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能高質量發展 城市更新要慢工出細活
一條2019年開通的自行車專(zhuan) 用路,如今仍在向南開拓,嚐試解決(jue) 北京部分地區通勤難題。其運行3周年的數據顯示,在這條專(zhuan) 用路上的通勤騎行者,平均每日節省通勤時間14分鍾,每周平均碳減排10.37噸。
從(cong) 低碳出行、工業(ye) 園區改造,到城市更新,在日前召開的第六屆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上,多個(ge) 有關(guan) 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話題引發專(zhuan) 家討論。大家形成的共識之一是,我國已進入城市化中後期,城市發展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wei) 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並重,而建設綠色低碳的城市空間結構,是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過去我們(men) 擅長建設,蓋房子很拿手,但(城市)更新時代重要的是運營管理。”在論壇現場,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總經濟師、中國規劃學會(hui) 理事長楊保軍(jun) 以成都寬窄巷子的運營機製為(wei) 例說,寬窄巷子的運營機製是“三位一體(ti) ”,政府為(wei) 經營環境提供綜合管理服務和配套支持,運營企業(ye) 經營市場,負責招商規劃和市場營銷,每個(ge) 店家、業(ye) 主盡可能地挖掘當地的文化資源進行傳(chuan) 承創新,經營產(chan) 品和服務。
“三方攜手使得寬窄巷子一直保持吸引力,它的房子隻租不售,也保持了業(ye) 態持續升級的可能性。”在楊保軍(jun) 看來,一個(ge) 有活力的地方往往包括吃、住、遊、文化、商業(ye) 等多種功能,會(hui) 根據市場變化不斷更新內(nei) 容,他尤其強調,“如今消費體(ti) 驗比物質消費本身更為(wei) 重要”。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yu) 資源研究所城市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黃金川也注意到,一城一地活力的提升對於(yu) 當地營商環境優(you) 化至關(guan) 重要。他結合這些年產(chan) 業(ye) 與(yu) 人口的關(guan) 係變化補充說,之前人們(men) 為(wei) 了求溫飽、求小康,會(hui) 跟著企業(ye) 走,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人們(men) 的擇業(ye) 需求更多元,選擇也更多,企業(ye) 則越來越注重從(cong) 不同維度考量一個(ge) 城市的營商環境。
對此,常常幫助企業(ye) 選址的黃俊瀚深有感觸,他是德國思頤集團中國區負責人,他和團隊的業(ye) 務之一是幫助歐美企業(ye) 製定全球發展戰略,戰略中的重要部分包括規劃製造基地、研發基地及打造中國區運營總部。
“我們(men) 這些年代表企業(ye) 去和不同的地方政府談,問的不是當地能給企業(ye) 多少優(you) 惠、補助,我們(men) 最關(guan) 心的是人,從(cong) 工人到管理層,他們(men) 的需求最終如何解決(jue) ,包括衣食住行、教育、醫療等需求。”黃俊瀚說,有時對方會(hui) 覺得跑題了,但在他看來,營商環境包括很多維度,除了關(guan) 於(yu) 企業(ye) 發展、產(chan) 業(ye) 配套的部分,還包括人力資源、公共服務及社會(hui) 治理,“這其中就涉及綠色、環保與(yu) 低碳”。他舉(ju) 例說,最近團隊參與(yu) 一個(ge) 項目時就充分考慮到了能源是否綠色、當地工廠是否達到零汙染排放等問題。
如何提升城市活力?楊保軍(jun) 的答案是,“盡可能讓城市的功能複合,讓業(ye) 態多樣、空間多樣”。他說,很多案例都證明,城市更新要注意改變過去單一的用途,以更多元、包容、開放為(wei) 方向。他還提到城市功能完善的背後,是城市能級的躍升,“能夠對人才產(chan) 生吸引力,對資金、對創新創業(ye) 都能形成新的動力。”但他同時補充說,如今的城市更新不再是大刀闊斧,而是慢工細活,“用繡花功夫讓老城區煥發新活力”。
黃金川也認為(wei) ,城市更新要注重與(yu) 生態空間的融合,他說,如今年輕人追求城市生活的品質,青睞公園城市,將城市空間格局與(yu) 生態空間融合,才能把本土的文化底蘊及區域發展的活力催化出來,提升吸引力。
實際上,關(guan) 於(yu) 城市功能整合,我國多個(ge) 城市已付諸實踐,其中就包括多地各有特色的15分鍾社區生活圈。能源基金會(hui) 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以上海黃浦區“15分鍾社區體(ti) 育生活圈”為(wei) 例說,過去的黃浦江畔“人擠人”,但黃浦江兩(liang) 岸濱江公共空間貫通項目實施以來,8.3公裏的黃浦濱江岸線釋放出更多公共空間,容納了世博體(ti) 育園、外灘國際電競文化中心、滑板極限主題時尚運動公園等城市地標性體(ti) 育設施。
“這種公共空間的整合,不僅(jin) 在構建一種新的城市生態,對經濟增長也有貢獻。”鄒驥說,隨著新功能的開發,黃浦江沿岸的土地跟著增值,“土地升值的背後,是城市作為(wei) 一種資產(chan) 的整體(ti) 升值,這對招商引資、吸引人才能起到基礎性作用。”
對於(yu) 未來我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鄒驥很有信心。他說,當下我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之一,就是以城市群、都市圈為(wei) 依托,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在他看來,環境保護、綠色低碳已不再是經濟增長的阻力,而是助推我國高質量增長的新動能。“2021年,我國綠色低碳領域的投資占到全社會(hui) 固定資產(chan) 投資總額的近1/6,在貿易方麵,很多新的出口動力也來自綠色低碳領域。”鄒驥尤其提到來自綠色城鎮化投資方麵的增長動力,包括投資城市群、高鐵、城際交通、充電樁、清潔的供熱製冷、低碳建築、公共服務設施等。
“低碳環保可以和經濟增長高度重合。”鄒驥說,在當今全球的治理技術體(ti) 係下,發展中國家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實現發展路徑的創新,“經過努力既實現發展目標增長,收入水平提高,縮小收入差距,還能實現空氣質量目標、能源安全目標,提高城鎮化率等。”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朱彩雲(yun)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