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發布時間:2023-06-05 10:25:00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梁婧

  扛牢祁連山生態保護政治責任、錫林浩特草原“帶薪休假”、五指山生態優(you) 勢轉變為(wei) 經濟優(you) 勢、宜昌產(chan) 業(ye) 發展注入更多“綠意”……來自各地的鮮活實踐,都為(wei) 今年世界環境日中國主題“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生動的注腳。

  近年來,我們(men) 在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上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成就。從(cong) 製定修訂環境保護法等多部法律法規,到建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製度,再到實施生態補償(chang) 製度,生態環境法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在廣闊的祖國大地上,從(cong) 奔騰萬(wan) 裏的長江黃河,到歡騰山澗的無名溪流,江河有了自己的專(zhuan) 屬守護者,河長製、湖長製、林長製……120多萬(wan) 名河湖長合力構建出一幅“水清河暢、魚翔淺底”的美麗(li) 圖景。基層治理責任壓實、組織體(ti) 係嚴(yan) 密、管理服務精細、治理體(ti) 係係統,“長製”創新帶來了長治。“異地補植複綠”“生態修複令”“認購‘碳匯’開展替代性修複”等創新措施的不斷湧現,夯實了保護綠水青山、保障生態安全的基礎,生態文明製度體(ti) 係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我們(men) 應對時代挑戰的必然選擇。在200多年的現代化進程中,西方發達國家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但也加速了對自然資源的攫取,帶來嚴(yan) 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人與(yu) 自然的深層次矛盾日益顯現。可見,這種一味追求經濟增長而破壞環境、過度索取資源的方式,不適合當前的全球發展階段。我國作為(wei) 14億(yi) 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人口眾(zhong) 多,資源環境承載力弱、約束性強。要整體(ti) 邁進現代化社會(hui) ,走大量排放大量消耗的粗放式發展道路顯然是行不通的,資源環境承載力也不可持續,因此必須走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

  必須清醒認識到,全國生態環境依然脆弱,生態安全形勢依然嚴(yan) 峻,保護與(yu) 發展矛盾依然突出,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仍然需要我們(men) 不懈努力。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式現代化是以高水平保護推進高質量發展,絕不走西方發達國家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

  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大局中考量,統籌好發展與(yu) 保護的關(guan) 係。一方麵,要繼續強化保障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環評要素;守住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底線,依法依規的底線,生態環境質量隻能向好、不能變差的底線;把好環評審批準入關(guan) 、排汙許可關(guan) 、監督執法關(guan) 、督察問責關(guan) 的關(guan) 口。另一方麵,要加快推動我國產(chan) 業(ye) 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you) 化,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重點控製化石能源消費,堅持先立後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

  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引導產(chan) 業(ye) 逐綠而行。近10年來,在經濟總量實現年均增長6.5%的同時,汙染物排放在持續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減排分別超過84%、58%;PM_2.5(細顆粒物)連續9年下降,累計降低57%,重汙染天氣比例隻占1%左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得到國際社會(hui) 廣泛認可。我國創設了生態保護紅線製度,陸域紅線麵積占比超過30%,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

  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離不開我們(men) 每一個(ge) 人的努力。從(cong) 自己做起、從(cong) 現在開始,杜絕餐飲浪費、參與(yu) 垃圾分類、選用節能產(chan) 品,把環保行動融入日常,這樣才能加快形成綠色生產(chan) 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全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環境治理下,每一份努力,最終都將匯聚成保護環境的強大合力。(梁婧)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