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群眾的事揣在心裏
【記者手記】
光明日報記者 常河 丁一鳴
桐城又稱“文都”,是雄霸清代文壇的“桐城派”故裏。文脈賡續不斷,如今這裏依舊人才輩出。總人口75萬(wan) 的桐城,先後走出了3000多名博士、近20位院士,被譽為(wei) “院士之鄉(xiang) ”。
發源於(yu) 桐城的六尺巷典故,更是家喻戶曉,清康熙朝大學士張英的一句“讓他三尺又何妨”,垂髫稚子也耳熟能詳。
六尺巷現位於(yu) 桐城市六尺巷社區內(nei) ,在這裏,我們(men) 見到了社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張耘。提起六尺巷以及故事主人公張英,老張打開了“話匣子”,為(wei) 我們(men) 上了一堂曆史課。細打聽才知道,原來老張是張英的十二世孫,說起“家事”自然是滔滔不絕。
這些年,老張不遺餘(yu) 力推動《六尺巷故事》進校園,將故事背後“以和為(wei) 貴”“和而不同”“和實萬(wan) 物”的和諧精神傳(chuan) 遞給一批又一批孩子。
老張向我們(men) 分享了一個(ge) 典型案例。轄區內(nei) 某企業(ye) 破產(chan) 後,因年久失修,部分院牆垮塌,周邊居民有意無意地占用了少量土地。前不久,該廠區轉讓給了一家企業(ye) ,企業(ye) 在勘測土地時發現了這個(ge) 問題,遂與(yu) 居民交涉,但個(ge) 別居民表示自己已經住了十來年了,拒絕返還,企業(ye) 開工日期不得已一延再延。
老張得知情況後,充分運用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中的“聽、辨、勸、借、讓、和”六步走法則,先通過事實證明個(ge) 別居民的確存在侵權行為(wei) ,再勸說企業(ye) 負責人“強者先讓”,最終促使雙方達成一致。
企業(ye) 開工後,又麵臨(lin) 著安裝空調外機可能會(hui) 幹擾居民生活的問題,這時,此前“先讓”的企業(ye) 得到了周邊居民的“後讓”,雙方互相理解,問題迎刃而解。
“六尺巷文化的精髓在於(yu) ‘互讓’。”老張告訴我們(men) 。在六尺巷文化熏陶下,桐城不斷拓展“六尺巷工作法”——黨(dang) 建領事、禮讓和事、村民說事、多元解事、網格管事、群力防事,建立起覆蓋全領域全範圍的社會(hui) 治理體(ti) 係,成為(wei) 弘揚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有效方式。
采訪過程中,無論是在村鎮社區,還是在社會(hui) 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接受采訪的各級幹部都提到了做好群眾(zhong) 工作的“核心”——把群眾(zhong) 的事當事。的確如此,隻有心裏揣著群眾(zhong) 的事,才會(hui) 想方設法解決(jue) 群眾(zhong) 的事。
人民群眾(zhong) ,永遠是製度創新的力量之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