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誌願服務 讓更多鄉村留守兒童受益
牡丹江師範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做好誌願服務 讓更多鄉(xiang) 村留守兒(er) 童受益
李想 梁君 朱佳慧
牡丹江師範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教心育才”誌願服務隊成立於(yu) 2012年,團隊成員利用課餘(yu) 時間和假期深入農(nong) 村小學、社區,發揮師範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在學習(xi) 、心理等方麵幫扶兒(er) 童群體(ti) 。團隊成員由最初的十幾人發展到現今的906人,服務項目也由最初的公益家教、愛心學堂發展到如今的心理輔導、科學課堂、跟班頂崗等項目,服務範圍也由最初的牡丹江師範學院周邊擴展到牡丹江市周邊市縣的農(nong) 村,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參與(yu) 到項目中,也讓越來越多的鄉(xiang) 村留守兒(er) 童受益。
加強培訓
提升團隊實踐能力
“教心育才”團隊在牡丹江師範學院黨(dang) 委和團委的大力支持下,在教育科學學院基層黨(dang) 委的扶持和教育學及心理學專(zhuan) 業(ye) 教師的技術與(yu) 學術支持下,經曆了前期籌劃、中期發展以及持續創新三個(ge) 發展階段,依托學院鄉(xiang) 村教育學“雙一流”建設學科、學生“第二課堂”活動及團隊內(nei) 部的規範化管理,團隊實踐能力不斷提高。
第一,依托黑龍江省“雙一流”建設學科提升團隊整體(ti) 理論素養(yang) ,增強方法論意識。教育科學學院前身是牡丹江師範學院教育係,2011年重組成立教師教育學院,2018年更名為(wei) 教育科學學院。教育科學學院作為(wei) 牡丹江市領軍(jun) 人才梯隊建設單位,負責管理教育碩士各領域,是小學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管理三個(ge) 領域教育碩士的培養(yang) 單位,設有小學教育、學前教育、心理學三個(ge) 本科專(zhuan) 業(ye) 。學院擁有豐(feng) 富的教育資源,教師技能訓練中心等26個(ge) 專(zhuan) 業(ye) 實驗室為(wei) 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提供了基本保障,30多個(ge) 基礎教育實踐基地,為(wei) 學生的教育實習(xi) 實踐活動和誌願團隊培訓及後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學院還設有“基礎教育研究所”“教師教育研究所”,建有全國高校首家基礎教育教材館,是博士後創新創業(ye) 實踐基地、黑龍江省東(dong) 部地區較有影響力的職前教師培養(yang) 基地及教師教育理論研究基地。2022年4月,學校成功入選國家教育部門師範教育協同提質計劃重點支持院校;2022年12月,學院鄉(xiang) 村教育學獲批黑龍江省優(you) 勢特色學科建設,這些都提升了“教心育才”誌願者們(men) 的整體(ti) 理論素養(yang) 。
第二,通過在“第二課堂”融入團隊實踐能力訓練,提升實踐能力。教育科學學院的“第二課堂”曆史深厚,依托教育學特色學科優(you) 勢,每學年都會(hui) 定期舉(ju) 辦多種多樣的師範生技能培訓相關(guan) 的“第二課堂”活動,與(yu) “第一課堂”相輔相成。依托世界讀書(shu) 日開展主題讀書(shu) 分享活動,舉(ju) 辦科研學術活動月暨第三屆學術活動月之鄉(xiang) 村教育(高校教師、研究生)論壇,開展“紙上的文明”書(shu) 寫(xie) 活動及“每周一論”主題論文活動。學前教育專(zhuan) 業(ye) 每年還定期舉(ju) 辦保教知識與(yu) 能力競賽,心理係舉(ju) 辦“書(shu) 寫(xie) 規範漢字 傳(chuan) 承中華文化”兩(liang) 筆字競賽活動,小學教育係舉(ju) 辦師範生技能競賽,就業(ye) 部舉(ju) 辦簡曆設計大賽、“班主任工作經驗分享”係列主題活動。這些豐(feng) 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不僅(jin) 充實了學生的課餘(yu) 生活,而且豐(feng) 富了學生的專(zhuan) 業(ye) 知識技能與(yu) 素養(yang) 。
第三,依照培訓規範行為(wei) 準則及授課標準,促進團隊規範化發展。“教心育才”團隊發展至今已形成了規範化製度化的培訓體(ti) 係及管理模式,團隊製定了《成員選聘管理辦法》《集體(ti) 備課製度》《項目運營細則》等管理文件。此外,團隊還形成了以學院院長於(yu) 海英、黨(dang) 委書(shu) 記笙長軍(jun) 、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李想以及輔導員梁君、關(guan) 天宇、朱佳慧為(wei) 核心的指導教師團隊,各教師權責分明、責任清晰。團隊內(nei) 部還細化為(wei) 主席團、團隊管理部、調研反饋部、教育引領部,保障了“教心育才”團隊的發展運營與(yu) 不斷創新。
以賽促學
增強團隊核心競爭(zheng) 力
“教心育才”團隊成員中有73%的誌願者畢業(ye) 後成為(wei) 人民教師,10%成功考入高等學府繼續深造,10%考上公務員,“教心育才”團隊也被多家媒體(ti) 關(guan) 注並宣傳(chuan) 。
