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龍潭村:僑鄉村落在文創中“醒來”
沿著盤山路,中巴車盤桓許久,駛入中國傳(chuan) 統村落——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熙嶺鄉(xiang) 龍潭村。
村落於(yu) 明朝肇始,賡續綿延中,閩東(dong) 鮮明的地域特征塑造了別具一格的古民居,也孕育了國家級非遺“紅粬黃酒釀造技藝”和“四平戲”。今年,龍潭村被列入第六批中國傳(chuan) 統村落名錄,村落所在的屏南縣也是福建省重點僑(qiao) 鄉(xiang) 之一。
駐足村中,山澗淙淙,春雨落階。500多年歲月於(yu) 石板路上沉澱,古民居改造而成的書(shu) 吧、酒吧、民居等錯落有致,遊客、村民熙攘其中。世間溫軟,於(yu) 此風輕雲(yun) 淡;古今輝映,文創“喚醒”龍潭。
不到10年前,這裏還在“沉睡”。地處深山,竦峙的群峰曾成為(wei) 龍潭村難以破除的“封印”。交通閉塞,產(chan) 業(ye) 不興(xing) ,村裏勞動力外出務工。
“2015年,全村59座古民居全部空置荒蕪,1100多戶籍人口隻有100多名村民留守。”龍潭村村支書(shu) 陳孝鎮回憶。
這是當地古村落麵臨(lin) 的共性問題。“當時縣裏25個(ge) 中國傳(chuan) 統村落,有18個(ge) 即將成為(wei) ‘空心村’。”屏南縣副縣長魏宏峰告訴記者,古村落保護利用亟需新的思路與(yu) 機遇。
仔細論證後,屏南縣政府以文創為(wei) 切入點,引進文創專(zhuan) 家團隊,借助“外腦”實現傳(chuan) 統村落保護活化利用。“2016年開始,縣裏每年撥出1000萬(wan) 元作為(wei) 文化專(zhuan) 項基金,並為(wei) 文創團隊提供額外補助,孵化文創項目。”魏宏峰說。
2017年,龍潭村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工程正式啟動。
“修舊如故、一屋一特色,這是龍潭古民居的修繕理念。”屏南縣文創項目總策劃林正碌介紹。
在文創團隊主導下,龍潭村創新民居修繕方式,由經營文創產(chan) 業(ye) 的外來“新村民”出資,文創專(zhuan) 家主持設計,村級組織自行購料,就近聘請工匠組織施工,並派專(zhuan) 人對工程建設全程監督。
整修過的古民居如何使用?會(hui) 同文創專(zhuan) 家團隊,龍潭村村兩(liang) 委探索出“老屋認租15年”模式。
“由村委會(hui) 建立中介平台,從(cong) 祖居戶中流轉古民居,按一定標準租賃給‘新村民’使用15年,由‘新村民’承擔房屋修繕改造費用。新模式能夠有效避免新老村民權益糾紛等現象,也解決(jue) 了傳(chuan) 統村落古民居‘保’與(yu) ‘用’的問題。”陳孝鎮介紹。
就這樣,破敗的古民居紛紛“複活”,升華為(wei) 富有詩意的藝術共享空間。“新村民”在裏麵開起了畫室、酒吧、餐館、民宿……文創項目幫助村裏百餘(yu) 名村民掌握油畫技能,並借助線上平台售賣畫作。
網絡打破了山脈的阻隔。複活的村莊招來了遊客,引來了“新村民”創業(ye) 、老村民返鄉(xiang) ,更推動文化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的觀念深入人心。
沉醉於(yu) 龍潭村如畫美景,江西青年胡文亮在此定居。在調研基礎上,他學習(xi) 紅粬黃酒釀造技藝,做起了文創產(chan) 品,並將國家級非遺展示給每一名遊客。“我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更能為(wei) 傳(chuan) 承文化出一份力,非常自豪。”
同樣詫異於(yu) 家鄉(xiang) 的蛻變,大學畢業(ye) 生陳忠業(ye) 回到龍潭村,參與(yu) 到古民居改造中。“我不僅(jin) 參與(yu) 設計施工,平常還會(hui) 找村民聊天,告訴他們(men) 文創及文化保護對於(yu) 村子的重要性。”
陳忠業(ye) 說,村裏現在形成了由村民組成的“抖音號矩陣”,龍潭村相關(guan) 視頻最高點讚量破百萬(wan) 。從(cong) 黃酒到戲曲,從(cong) 民居到草木山巒,村落中傳(chuan) 承數百年的精彩,正傳(chuan) 播至遠方。
2022年底,龍潭村吸引回流返鄉(xiang) 就業(ye) 人員400餘(yu) 人,常住人口已達700多人,以青壯年人口為(wei) 主。村中有各類藝術共享空間30多個(ge) 。
從(cong) 荒村“流人”到勝境“留人”,僑(qiao) 鄉(xiang) 屏南縣域內(nei) 的中國傳(chuan) 統村落紛紛實現華麗(li) 轉身。據統計,屏南縣2022年接待遊客540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0多億(yi) 元,較2012年增長300%。
“下一步,我們(men) 將以發展旅遊作為(wei) 推動傳(chuan) 統村落保護的抓手,發揮遊客對文創產(chan) 品的宣傳(chuan) 載體(ti) 作用。”魏宏峰表示,隻有打造賣得出、叫得響的文創產(chan) 品,進而帶動更多人熱愛傳(chuan) 統文化、學習(xi) 傳(chuan) 承技藝,古村落中豐(feng) 富的文化遺產(chan) 才能從(cong) “標本”變為(wei) 大眾(zhong) 心中“活的回憶”。
(據新華社電 記者魏弘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