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過來的古籍:在數字化中守護傳承
清朝康熙十六年,進入欽天監受命協助監正南懷仁呈進觀候天象題本;1934年,進入古董店發現受騙購買(mai) 的假甲骨竟然藏著真信息;東(dong) 漢時期,身為(wei) 小卒卻在戍守邊關(guan) 時遭遇大規模匈奴來犯;歸義(yi) 軍(jun) 時期,在中原工匠緊缺的困境下麵對敦煌莫高窟的修複工作。這些曆史時刻隨著文明的演進化成一個(ge) 個(ge) 古老的字符,停留在一部部古籍中,也湮沒在時光裏。如今,VR技術為(wei) 這些塵封的曆史賦予了“活”過來的可能——《古籍尋遊記》。《古籍尋遊記》是字節跳動公益聯合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敦煌研究院、甘肅簡牘博物館、國家圖書(shu) 館(國家典籍博物館),圍繞上世紀初中國古文獻領域誕生的“四大發現”,與(yu) PICO、抖音共同打造的VR古籍活化項目。
古籍活化不僅(jin) 是曆史與(yu) 文化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更是讓古籍以創新的形式進入大眾(zhong) 的生活,激發大眾(zhong) 對於(yu) 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
惟殷先人 有冊(ce) 有典
文獻典籍貫穿了中國的曆史長河,也保存了豐(feng) 富的曆史記憶。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遺書(shu) 、明清檔案四大古文獻的相繼出土或發現填補了人們(men) 對曆史細節的空白,訴說了古老文明的源頭和傳(chuan) 承,見證了古老王朝的文明水平。
基於(yu) 文獻典籍在文明傳(chuan) 承中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出於(yu) 對四大古文獻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也為(wei) 了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拓寬數字文化服務應用場景和傳(chuan) 播渠道,“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主辦單位聯合字節跳動公益開發線上超現實體(ti) 驗項目——《古籍尋遊記》。這個(ge) 項目圍繞展覽4個(ge) 專(zhuan) 題中的代表性文物展品,以相關(guan) 史料記載、考古遺存等為(wei) 依托,創作了4段故事化、情景化的VR互動紀錄片。
為(wei) 了確保盡可能貼近史實,《古籍尋遊記》從(cong) 策劃、建模、預演,到最終的成片,都經曆了專(zhuan) 家多次建議。《古籍尋遊記》製作團隊的負責人陸玖曾表示,為(wei) 了做好《古籍尋遊記》,陸玖團隊同相關(guan) 領域專(zhuan) 家進行了大量溝通,在建築環境、人物服裝、背景知識等方麵做到了考究,最終以互動場景的形式呈現出來。
《古籍尋遊記》涉及的30餘(yu) 件文物,也都是對於(yu) 曆史原物的高精度複刻。字節跳動視頻架構團隊運用三維重建及視頻掃描技術,在不傷(shang) 害文物的前提下,對文物進行信息收集,並完整無誤地體(ti) 現在VR場景中。
有了這些內(nei) 容作為(wei) 基礎後,《古籍尋遊記》利用VR技術構建宏大的場景,設置合理的道具和互動,製作出接近“虛擬遊覽”的視覺體(ti) 驗。而參觀者則可以通過VR眼鏡,在與(yu) 南懷仁的“對話”中觀測天象,在“拜訪”收藏家劉體(ti) 智的路上了解甲骨,在塞外的狼煙中感受士兵的生活。此外,《古籍尋遊記》特別策劃也在抖音端呈現,幫助用戶在線看古籍展。
由此而言,《古籍尋遊記》還原四大古文獻場景是字節跳動公益在古籍活化上的一次重要嚐試。
2023年2月,北京市文物局組織完成了《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2023—2035)》(征求意見稿)的編製工作。該規劃指出,北京市將鼓勵應用科技賦能,提供智慧導覽、數字人講解等沉浸式新型互動體(ti) 驗。“數字化”已然成了文博行業(ye) 發展的關(guan) 鍵詞之一。
如今,數字技術為(wei) 文博和古籍保護事業(ye) 帶來的已然不隻是整理、檢索的便利,還有數字化和智能化的變革。在一些博物館、圖書(shu) 館的實踐應用中可以發現,以人工智能為(wei) 代表的數字技術已經可以實現古籍數字化檢索和數字化解讀,進一步提升古籍整理、修複的準確率和完整度。這意味著數字技術帶給古籍修複及整理革命性的變化,也為(wei) 後續利用、傳(chuan) 播創造條件。
