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從科技革命解讀中國式現代化

發布時間:2023-06-05 10:26:00來源: 廣州日報

  作者:肖廣嶺(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人類社會(hui) 的現代化源於(yu) 工業(ye) 革命,而工業(ye) 革命源於(yu) 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現代化不僅(jin) 與(yu) 科技革命有著曆史的內(nei) 在聯係,而且現代化進程的第一動力也是科技革命。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yu) 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從(cong) 科技革命的視角審視,既能認識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又能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

  科技革命引發人類社會(hui) 現代化

  人類社會(hui) 的現代化從(cong) 何時開始是有爭(zheng) 議的問題。從(cong) 曆史唯物主義(yi) 的視野來看,現代化的真正起點應該是以蒸汽機發明和大規模使用為(wei) 標誌的工業(ye) (產(chan) 業(ye) )革命。這是因為(wei) 工業(ye) 革命使得生產(chan) 力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經濟實現指數級增長,進而引發並加速了社會(hui) 發展與(yu) 變革。英國的工業(ye) 革命先後向西歐、北美等地區蔓延,引發世界各國的工業(ye) 化進程,也開啟了人類社會(hui) 現代化的進程。

  英國工業(ye) 革命的直接起因是瓦特對蒸汽機重大改進和蒸汽機大規模工業(ye) 應用。以牛頓力學為(wei) 標誌的科學革命引發了以蒸汽機為(wei) 標誌的技術革命,進而引發了以蒸汽機大規模應用為(wei) 標誌的工業(ye) 革命。工業(ye) 革命不僅(jin) 使社會(hui) 生產(chan) 力得到空前提高,而且導致生產(chan) 關(guan) 係、社會(hui) 關(guan) 係、人們(men) 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觀念產(chan) 生巨大變革,導致傳(chuan) 統社會(hui) 向現代社會(hui) 轉型,使英國成為(wei) 最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

  工業(ye) 革命促使各國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產(chan) 生“科學-技術-產(chan) 業(ye) ”之間的密切關(guan) 係和反饋循環,形成三者之間加速增長即指數增長的機製。在這種機製作用下,從(cong) 19世紀中葉開始,人們(men) 又開啟新一輪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產(chan) 業(ye) 革命,即以電磁理論為(wei) 代表的科學革命,引發了以電機、電氣和內(nei) 燃機為(wei) 代表的技術革命和以電力、內(nei) 燃機大規模使用為(wei) 標誌的產(chan) 業(ye) 革命。人類社會(hui) 進入電氣化時代,西歐、北美、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進入現代化進程。

  進入20世紀,世界又爆發了以量子力學、相對論為(wei) 代表的科學革命,引發並推動了以微電子、計算機、信息網絡為(wei) 代表的技術革命,和以自動化、網絡化、信息化為(wei) 代表的產(chan) 業(ye) 革命,使人類社會(hui) 現代化又邁上新的台階。

  進入21世紀,以暗物質、暗能量、引力波等為(wei) 預期的科學革命蓄勢待發、深入發展,新一代移動互聯、量子計算、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深空深海深地技術等新技術革命此起彼伏、蓬勃發展,推動以產(chan) 業(ye) 網絡化、智能化、無人化為(wei) 代表的新產(chan) 業(ye) 革命加速前行,不斷開拓人類社會(hui) 現代化新境界。

  科學革命在通過技術革命引發工業(ye) 革命的同時,還通過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有力推動人類思想文化觀念的變革,對人類社會(hui) 現代化形成強大的精神力量。馬克思“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義(yi) 上的革命力量”。這種力量以不可阻擋之勢推動人類社會(hui) 現代化進程不斷向前發展。各國或先或後、或主動或被動地加入現代化進程中,這使得各國的現代化不僅(jin) 要遵循現代化的普遍規律,產(chan) 生一些共同特征,而且會(hui) 以有特色的方式實現。

  科技革命引發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

  科技革命引發了人類社會(hui) 的現代化,也引發了中國的現代化。與(yu) 西歐、北美和日本等先發國家的現代化相比,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更加曲折和艱難,但更有後勁,也更有特色。

