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節日紀念活動與晉察冀邊區的青年動員

發布時間:2023-05-10 09:5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樊豔麗(li) 、劉榮臻(分別係太原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教授)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領導中華民族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曆程中,非常重視青年群體(ti) 的重要作用,將革命節日的紀念活動變為(wei) 促進青年群體(ti) 覺醒、構建青年國家意識以獻身抗戰救國的重要場域。全民族抗戰爆發後,我們(men) 黨(dang) 廣泛借助紀念革命節日這一手段動員了大批青年投身抗戰大潮以貢獻青春的力量,這一實踐在“抗日模範根據地”晉察冀邊區開展得尤為(wei) 廣泛。

   一

  在民族危亡之際,激發青年群體(ti) 投身革命事業(ye) ,於(yu) 實現“大我”中構建“小我”,是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為(wei) 此就要對廣大青年進行正確的革命教育。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從(cong) 政治、經濟、文化、社會(hui) 等多方麵共同著力,特別是通過開展節日紀念活動,營造濃厚節日氛圍,在對青年革命曆史的回顧中肯定其重要作用,構建青年群體(ti) 革命話語,提高廣大青年思想認識,推動更多青年致力於(yu) 抗日救國大業(ye) 。

  “五四運動對青年尤其有著嚴(yan) 重意義(yi) ,從(cong) 五四起青年才有獨立的群眾(zhong) 性的運動,青年在民族民主革命中的先鋒地位被社會(hui) 所公認。從(cong) 五四起,青年的各種切身問題……改善家庭婚姻、教育職業(ye) 等問題才引起各方麵的注意。五四又是中國青年統一戰線的開端”(《五四青年節宣傳(chuan) 大綱》,《晉察冀日報》1940年4月16日)。作為(wei) 節日紀念的應有之義(yi) ,在邊區革命節日紀念大會(hui) 上,黨(dang) 組織充分肯定了五四運動和一二九運動代表著正義(yi) 和進步。這在一定程度上為(wei) 以節日紀念活動為(wei) 載體(ti) 在邊區進行廣泛的政治動員作了鋪墊。對青年群體(ti) 的高度重視與(yu) 作用的肯定始終是紀念大會(hui) 、座談會(hui) 等活動發言中的重要內(nei) 容。“我們(men) 青年是曆史前進的動力,我們(men) 的肩膀上拖著全民族與(yu) 全人類的希望”(《邊青救第三次代表大會(hui) 宣言》,《晉察冀日報》1940年6月29日)等觀念成為(wei) 共識,激勵著青年奮起抗戰。

  在黨(dang) 中央的指示下,邊區政府在動員實踐中對青年的權益保障給予了切實關(guan) 注。1940年,《中共中央北方分局關(guan) 於(yu) 晉察冀邊區目前施政綱領》(簡稱《雙十綱領》)頒布,在對青年抗日三年來取得的既有權益加以鞏固的基礎上,明確地提出了更多的權益和要求。在政治民主方麵,早在1940年4月,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hui) 常委會(hui) 就作出了“爭(zheng) 取青年民主權利,並給青年生命和自由各種確實的保障,減低參政年齡,要求改善青年生活”的相關(guan) 決(jue) 定。此後,邊區18歲以上青年的選舉(ju) 權及被選舉(ju) 權得到重視與(yu) 落實。《雙十綱領》再次在法律意義(yi) 上規定了青年在政治上的完全自由平等地位。1941年彭真在《關(guan) 於(yu) 晉察冀邊區黨(dang) 的工作和具體(ti) 政策報告》中提到“青年公民積極性最高,在村選為(wei) 百分之九十點七,在區選為(wei) 百分之九十一點七九”(中共中央黨(dang) 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38頁)。這表明,這些舉(ju) 措大大激發了廣大青年參軍(jun) 參政的熱情。

