外姓弟子。20世紀50年代末,王習(xi) 三熟練掌握了京城“葉派”的內(nei) 畫技法後,將中國畫中的工筆“撕毛法”引入鼻煙壺內(nei) 畫。他自創了冀派內(nei) 畫的特殊工具金屬杆勾毛筆,即“習(xi) 三彎勾筆”,筆杆直彎,可隨意改變方向。
衡水習(xi) 三內(nei) 畫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自勇說:“內(nei) 畫發展的基礎是從(cong) 業(ye) 人員整體(ti) 水平的提升。提高內(nei) 畫人才素質成為(wei) 製約冀派內(nei) 畫未來發展的關(guan) 鍵。”
作為(wei) 冀派內(nei) 畫的排頭雁,王自勇的父親(qin) 王習(xi) 三早在1996年就依托公司,成立了衡水習(xi) 三內(nei) 畫藝術培訓學校,由習(xi) 三內(nei) 畫院的高級畫師授課,培養(yang) 內(nei) 畫人才。此外,在培養(yang) 傳(chuan) 人的同時,冀派內(nei) 畫也探索了一條“以博物館促進非遺保護”的特色道路。衡水習(xi) 三內(nei) 畫藝術有限公司先後在衡水、石家莊、北京建立了3家不同規模的博物館,免費對公眾(zhong) 開放,宣傳(chuan) 內(nei) 畫知識,不定期地舉(ju) 辦展示活動。這些博物館也成為(wei) 展銷一體(ti) 的藝術平台,滿足大眾(zhong) 觀賞、互動、體(ti) 驗、購物的多重需求。
對於(yu) 此次入選“非遺工坊典型案例”,王自勇表示,衡水內(nei) 畫非遺工坊將以此為(wei) 契機,提升產(chan) 品設計、創新營銷思路、打造過硬品牌、拓展銷售渠道,為(wei) 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貢獻力量。
為(wei) 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項非遺,更好地傳(chuan) 承與(yu) 發展內(nei) 畫技藝,衡水市內(nei) 畫藝人宋雲(yun) 飛探索出了“互聯網+內(nei) 畫”的宣傳(chuan) 模式,給這項傳(chuan) 統文化注入新鮮活力。宋雲(yun) 飛介紹:“近年來,我陸續在抖音、快手、臉書(shu) 等網絡平台發布教學及藝術欣賞內(nei) 容的視頻數百個(ge) ,既讓青年人了解這項冷門藝術,也帶動了不少農(nong) 村藝術愛好者積極投身創作中,並為(wei) 貧困人群開出了一條‘藝術脫貧’的路子。”
創建內(nei) 畫小鎮、打造非遺工坊、帶動就業(ye) 增收、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近年來,衡水饒陽縣依托“內(nei) 畫小鎮”建成劉暉內(nei) 畫藝術院、劉暉民俗園兩(liang) 個(ge) 鄉(xiang) 村旅遊特色點,召回流失的藝術人才近百名,累計吸納脫貧就業(ye) 人員300多人,帶動78戶脫貧戶人均年收入從(cong) 原來的7000元提升為(wei) 1.75萬(wan) 元,依托互聯網建立網絡銷售平台,創收達520.4萬(wan) 元。
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處處長王蓉蓉說:“近年來,河北相關(guan) 部門開展了一係列非遺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成效顯著。”截至目前,河北省共建設由各級文旅、人社、鄉(xiang) 村振興(xing) 部門認定的非遺工坊572家,設立了8個(ge) 省級傳(chuan) 統工藝工作站、10個(ge) 省級非遺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試點,帶動的脫貧人口數達到43637人,線上線下傳(chuan) 統手工技能培訓每年約14.7萬(wan) 人次,建立了超過600家網絡店鋪,不斷增強非遺服務社會(hui) 發展的能力。非遺已成為(wei) 帶動河北省農(nong) 民增收、拓展農(nong) 村就業(ye) 渠道的增長點。(王凱東(dong) 高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