近年來,“教心育才”團隊通過申報省市級課題及項目達到“以賽促學”的目的,不僅(jin) 獲得了一係列殊榮,也不斷增強了團隊核心競爭(zheng) 力。在2017年度牡丹江市誌願服務工作中“愛心家教綠色聯盟”品牌項目被推薦為(wei) 優(you) 秀誌願服務活動品牌;2019年,團隊被選為(wei) 第三屆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實踐“優(you) 秀案例”並受邀到G20杭州峰會(hui) 進行經驗分享,“教心育才”團隊在2020年全國大中專(zhuan) 學生誌願者暑期“三下鄉(xiang) ”社會(hui) 實踐活動中獲評優(you) 秀團隊。2021年,項目負責人受到第九屆亞(ya) 洲幼教年會(hui) (蘇州峰會(hui) )邀請;“大手牽小手 真情暖童心”項目獲省誌願服務“五個(ge) 一百”優(you) 秀項目;獲評黑龍江省大中專(zhuan) 學生誌願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xiang) ”社會(hui) 實踐活動優(you) 秀團隊。此外,依托“教心育才”項目學院師生已發表核心期刊論文14篇,編製、修訂教材3本。
實踐為(wei) 先
助力鄉(xiang) 村教育落地生根
“教心育才”團隊經過十餘(yu) 年的發展與(yu) 創新,在適配農(nong) 村中小學留守兒(er) 童實際情況調研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三個(ge) 特色亮點:精準定位、情感陪伴及完整陪伴。
第一,一童一策精準定位——從(cong) 表麵關(guan) 懷到用心關(guan) 懷。由於(yu) 留守兒(er) 童情況的特殊性(缺父留守狀態、缺母留守狀態、缺雙親(qin) 留守狀態),沒有一個(ge) 普適性的方案適配所有兒(er) 童,因此團隊采取了精準幫扶的辦法。但實現真正的精準定位存在較大困難,團隊經過十餘(yu) 次的研討、修改、測試,最終采取多角度小組製定陪伴計劃。從(cong) 孩子們(men) 的視角和體(ti) 驗真正做到了“一童一策”。團隊建立“一人一檔”,根據前期調查了解幫扶學生的家庭情況、學習(xi) 情況以及人際交往情況等基本信息,建立單人檔案,從(cong) 而製定幫扶計劃。
第二,朝夕陪伴情感互動——24小時暖心交流。團隊幫扶對象更多的是初中以下的農(nong) 村留守兒(er) 童,比起知識的學習(xi) ,他們(men) 麵臨(lin) 的更大成長困惑便是情感的缺失,他們(men) 更需要情感陪伴。所以“教心育才”團隊注重與(yu) 學生的情感互動,將情感幫扶和心理援助納入團隊幫扶計劃項目。團隊設立專(zhuan) 門的24小時心靈嗬護熱線,盡量做到第一時間向幫扶對象開展幫扶行動。此外,“教心育才”團隊在節假日深入鄉(xiang) 村開展長期式的築夢支教行動,日常放學後依托“愛心家教綠色聯盟”為(wei) 留守兒(er) 童開展課後服務工作。團隊還依托學院心理學學科建設優(you) 勢,發揮專(zhuan) 業(ye) 特長,利用周末時間為(wei) 留守兒(er) 童開展團體(ti) 心理輔導、感統、沙盤互動等心理學相關(guan) 活動,對留守兒(er) 童的心理狀況進行長期監控,發現問題及時予以相應的心理疏導和幫扶。
第三,完整陪伴成長周期——中小幼長期延續陪伴。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完整陪伴非常重要,12年的發展曆程中,“教心育才”團隊形成了多種陪伴服務類型:“四點半培訓小課堂”“愛心家教聯盟”“‘MagicClub’科學小課堂”“假期築夢支教”“‘悄悄話’小家”“夢想實現室”“愛心陪伴小廚房”“造夢工廠”“農(nong) 村孩子城市家庭手拉手”等。陪伴類型涉及課程指導、心理輔導、心理課程、“一對一”陪伴、感覺統合訓練等多種服務項目。項目成員中有600餘(yu) 名心理學專(zhuan) 業(ye) 學生投身於(yu) 留守兒(er) 童心理谘詢、心理輔導。團隊成員針對農(nong) 村留守兒(er) 童的現狀,開發了相關(guan) APP並設立農(nong) 村幼兒(er) 教師資源公益庫。縱向來看,團隊誌願者所學專(zhuan) 業(ye) 豐(feng) 富多樣,每名誌願者都能根據自己的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開展幫扶服務,目前團隊的陪伴已經能貫穿個(ge) 體(ti) 發展的中小幼兒(er) 時期,形成了延續的陪伴幫扶機製,讓兒(er) 童在熟悉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在社會(hui) 的廣泛關(guan) 注和大力支持下,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建設,“教心育才”團隊從(cong) 最初單個(ge) 規模的幫扶點逐漸發展壯大,已經擁有校內(nei) 和陽明小學、柴河鎮中心小學以及各個(ge) 社區等校外的六個(ge) “愛心學堂”授課點,輔導內(nei) 容也從(cong) 語文、數學、英語發展到手工、書(shu) 法、作文、繪畫、心理輔導等十多種類型。在未來的支教之路上,牡丹江師範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教心育才”誌願服務團隊將繼續秉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誌願者精神,依托學院鄉(xiang) 村教育學特色學科的發展,將實踐的論文用愛與(yu) 真誠書(shu) 寫(xie) 在偏遠山區留守兒(er) 童的心中,腳踏實地、勤奮創新,將誌願服務擴展到更多的地方,用火紅青春書(shu) 寫(xie) 青年擔當,將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李想 梁君 朱佳慧)
[ 責編:董大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