  在加強先進文化學習(xi) 方麵,我們(men) 黨(dang) 要求肅清一切陳腐的封建的亡國的反動文化思想,不斷加強青年革命理論的武裝,廣泛開展新民主主義(yi) 的文化運動。國民教育是培養(yang) 革命幹部與(yu) 知識分子、動員群眾(zhong) 參加與(yu) 堅持抗戰的重要舉(ju) 措。《雙十綱領》在文化上明確提出針對青年兒(er) 童的“四大教育”:實施免費的義(yi) 務教育、創辦戰時教育、保證知識青年反對敵寇漢奸的奴化教育、兒(er) 童則樹立優(you) 良的家庭教育,為(wei) 傳(chuan) 播先進革命理論、抵製反動思想提供了抓手,提高了包括廣大青年在內(nei) 的人民群眾(zhong) 的政治文化水平。

  與(yu) 此同時,保障邊區青年方方麵麵權益的相關(guan) 舉(ju) 措也不斷擴展豐(feng) 富。“反對早婚,買(mai) 賣婚姻,包辦婚姻,主張婚姻自由,反對封建家庭對青年的殘酷虐待,要求青工同工同酬,要求救濟失業(ye) 與(yu) 被難青年,提起兒(er) 童保健工作的注意和注視,動員青年參加一切民主民生的鬥爭(zheng) ,及發起青年的互助友愛精神,不厭其煩的一點一點的解決(jue) 生活的問題”(《晉察冀日報》1940年6月29日)等一係列保障青年權益的舉(ju) 措被提出。此外,還建立了青年勞動服務營,並“組織失學失業(ye) 青年,使其具備生產(chan) 技能,獲得謀生工具,積極的予以為(wei) 國家社會(hui) 服務的機會(hui) ”(《青年勞動服務營計劃大綱》,晉中市檔案館藏)。

   二

  我們(men) 黨(dang) 在青年工作中認識並強化了節日紀念活動的雙重屬性。“為(wei) 推進團務活動,加緊團員訓練,特規定每月之第一星期日為(wei) 青年日”(《青年日實施辦法》,晉中市檔案館藏),並規定節日前一周為(wei) “運動周”,當月為(wei) “突擊月”,舉(ju) 辦包括軍(jun) 事、政治、文化、體(ti) 育、娛樂(le) 等活動。在軍(jun) 事方麵,有野營測驗、運動會(hui) 等活動項目,在政治文化方麵,有青年戰士的政治講演、政治測驗和文化測驗,在體(ti) 育方麵,有籃球、足球、排球、跳高、跳遠等活動,在娛樂(le) 方麵,有歌詠比賽和演劇等(《我們(men) 熱烈準備著紀念五四青年節》,《晉察冀日報》1942年4月23日)。值得注意的是,青年政治動員的主題色彩相當明顯地融入節日紀念活動下青年的各項娛樂(le) 項目中,比如在歌詠比賽中,歌曲的選擇大都以提高民眾(zhong) 抗戰情緒為(wei) 考量。在民族解放的革命情境下,“怎樣更加廣泛團結與(yu) 動員群眾(zhong) 、遊擊區青年參加邊區軍(jun) 事、政治、財政、經濟各種建設作為(wei) 當前的中心任務”(《北嶽區青救總會(hui) 發布關(guan) 於(yu) 紀念五四的決(jue) 定》,《晉察冀日報》1942年4月9日),邊區青年在融入助力邊區建設以加強抗敵鬥爭(zheng) 主題節日紀念活動號召下,以滿腔熱忱投身發展邊區社會(hui) 事業(ye) 之中。

  黨(dang) 中央發文確定“‘五一’到‘五七’進行一個(ge) 青年參戰運動周,各地盡可能的開‘五四’紀念大會(hui) ,組織青年擴大參戰運動,加入軍(jun) 隊,進行慰勞部隊……優(you) 待抗屬等”(《中共中央青年運動文件選編》(1921.7—1949.9),中國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第469頁)以後,五四紀念活動中便強化了動員青年參軍(jun) 參戰的政治主題。1940年晉察冀邊區青年抗日救國會(hui) 第三次代表大會(hui) 上,提出了“壯大青抗先”“源源不斷地到正規兵團去,到青年支隊去,為(wei) 壯大與(yu) 鞏固邊區人民鐵的子弟兵而奮鬥!”的號召,在《華北青年應如何紀念五四》一文中將五四事業(ye) 與(yu) 參軍(jun) 參戰相結合,呼籲“每個(ge) 愛國青年不應該猶豫,應該勇敢地到遊擊隊中去、到軍(jun) 隊中去”(《晉察冀日報》1940年5月3日)。

