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國電影的青春同路人
作者:肖向榮
從(cong) 1993年到2023年,由北京師範大學主辦的大學生電影節迎來了“而立之年”。30年來,中國電影在產(chan) 業(ye) 、創作、市場等方麵均取得快速發展,大學生電影節亦保持著對國產(chan) 電影的持續關(guan) 注,支持和見證著中國從(cong) 電影大國一步步邁向電影強國,從(cong) 立足本土、吸收外來,到麵向未來、走向世界。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生的審美趣味和觀影習(xi) 慣在變,但大學生對電影的熱愛卻從(cong) 未衰退。
大學生電影節作為(wei) 聚合青年力量、反映大學生獨特品位的重要平台,依托北京師範大學深厚的教育資源與(yu) 文化底蘊,以“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大學生拍”為(wei) 特色,陪伴了一代代大學生影迷、青年電影人和青年評論家的成長;秉承“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的宗旨,培育與(yu) 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青年群體(ti) 的家國情懷與(yu) 價(jia) 值導向。
三十而立,向光而行。大學生電影節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是中國電影發展的見證者與(yu) 青春同路人。
中國電影與(yu) 青年觀眾(zhong) 雙向奔赴
30年前,在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黃會(hui) 林先生的帶領下,北京師範大學藝術係師生創辦了全國第一個(ge) 以大學生為(wei) 主體(ti) 的電影節。從(cong) 創辦之初,大學生電影節便兼具實踐和理論兩(liang) 個(ge) 維度,一方麵致力於(yu) 打造青年實踐平台,讓大學生在評獎、展映、學術研討等活動的過程中,更加直觀地了解中國電影的運作機製,更深切地感受中國電影的發展脈動。另一方麵也樹立了學術理論品牌,基於(yu) 北京師範大學影視學科的優(you) 勢和學校深厚的人文底蘊,每年舉(ju) 辦大量的學術研討會(hui) 、專(zhuan) 家講座、大師班等活動,圍繞中國電影的發展脈動、前沿話題展開學術爭(zheng) 鳴、思想交鋒,不僅(jin) 提升了廣大青年學子對電影的審美水平和批判精神,亦對電影業(ye) 界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
30年來,大學生電影節累計覆蓋全國70多個(ge) 城市的200多所高校,展映近900部國產(chan) 影片,展映場次近3萬(wan) 場;舉(ju) 辦近200場學術論壇和學術講座,發表近20部調查報告、5000多篇學術期刊論文和評論文章。通過電影節所設立的藝術創新特別獎、處女作獎、最佳觀賞效果獎等具有前瞻性的獎項評選以及大學生原創作品推選係列活動,為(wei) 電影業(ye) 界推薦和輸送了大量的青年電影人才。例如在大學生電影節獲得最佳處女作獎的霍建起、陸川、萬(wan) 瑪才旦、吳京、陳思誠、陳宇、馬儷(li) 文、謝東(dong) 燊、董潤年等,後來都成為(wei) 中國電影的中堅力量,他們(men) 中很多人是在大學生電影節的舞台上拿到了行業(ye) 生涯中的第一個(ge) 獎項。
在培育大學生方麵,近2000位影視專(zhuan) 業(ye) 學生參與(yu) 過大學生電影節運營工作,4萬(wan) 多部學生原創影像作品參與(yu) 過推選,360萬(wan) 學生參加過大學生電影節活動。很多當年參加電影節的學生,如今或成長為(wei) 業(ye) 界知名導演、編劇,或成為(wei) 高校影視專(zhuan) 業(ye) 教師,或進入相關(guan) 部門工作,在不同的崗位上為(wei) 中國電影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30年來,大學生電影節持續為(wei) 行業(ye) 、學界輸送人才,也時刻向中國電影行業(ye) 傳(chuan) 達青年聲音,反映大學生的獨特品位。它兼具培養(yang) 電影創作者和培育電影觀眾(zhong) 的兩(liang) 個(ge) 麵向,發展了電影行業(ye) 和電影市場的後備軍(jun) ,促進了專(zhuan) 業(ye) 電影人與(yu) 青年電影觀眾(zhong) 的雙向奔赴。
電影美育與(yu) 社會(hui) 文化融合發展
大學生電影節曾是大學生觀眾(zhong) 接觸電影的重要通道,然而隨著媒介的發展,如今大學生們(men) 接觸電影的渠道已變得多元化。對於(yu) 始終聚焦中國電影發展命題的大學生電影節來說,也一直思考著在新時代背景下,應該怎樣進一步發動青年、培養(yang) 青年、引領青年,為(wei) 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做出屬於(yu) 自己的獨特貢獻。
電影發展與(yu) 現實社會(hui) 的發展密切相關(guan) 。回歸生活、回歸人民,始終是電影發展的關(guan) 鍵。通過對現實的思考,我們(men) 意識到大學生電影節需要走出大學校園,在更為(wei) 廣闊的社會(hui) 層麵發揮價(jia) 值。
第28屆大學生電影節推出了“電影下鄉(xiang) ”行動,電影專(zhuan) 業(ye) 的年輕老師和學生們(men) 乘著電影大篷車進入鄉(xiang) 間,把電影送到貧困地區、田間地頭的中小學生眼前。在貴州遵義(yi) 苟壩村的紅軍(jun) 小學給當地的學生放映《建黨(dang) 偉(wei) 業(ye) 》時,孩子們(men) 看得非常入迷,校長說“上課都沒這麽(me) 安靜,特別好”。那一刻,我們(men) 深深意識到了電影美育的力量。
從(cong) 2021年開始,大學生電影節依托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舉(ju) 辦“南國(珠海)電影周”。今年電影周的啟動儀(yi) 式在珠海的地標性建築“日月貝”珠海大劇院舉(ju) 行。3年來,“南國(珠海)電影周”通過舉(ju) 辦影視學術與(yu) 文化產(chan) 業(ye) 係列活動,例如“數字賦能影視文化與(yu) 城市發展”論壇、“青春之歌”主題露天影展、城市影院惠民展映等,吸引珠海眾(zhong) 多高校學子和市民前來參與(yu) ,深度融入珠海的文化建設,成為(wei) “共建人文灣區”的靚麗(li) 名片。
今年,大學生電影節又發起了“名導·名城·明日之星”青年影像挑戰計劃,征集招募青年創作團隊,圍繞各地文化資源、文化空間進行影像創作,打造具有青年文化特點的電影節子品牌。挑戰計劃首站落戶北京東(dong) 城區,將用鏡頭展示首都核心區曆史文化底蘊和城市發展成果,希望將青年力量注入北京文化建設事業(ye) ,將光影魅力帶入大街小巷。
近些年來,大學生電影節把電影美育從(cong) 城市帶入鄉(xiang) 村、又從(cong) 鄉(xiang) 村回歸城市,還走進了社區。借助電影這一促進交流、激發碰撞,連通不同文化的橋梁,電影節也逐漸從(cong) 當年的校園文化活動蛻變成了一年一度的全國性文化事件。
電影是每秒24幀的真實。電影不僅(jin) 是一門藝術,還是一個(ge) 大眾(zhong) 化、社會(hui) 化的傳(chuan) 播平台,更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社會(hui) 、一個(ge) 時代的映照。新時代,電影更需要發揮浸潤心靈、培根鑄魂的力量。站在30周年的節點上再出發,大學生電影節將繼續作為(wei) 青年與(yu) 中國電影間的橋梁,為(wei) 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貢獻青年力量。
(作者係第30屆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hui) 執行副主任委員、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yu) 傳(chuan) 媒學院院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