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超八次會送命?謠言!重複感染症狀反而變輕
新冠病毒來了一個(ge) 回馬槍。隨著“二陽”人數的增多,一些人開始擔心多次感染會(hui) 讓病毒在體(ti) 內(nei) 累積,造成症狀疊加,甚至有傳(chuan) 聞稱人最多可以感染八次,再多就沒命了。最新一期科學流言榜發布,對上述說法予以辟謠。此外,還有更多健康流言此次被“集中打擊”。
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hui) 、北京市委網信辦、首都互聯網協會(hui) 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hui) 、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台共同發布。
流言 抽血檢查會(hui) 降低人體(ti) 免疫力
真相網傳(chuan) 抽血會(hui) 抽走具有免疫功能的白細胞,也會(hui) 移除對身體(ti) 重要的物質電解質、維生素等。甚至誤認為(wei) 一個(ge) 人病得越重,抽血檢查就越多,這讓許多人一直臥床不起,乃至提前死亡。
其實,抽血不會(hui) 傷(shang) 身。一般抽血檢查的血液量不會(hui) 超過20毫升,而人體(ti) 平均有4000毫升血液,且具有自動再生的功能,抽少量血液,並不會(hui) 給人體(ti) 健康帶來影響。
雖然構成人體(ti) 免疫力的主要細胞是白細胞,但在血液中紅細胞的比例較大,而白細胞較少。一般獻血200~400毫升會(hui) 失去人體(ti) 白細胞總數的1%~2%,而在抽血後1~2小時內(nei) ,失去的白細胞又會(hui) 恢複原來的數量。因此,抽血後不會(hui) 失去很多白細胞,也不會(hui) 使人免疫力下降。
流言 哮喘患者都會(hui) “喘”
真相沒有喘息症狀就一定不是哮喘嗎?對於(yu) 哮喘,不少人還停留在電影、電視劇裏那些“氣促、呼吸困難”的表現上。其實,這些都隻是哮喘急性發作的典型表現。當患者遇見冷空氣及幹燥空氣等刺激時,容易哮喘發作。典型的哮喘症狀為(wei) 反複發作性喘息,可伴有氣促、胸悶或咳嗽。
不過,臨(lin) 床上還有很多不典型哮喘。咳嗽變異性哮喘,咳嗽是其唯一或主要臨(lin) 床表現;胸悶變異性哮喘,以胸悶作為(wei) 唯一或主要症狀;隱匿性哮喘,沒有反複發作喘息、氣急、胸悶或咳嗽的典型症狀,但長期存在氣道反應性增高。
流言 喝檸檬水會(hui) 長結石
真相結石的成因很多,遺傳(chuan) 、代謝、解剖結構和飲食都是主要因素,其中以飲食最受關(guan) 注。從(cong) 成分來看,體(ti) 內(nei) 的結石以草酸鈣為(wei) 主,飲食中的大量草酸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結石的生成,如菠菜、芹菜、韭菜等蔬菜中的草酸含量就很高,但這其中並不包含檸檬。
與(yu) 草酸遇到鈣質形成難溶物不同,檸檬中富含的檸檬酸與(yu) 鈣結合後形成的四水檸檬酸鈣,是可以微溶於(yu) 水的。同時,檸檬酸在腸道內(nei) 的微酸性特質,還能促進鈣、鐵、鋅等多種礦物質元素吸收,對健康有益。
流言 “倒掛控水法”能救溺水者
真相網絡上流傳(chuan) 著一個(ge) “經典”的搶救落水者畫麵——施救者提起溺水者雙腳倒立抖動,或是倒背著溺水者跑,試圖將溺水者體(ti) 內(nei) 的水先“控”出來,再進行心肺複蘇。
然而,這種被認為(wei) 搶救成功率更高的方式並不可取。
搶救溺水,要記住“一不做四做”。“一不做”指溺水者營救上岸後,一律不控水。網上那些倒背著溺水的孩子四處跑的方法,是絕對錯誤的,不可能將水排出體(ti) 外,還可能讓溺水者胃中的食物倒流,加重呼吸困難。倒掛控水並不能補充溺水者血液中的氧氣,控出的水也大部分為(wei) 食道和胃髒中的水。對於(yu) 已經發生心跳呼吸停止的溺水者,及早開始心肺複蘇術才能拯救患者。
“四做”是處理溺水者的四個(ge) 正確步驟:第一,立即將溺水者救離水中,迅速判斷是否呼吸、心跳停止。第二,撥打急救電話120,就近取來AED。第三,對呼吸、心跳已停止者,立即進行心肺複蘇,仍應按ABC(開放氣道—吹氣—按壓)的複蘇操作順序。如無呼吸、有心跳,則隻吹氣(每分鍾12~16次),無須做胸外心髒按壓。第四,如有外傷(shang) ,及時處理,尤其頭、頸部損傷(shang) 。
流言 人最多感染8次新冠
真相 隨著新冠疫情的反複,網絡上隨即出現“一個(ge) 人不管多健康強壯,最多隻能感染新冠8次,第9次人就沒了”的說法。真實的情況是,一個(ge) 人多次反複感染新冠的可能性的確存在。但對於(yu) 沒有基礎疾病的人而言,“最多隻能感染8次”的說法毫無科學性,且再感染後普遍症狀較輕。