  以哥白尼日心說為(wei) 起點,以牛頓力學誕生為(wei) 標誌,現代科學革命發生在西歐。把新的科技知識、方法、思想和精神傳(chuan) 入中國,經曆了漫長和曲折的曆程。其間,西學東(dong) 漸經曆了大約兩(liang) 百年,波折起伏,甚至發生曆獄風波。1721年,由於(yu) 著名的“禮儀(yi) 之爭(zheng) ”,康熙帝宣布嚴(yan) 厲禁教。自此,清朝基本上關(guan) 閉了與(yu) 歐洲人往來的大門,西學東(dong) 漸跌入低穀。

  直到19世紀中葉,中國在西方炮艦打擊下才被迫開放,並開展自強運動,也就是洋務運動。但在“中學為(wei) 體(ti) ,西學為(wei) 用”框架下,戊戌變法遭遇波折。製度改革才得以開始,包括廢除科舉(ju) 、建立現代大學,科學技術進入主流教育。但清朝已無足夠能力推進改革,更無法改變王朝滅亡的命運。

  進入民國之後,一批現代大學遵循歐美大學體(ti) 製初見規模,使中國的文化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並對工業(ye) 化和現代化進程產(chan) 生深遠影響。但在戰亂(luan) 頻仍的民國時期,現代科學技術的引進、教育、研究和發展都相對緩慢,工業(ye) 化進程也緩慢。

  新中國成立後,科學技術發展進入了嶄新的曆史階段,並且把發展科學技術作為(wei) 推動我國“由落後的農(nong) 業(ye) 國變成先進的工業(ye) 國”重要舉(ju) 措。中國建立起科學技術發展的“五路大軍(jun) ”,即中國科學院、國家部委科研機構、國防科研機構、地方科研機構和高校科研機構。中國的科學技術現代化走上快車道,有力推進了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的進程。改革開放特別是科技體(ti) 製改革為(wei) 科技發展注入活力,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成為(wei) “四個(ge) 現代化”的關(guan) 鍵。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an) 力,是先進生產(chan) 力的集中體(ti) 現和主要標誌。我國從(cong) “總體(ti) 小康”進入“全麵小康”,並邁向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科技革命將支撐和引領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深入發展。這次革命是在信息技術革命基礎上的飛躍,是以信息技術為(wei) 先導,以材料科技為(wei) 基礎,以新能源科技為(wei) 動力,以海洋科技為(wei) 內(nei) 拓,以空間科技為(wei) 外延,以生命科技為(wei) 戰略重點的一場全方位、多層次的重大革命。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使產(chan) 業(ye) 和經濟競爭(zheng) 的賽場發生轉換。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革命的機遇,需要在新賽場建設之初就進入,參與(yu) 甚至主導一些賽場建設。但新賽場科技“門檻”很高,需要很高的科技水平和很強的自主研發、創新和產(chan) 業(ye) 化能力。麵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各國紛紛製定新的科技和產(chan) 業(ye) 發展戰略,力圖搶占科技和產(chan) 業(ye) 發展的製高點。

  麵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中國亟須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今天中國不僅(jin) 有這種決(jue) 心,也有行動的底氣。中國不僅(jin) 躋身創新型國家行列,而且在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的版圖中,位列中高收入經濟體(ti) 之首。2022年全社會(hui) 研發經費達到3.09萬(wan) 億(yi) ,位列世界第二;研發人員總量超過600萬(wan) 人年,多年保持世界首位;發明專(zhuan) 利授權和國際專(zhuan) 利申請量居世界第一;熱點論文數量世界占比升至世界第一,高被引論文數量繼續保持世界第2位。一些關(guan) 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新能源技術、大飛機製造、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與(yu) 此同時,我國還有超大規模且增長強勁的市場,這是“拉動”科技創新的巨大力量。

  隻要我們(men) 按照黨(dang) 的二十大所擘畫的宏偉(wei) 藍圖,不斷增加各類科技資源投入,充分調動各類創新主體(ti) 和人員的積極性,充分利用超大規模市場和世界最完整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充分發揮新型舉(ju) 國體(ti) 製的優(you) 勢,從(cong) 科技供給端和市場需求端協同發力,就一定能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和引領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