  通過采取宣傳(chuan) 口號,如“青年小夥(huo) 子到八路軍(jun) 去,參加青年隊伍保衛家鄉(xiang) 、保衛邊區、保衛祖國”“鞏固與(yu) 擴大青抗先,爭(zheng) 取民兵模範,發展遊擊戰爭(zheng) ”(《五四青年節宣傳(chuan) 大綱》,《晉察冀日報》1940年4月16日),以及隨處可見的標語、大字報,濃厚的節日紀念氛圍使“參軍(jun) 光榮”的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青年;通過舉(ju) 辦“有跑步、爬山、刺槍、投彈、劈刀、射擊等,還有一個(ge) 全副武裝的越野賽跑和衛生大檢查”等軍(jun) 事類競賽項目,不斷強化青年體(ti) 能體(ti) 魄與(yu) 抗戰技能。各地廣泛掀起參軍(jun) 與(yu) 參戰熱潮,根據1942年上半年的統計,“北嶽區就有301000兒(er) 童團員、148000青救會(hui) 員、20000學生會(hui) 員,有組織的青年和兒(er) 童共計47萬(wan) ,其中,參加了青抗先者43萬(wan) ,就是說有84%以上的青救會(hui) 員都參加了青年武裝的組織”(《迎接解放區青年聯合會(hui) 的成立》,《晉察冀日報》1945年5月9日),進一步促進了青年保衛邊區、積極抗戰救國的責任感。

  邊區的節日紀念和教育活動在不妨礙生產(chan) 運動與(yu) 建設的前提下進行,強調學習(xi) 理論、提高文化水平,一時間“粉碎日寇奴化政策”“反對文化上的專(zhuan) 製主義(yi) ”“加強青年的文化理論水平”等成為(wei) 活動發言的高頻詞。1942年,軍(jun) 區政治部對青年提出三大號召,要求使青年成為(wei) 各種工作的突擊力量,深入社會(hui) 教育,提高青年政治文化水平。掃除文盲、武裝群眾(zhong) 思想的冬學運動進一步在青年群體(ti) 中廣泛展開,“邊區各村小學內(nei) 或小學外建立了救亡室、俱樂(le) 部一類的文化教育活動中心,並開辦各種民眾(zhong) 學校、午校、夜校等各種形式的識字班,舉(ju) 辦讀報、演講、娛樂(le) 、體(ti) 育、壁報、戲劇等一切適合於(yu) 青年需要及為(wei) 青年喜歡參加的活動”(《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第二冊(ce) ,中共黨(dang) 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頁)。

  在抗日戰爭(zheng) 最困難的相持階段,為(wei) 了戰勝日偽(wei) 軍(jun) 封鎖造成的嚴(yan) 重經濟困難,黨(dang) 中央發出“自己動手,豐(feng) 衣足食”的號召。全北嶽區青年展開了支前生產(chan) 學習(xi) 的運動,“四專(zhuan) 區各縣舉(ju) 行了突擊月,五專(zhuan) 區各縣掀起了挑戰競賽,一專(zhuan) 區在廣大的遊擊區展開了五四出擊,雖然各地成績不夠平衡,但所得收獲依然是可觀的”。據《晉察冀日報》報道,截至1942年,“四年來,北嶽區青年已經組織與(yu) 團結了15萬(wan) 青救會(hui) 員、30萬(wan) 兒(er) 童團員、一萬(wan) 多名學生,在各個(ge) 戰線上都發揮了偉(wei) 大力量。四年來,配合作戰1099次、單獨作戰745次、擾敵戒嚴(yan) 等5283次、斃傷(shang) 敵偽(wei) 619名、繳獲電線158252斤,並動員廣大青年參加八路軍(jun) 。在生產(chan) 戰線上,1939年、1940年和去年的統計,即墾荒58972畝(mu) 、植樹2046311棵、代耕土地18129畝(mu) 。其次,在文化教育的建設上,青年兒(er) 童基本上發揮了協助國民教育的第一助手的作用,動員了209650兒(er) 童入校,並成為(wei) 文化娛樂(le) 開展與(yu) 活動上的重要力量”。