目前的觀察研究均表明,新冠再感染後的症狀會(hui) 越來越輕。機體(ti) 在首次感染後即產(chan) 生對病原體(ti) 的免疫力,即使隨著時間推移,針對該病原體(ti) 的特異性免疫水平逐漸下降,再次感染後,身體(ti) 通過回憶反應,免疫水平也能很快再次增強,殺滅體(ti) 內(nei) 的病原體(ti) 。因此,重複感染後症狀並不會(hui) 變得更重。
另外,病原體(ti) 在傳(chuan) 播流行的過程中,通常自身也會(hui) 朝著致病性逐漸減弱、感染能力逐漸增強的方向發生變異。
如果確實擔心反複感染的問題,60歲以上的老人和有基礎病的人,可以進行疫苗和加強針的接種。去往人員密集的場所,尤其是醫院,盡量全程佩戴口罩,回到家後及時洗手消毒。
流言 可要求切子宮解決(jue) 痛經
真相近期,網傳(chuan) 子宮腺肌病患者可通過做子宮切除手術解決(jue) 痛經和貧血的問題。然而,子宮腺肌病的治療方式要根據症狀輕重、年齡大小、有沒有生育要求而定。
一般來講,醫生會(hui) 先用藥物緩解,如果藥物緩解不了且還有生育的要求,醫生會(hui) 切除病灶。隻有在症狀特別嚴(yan) 重,且沒有生育要求,藥物治療無效的情況下,才會(hui) 考慮子宮全切術。
數據顯示,35%的子宮腺肌病患者是沒有症狀的,但是有40%-50%的表現為(wei) 月經周期的出血量過多,還有15%-30%會(hui) 表現痛經。子宮腺肌病的治療要根據症狀輕重、年齡大小、有沒有生育要求而定。
醫學倫(lun) 理的基本要求有四個(ge) :第一,患者利益至上;第二,尊重患者的自主選擇權;第三,不傷(shang) 害;第四,醫療資源的公平公正。其中第三點“不傷(shang) 害”就意味著如果患者的子宮沒有切除的指征,醫生絕不會(hui) 給患者切除。如果沒有指征醫生卻給切除了,那這個(ge) 醫生就違反了醫學倫(lun) 理原則,也違反了醫師法的規定,會(hui) 受到很嚴(yan) 重的行政處罰。
流言 是否肥胖就看體(ti) 重
真相 隻要體(ti) 重不超標就不算肥胖?非也,肥胖與(yu) 否需要考量多個(ge) “技術參數”!
衡量一個(ge) 人是否肥胖,人們(men) 常用的標準是“身體(ti) 質量指數”(BMI)。它是用一個(ge) 人的體(ti) 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得出的。如果這個(ge) 數值在18.5到23.9之間,就為(wei) 正常體(ti) 重,超出則屬肥胖。
此外,是否肥胖除了看體(ti) 重高低,還要看體(ti) 脂率。身體(ti) 總脂肪量跟體(ti) 重之間的比例稱為(wei) “體(ti) 脂率”,一般健康的年輕男性體(ti) 脂率不超過20%,女性不超過30%。如果超過這個(ge) 值,即使體(ti) 重標準,也是體(ti) 脂超標。
在體(ti) 重和體(ti) 脂率的基礎上,還有一個(ge) 很重要的數值“腰臀比”,也就是腰圍與(yu) 臀圍之間的比例。如果男性腰臀比大於(yu) 0.85,女性大於(yu) 0.8,那麽(me) 就算體(ti) 重正常,也有可能屬於(yu) 腹部脂肪堆積過剩,甚至達到“腹型肥胖”,這種肥胖給身體(ti) 帶來的潛在危害會(hui) 更大。
流言 睡硬板床能治腰椎病
真相江湖傳(chuan) 說“飽受腰椎病痛困擾的人最好選擇硬板床睡覺,能治病”,然而這是一個(ge) 誤區,不少人認為(wei) “硬板床”就是指硬床、光板床。其實,硬板床是相對於(yu) 歐美人習(xi) 慣的軟床墊而言,硬板床不是指硬床,更不是光板床,在其硬板上還要鋪若幹墊褥。
專(zhuan) 家介紹:人體(ti) 正常脊柱生理結構有四個(ge) 生理彎曲,即頸曲、胸曲、腰曲和骶曲。如果床墊過於(yu) 柔軟,則不能提供適當的脊柱支撐;而床墊太硬,則會(hui) 過度依賴肩、髖支撐,同樣會(hui) 造成脊柱扭曲;中軟床(硬板床)能夠更好地適應人體(ti) 曲線,脊柱扭曲最小。
那麽(me) ,如何把握床板上床墊的硬度呢?要記住“3:1原則”,即床墊不能硬到不變形,也不能變形太大。3厘米厚的床墊,手壓時下陷1厘米,10厘米厚的床墊下陷3厘米,這樣的比例軟硬適中。
然後,平躺在床墊上,伸手在脖子、腰部和臀部到大腿這三個(ge) 明顯彎曲的地方摸一摸,看是否有空隙。再向一側(ce) 翻轉身體(ti) ,用同樣的方法試一下身體(ti) 曲線凹陷部位和床墊之間是否有空隙。如果手能輕易在縫隙中穿插,就說明床太硬了;如果手掌緊貼縫隙,就證明此床墊貼合人體(ti) 曲線。
此外,選擇床墊時除了參考軟硬度和貼合度,還需要參考三個(ge) 因素:性別、體(ti) 重、年齡。女性適合有彈性的床墊,男性則相對較硬;身材纖瘦適合稍軟的床墊,肥胖之人要睡硬一點的床墊;嬰幼兒(er) 要選擇中等偏軟的床墊,兒(er) 童和青少年則不宜睡過軟的床墊,以免對生長發育造成影響;老年人韌帶鬆弛,尤其是骨質疏鬆症患者,建議選用略微偏硬的床墊。
當然,緩解腰痛不是很簡單的一件事,不要幻想換一張床或者換個(ge) 床墊就能徹底解決(jue) 。日常的保養(yang) 和康複鍛煉、避免過度使用腰椎、出現問題時積極應對,都是緩解腰痛的重要環節。
文/記者 李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