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網絡平台知識傳播的三個關鍵點
【專(zhuan) 家點評】
作者:周敏 郅慧(周敏係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chuan) 播學院教授,郅慧係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chuan) 播學院博士研究生)
近年來,隨著傳(chuan) 播技術的發展迭代,網絡平台知識傳(chuan) 播迅速走進大眾(zhong) 視野,構建起內(nei) 容多元、渠道豐(feng) 富的知識圖景,而老年群體(ti) 也隨之成為(wei) 知識傳(chuan) 播的重要力量。在“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獲獎名單中,以13位平均年齡77歲的銀發老人為(wei) 代表的“銀發知播”群體(ti) 光彩奪目。他們(men) 借助網絡平台,將畢生所學與(yu) 人生智慧傳(chuan) 授給他人,帶領公眾(zhong) 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在代際認知重塑中創造全新範本,成為(wei) 網絡平台一道動人的風景。
“銀發知播”火遍全網,啟示我們(men) :知識傳(chuan) 播必須抓住媒介、社會(hui) 、情感價(jia) 值三個(ge) 關(guan) 鍵點才能發揮作用,構建積極而活躍的網絡文化新生態。
首先,知識傳(chuan) 播需依托互聯網新型媒介的連接賦能功能,實現各種生活情境下的廣泛傳(chuan) 播。當下,互聯網以其強大的連接功能實現了對於(yu) 社會(hui) 個(ge) 體(ti) 的賦權和賦能,在“人人手中皆有話筒”的時代,普通大眾(zhong) 也能成為(wei) 知識傳(chuan) 播的主體(ti) ,信息傳(chuan) 播的容量和速度大幅提升。進入讀屏時代後,短視頻成為(wei) 公眾(zhong) 獲取信息的基礎性媒介。麵對此趨勢,知識傳(chuan) 播應采用深入淺出、寓教於(yu) 樂(le) 的方式,將難以用文字表達的內(nei) 容進行形象化輸出,通過與(yu) 公眾(zhong) 的互動提升其對於(yu) 知識的接受程度,形成“想看”“願學”“會(hui) 用”的社會(hui) 知識學習(xi) 氛圍。在這方麵,很多“銀發知播”為(wei) 我們(men) 做出了示範。他們(men) 以探索創新的勇氣、擁抱科技的熱情主動“觸網”,成為(wei) 自如運用網絡媒介、短視頻平台的“時尚達人”。
其次,知識傳(chuan) 播需把握數字時代的發展機遇,助力彌合社會(hui) 整體(ti) 的信息鴻溝。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建設全民終身學習(xi) 的學習(xi) 型社會(hui) 、學習(xi) 型大國”。生活在數字時代,人們(men) 麵臨(lin) 著信息數字化、渠道數字化的學習(xi) 機遇,讓每個(ge) 社會(hui) 個(ge) 體(ti) 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方便地獲取知識顯得尤為(wei) 重要。由於(yu) 人們(men) 的媒介技術使用水平和已有認知水平存在差異,通過網絡掌握知識的能力必然也有差距。因此,知識傳(chuan) 播應麵向不同水平、不同需求的群體(ti) ,引領其適應數字化學習(xi) 。正如“銀發知播”所進行的生動實踐那樣,知識傳(chuan) 播不應止於(yu) 線上點讚、轉發和評論,更應與(yu) 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將線上知識轉化為(wei) 線下的社會(hui) 生活技能,在知識與(yu) 受眾(zhong) 之間搭起一道橋梁,有效彌合社會(hui) 整體(ti) 的信息鴻溝。
最後,知識傳(chuan) 播需聚合情感價(jia) 值,在知識的流動生產(chan) 中凝聚社會(hui) 共識。從(cong) 價(jia) 值層麵看,知識傳(chuan) 播的最終目標在於(yu) 社會(hui) 共識的形成。互聯網的特點是聚合具有相同興(xing) 趣愛好的個(ge) 體(ti) ,形成多種多樣的網絡“圈層”,讓能夠喚起情感共鳴的內(nei) 容更快地在“圈層”中傳(chuan) 播,從(cong) 而實現更廣泛意義(yi) 上的價(jia) 值聚合。例如,87歲高齡的汪品先院士用短視頻為(wei) 網友科普“百慕大三角的秘密”“海枯石爛是否真的存在”“世界上真的有海怪嗎”等有趣的海洋知識,極大激發了公眾(zhong) 的學習(xi) 熱情。這種基於(yu) 情感的知識傳(chuan) 播增加了社會(hui) 整體(ti) 的知識交流,有助於(yu) 人與(yu) 人之間在對話中消解偏見,提升理性思考的能力,進而奠定在網絡空間中形成共識、凝聚合力的基礎力量。
麵對媒介生態的深刻變革和社會(hui) 對於(yu) 知識的熱切渴求,知識傳(chuan) 播為(wei) 社會(hui) 知識的多元化呈現、平等化獲取和整體(ti) 價(jia) 值凝聚提供了通路,將幫助我們(men) 實現構建學習(xi) 型社會(hui) 的美好願景。在這所沒有區隔的網絡“校園”裏,知識的種子終將開出繁花。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楊颯、趙秋麗(li) 、馮(feng) 帆、丁一鳴、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川惠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