   三

  這一時期,晉察冀邊區也存在主觀主義(yi) 等問題,邊區青年工作亦出現領導僵化、脫離實際等有礙動員工作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通過整風教育以實現正確有效貫徹中央關(guan) 於(yu) 青年工作的部署顯得極為(wei) 必要。邊區政府將整風精神融入與(yu) 民眾(zhong) 生活相關(guan) 的大眾(zhong) 文俗活動,特別是把整風學習(xi) 融入青年革命節日紀念活動中,增強了感染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晉察冀邊區青年工作的教育檢查活動以及整風學習(xi) 成為(wei) 節日紀念活動中再三強調的內(nei) 容,各團體(ti) 在迎接青年節日到來前與(yu) 紀念活動期間,都開展了檢閱青年工作、糾正青年工作作風相關(guan) 工作。例如,1942年邊區政府通令各級學校加緊反法西斯教育,進行教學檢查,“中學高小以學校為(wei) 單位舉(ju) 行座談會(hui) 或舉(ju) 行學習(xi) 大測驗”。北嶽區學聯也實行學習(xi) 大檢查,要求“利用團體(ti) 討論與(yu) 個(ge) 人檢討,在學習(xi) 認識上、廣度上、方法上、內(nei) 容上都來一個(ge) 深入的檢查,使學習(xi) 來一個(ge) 新的轉變”(《晉察冀日報》1942年4月22日),並提出學生應在接受學校規定課程之餘(yu) 去進行課外的學習(xi) 和抗戰服務工作等要求。

  作為(wei) 邊區青年工作的主要領導團體(ti) ——青救會(hui) ,在整風學習(xi) 期間深刻指出“在青年工作中,由於(yu) 敵後鬥爭(zheng) 的更加尖銳殘酷,工作上要求我們(men) 更進一步的開展,克服工作中組織領導中的主觀主義(yi) ,宗派主義(yi) 和新八股”。因此,在青年節紀念大會(hui) 中提出北嶽區青聯的任務之一,即“全區各級青救以及廣大的青年兒(er) 童,要一致動員起來,進行自我批評,深入檢查,糾正缺點或是錯誤,刷新陣容,發揚求實精神,團結各階級、各抗日黨(dang) 派,少數民族以及宗教青年,在民主、團結、抗日的旗幟下,共同為(wei) 法西斯主義(yi) 的死亡而戰!”(《晉察冀日報》1942年5月24日)在晉察冀邊區青年抗日救國會(hui) 第四次代表大會(hui) 上,黨(dang) 組織對青年自查工作作了部署,著重提出加強會(hui) 員的教育工作:在內(nei) 容上以抗日的民主團結為(wei) 中心內(nei) 容,以提高青年自身研究與(yu) 追求真理的風氣;在組織上要求青救會(hui) 真正成為(wei) 青年的學校,以經常地、有係統地教育青年,向著建立民主、團結、活躍的青救會(hui) 努力前進;在思想上保衛遊擊區、敵占區青年一代,主動地、積極地開展宣傳(chuan) 戰,強化遊擊區青年民族氣節教育,反對敵人欺騙奴化政策,以堅定抗戰勝利信心等。

  通過革命節日紀念活動等抓手,整風運動陸續展開,各地青年工作開始了細致嚴(yan) 格的自查自檢工作,在理論與(yu) 實踐的聯合作用之下,邊區青年工作更具有實效性,動員效果大大提升,“青年們(men) 積極響應,都以極高的熱情進行集會(hui) 和遊行,檢閱自己的隊伍和力量”(《晉察冀日報》1942年9月6日),使青年動員的效果在實際工作中實現了新發展。我們(men) 黨(dang) 以紀念日為(wei) 時間節點開展動員活動,使廣大青年的思想發生深刻變化,民族意識逐步增強,並在實踐中提升了思想覺悟,堅定了對黨(dang) 和革命政權的政治認同,越來越多的青年將個(ge) 人進步與(yu) 民族解放大業(ye) 聯係起來,成為(wei) 抗戰的中堅力量。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