數字技術帶來的還有古籍資源的開放共享平台。古籍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發展曆史,以及世代相傳(chuan) 的價(jia) 值理念和思想精神,這些都是構築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而以《古籍尋遊記》為(wei) 代表的項目借助數字技術的力量,將古籍中的真相、智慧和思想以數字資源的形式儲(chu) 存並共享,讓學者得以研究,讓大眾(zhong) 可以理解,讓文化得以傳(chuan) 承。古籍本身或許會(hui) 風化破損,但是古籍中的文化可以通過這種形式世代留存,讓一代代國人了解中華文化,激發人們(men) 產(chan) 生中華文化認同感,從(cong) 而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三個(ge) 向度介入古籍保護
《古籍尋遊記》推出的背後是古籍保護的一種方向——傳(chuan) 承性保護,即古籍活化。這意味著讓古籍不再被束之高閣、供人敬仰,而是通過現代化的技術手段,讓古籍中的文字和思想重新展現出原本的力量,並得以繼續流傳(chuan) 。
除了《古籍尋遊記》以外,字節跳動公益還聯合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hui) 、國家圖書(shu) 館發起“尋找古籍守護人”活動,招募推動古籍活化、助力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的創作者。在抖音上,開設“抖音古籍”官號、頭條古籍頻道,開展“古籍公開課”,讓大眾(zhong) 人親(qin) 近古籍,感受古籍的獨特魅力,並自發加入關(guan) 注古籍、保護古籍的行動中。
事實上,除了古籍活化以外,古籍保護工作還在漫長的發展中形成另外兩(liang) 個(ge) 方向。自2007年起,我國就啟動了“中華古籍保護計劃”。進入新時代,“加強文物古籍保護利用”已經寫(xie) 入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同年,《關(guan) 於(yu) 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印發,古籍事業(ye) 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十幾年來,在古籍保護的爭(zheng) 論和實踐中,行業(ye) 內(nei) 還形成了原生性保護方向,即古籍修複;以及再生性保護方向,即古籍數字化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字節跳動在另外兩(liang) 個(ge) 方向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例如,古籍的保護和利用是否可以共存一直是業(ye) 內(nei) 探討的話題之一。有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保護是為(wei) 了更好地利用,利用是保護的另一種形式,因此要在利用時加大展示力度,讓全社會(hui) 了解古籍,並知道如何保護古籍,形成古籍保護的良性循環。
字節跳動同樣看到了古籍保護和利用之間的相輔相成。在古籍數字化方麵,2022年3月,字節跳動與(yu) 北京大學合作,共同研發古籍數字化平台“識典古籍”,目前上線古籍1100餘(yu) 部。同時,國家圖書(shu) 館出版社的國家重點項目永樂(le) 大典數字高清影像數據庫由“北大-字節人文數字開放實驗室”承接,“40冊(ce) 永樂(le) 大典首次公開”話題引發文史界關(guan) 注。
而在古籍修複領域,人才需求較大。如何吸引高質量人才,形成良好的人才培養(yang) 和激勵機製,是推進古籍保護工作的重要問題。
對此,2021年6月,字節跳動與(yu)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hui) 成立古籍保護專(zhuan) 項基金,用於(yu) 國家圖書(shu) 館等機構的古籍修複、人才培養(yang) ,包括修複104冊(ce) 珍貴古籍(含永樂(le) 大典湖字冊(ce) ),培訓100名古籍修複師等,2023年1月,古籍保護專(zhuan) 項基金與(yu) 故宮合作,開展相關(guan) 的古籍修複、活化與(yu) 數字化工作。
可以看到,古籍保護是與(yu) 時間的賽跑。在數字化時代的今天,古籍保護更需要多方麵的助力。而就像字節跳動所做的一樣,無論是技術、資金還是平台的支持,都將為(wei) 這段賽跑縮短賽程,最終讓孤本不孤,澤被世人。(李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