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讓“第三方測評”健康有序發展

發布時間:2023-04-10 11:02: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這麽(me) 多品牌,應該選哪個(ge) ?”“產(chan) 品效果究竟怎麽(me) 樣?”電商迅速發展,品類日漸豐(feng) 富,不少消費者在購物時麵臨(lin) “選擇的煩惱”,一大批“第三方測評”機構隨即出現在各類互聯網平台。近日,中國消費者協會(hui) 對抖音、微博、小紅書(shu) 、微信平台等12個(ge) 互聯網平台共計350家“第三方測評”賬號進行調查,發布《“第三方測評”對消費者權益影響調查報告》。

  買(mai) 前看看做參考

  “我經常看護膚彩妝類的測評,測評博主會(hui) 結合自身膚質講解不同品牌產(chan) 品的使用效果,以圖片、文字及視頻的形式來呈現,挺直觀生動的,我在買(mai) 唇膏、防曬霜、粉底液等之前都會(hui) 看看做參考。”北京海澱的上班族邱女士說。

  如今,“先看測評,後購買(mai) 商品”成為(wei) 不少消費者的日常習(xi) 慣,由此催生一大批“測評博主”。在短視頻平台搜索關(guan) 鍵詞“測評”,顯示內(nei) 容豐(feng) 富,涵蓋服裝、美食、玩具、家電、化妝品、數碼產(chan) 品等。

  中國消費者協會(hui) 調查顯示,近八成消費者會(hui) 在購物前參考“第三方測評”內(nei) 容,以了解真實使用體(ti) 驗和挑選出最具性價(jia) 比的商品,較常見的是數碼家電、美妝護膚、服裝鞋靴等品類。

  “‘真實體(ti) 驗+對比分析’的測評形式,抓住了用戶購買(mai) 商品的關(guan) 注點。”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第三方測評”受到消費者的喜愛,實質上是測評行為(wei) 幫助消費者獲得了“真實體(ti) 驗”。多數測評機構、博主會(hui) 親(qin) 自體(ti) 驗相關(guan) 商品,為(wei) 消費者帶來最直接的視覺體(ti) 驗。

  “客觀、公正的互聯網測評具有一定積極意義(yi)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教授範世乾認為(wei) ,對消費者而言,通過參考相關(guan) 測評內(nei) 容,可以更有針對性地自主選擇商品和服務,減少挑選成本。對商家而言,“第三方測評”機構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股監督力量,有利於(yu) 促進企業(ye) 提供更加優(you) 質的產(chan) 品與(yu) 服務,促進市場良性發展。

  “假測評、真廣告”誤導消費

  據了解,部分測評機構“以商養(yang) 測”,一邊開展各式各樣的測評,一邊進行電商賣貨、廣告營銷等,以測評之名行帶貨之實,看似客觀中立實則為(wei) 了利益,其銷售商品質量往往難以保證。

  “我喜歡運動,用了不少時間看球鞋評測視頻,最後花了600多元買(mai) 了測評博主鼎力推薦的足球鞋,可是穿兩(liang) 次鞋子就開膠了”“以前我經常從(cong) ‘第三方測評’平台上選購商品,因為(wei) 省時省力,不用自己貨比三家。但最近從(cong) 某測評平台上買(mai) 的保溫杯,裝進熱水不到兩(liang) 小時,杯中水就涼了”……有不少網友在參考相關(guan) 測評後買(mai) 到了問題商品。

  缺乏測評標準、誇大宣傳(chuan) 、虛假測評、做商業(ye) 性廣告……《“第三方測評”對消費者權益影響調查報告》顯示,93.1%的“第三方測評”涉嫌存在測評標準類問題,其中缺乏測評標準的主觀性測評多;55.7%的“第三方測評”涉嫌存在商測一體(ti) 、以商養(yang) 測類的模式,難保公正性;37.2%的消費者反映通過觀看“第三方測評”所購買(mai) 的商品出現過質量問題;35.7%的“第三方測評”涉嫌虛假測評。

  專(zhuan) 家認為(wei) ,“第三方測評”的結果會(hui) 影響消費者購買(mai) 行為(wei) ,客觀公正科學的測評結果有助於(yu) 實現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等權益;反之,則可能誤導消費者,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不客觀、不公正以及不科學的結果還會(hui) 損害經營者商業(ye) 信譽,破壞公平競爭(zheng) 的商業(ye) 環境。

  加大監管力度

  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楊海平認為(wei) ,目前互聯網“第三方測評”機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ge) 問題:一是機構數量不少,但部分機構公正性存疑,難以確保作為(wei) “第三方測評”機構的權威性。二是測評機構沒有處理好公正性和營利性之間的關(guan) 係。三是測評機構規範性相對不足,準入門檻低,監督管理不夠。

  如何讓“第三方測評”規範發展?中國消費者協會(hui) 建議,政府監管、行業(ye) 自律、社會(hui) 監督協同發力,設置行業(ye) 準入門檻;夯實“第三方測評”主體(ti) 責任,做到“誰測評、誰負責”,促進行業(ye) 良性發展;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建立消費投訴的“綠色通道”。

  相關(guan) 平台也應落實責任、拿出實招。專(zhuan) 家表示,平台方需進行賬號身份認證,強化問題賬號審核,對平台內(nei) 的測評賬號建立作品審核、信用投訴、宣傳(chuan) 帶貨管理等多重監督機製,以保障消費者不被誤導。

  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消費者信任是測評的核心競爭(zheng) 力,專(zhuan) 業(ye) 公正是測評發展的“壓艙石”。應盡快建立行業(ye) 規範及相關(guan) 評測標準,淘汰獨立性、公正性、規範性不足的測評機構,促進互聯網評測行業(ye) 健康有序發展。(李雪欽)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