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漢樂府歌詩的語言——典雅漸趨通俗 融會今俗古典

發布時間:2023-06-19 10:0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孫尚勇 趙國慶(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

  樂(le) 府歌詩的語言從(cong) 西漢至東(dong) 漢,經曆了一個(ge) 由典雅漸趨通俗的發展曆程。漢武帝時期的《郊祀歌十九章》,《史記·樂(le) 書(shu) 》稱其“通一經之士不能獨知其辭,皆集會(hui) 五經家,相與(yu) 共講習(xi) 讀之,乃能通知其意,多爾雅之文”;《文心雕龍·樂(le) 府》則許為(wei) “雅章”“典文”。《宋書(shu) ·樂(le) 誌一》說:“凡樂(le) 章古詞,今之存者,並漢世街陌謠謳,《江南可采蓮》《烏(wu) 生》《十五》《白頭吟》之屬是也。”此處所說“樂(le) 章古詞”,主體(ti) 是東(dong) 漢的樂(le) 府歌詩。

  由是可知,西漢樂(le) 府歌詩典雅的風格追求,顯然與(yu) 漢武帝創置樂(le) 府機構的製度設計密切相關(guan) 。由於(yu) 高帝以布衣提三尺劍而取天下的平民身份,為(wei) 謀求長治久安,漢王朝在起初必須強調本朝在知識領域的一定地位,以形成對社會(hui) 整體(ti) 的文化號召,故由司馬相如領銜創作的郊祀歌強調經典語言的運用合乎時代的需要。東(dong) 漢政權則大不相同,帝胄身份是漢光武帝在反抗新莽以及與(yu) 公孫述等地方梟雄進行政治角逐所擁有的天然優(you) 勢。因之東(dong) 漢王朝並不存在強調自身知識優(you) 勢的內(nei) 在需要,故而雖然在文化上更見複古精神,但東(dong) 漢一代本著“觀風俗,知薄厚”的文化情懷,對古典文化和民間文化及通俗文化采取同一的觀照。

  由典雅趨於(yu) 通俗,隻是就兩(liang) 漢樂(le) 府歌詩發展的大勢而言,如果從(cong) 曆史的橫斷麵來審視,可以說,漢代樂(le) 府歌詩融會(hui) 了今俗和古典。戰國時期二百餘(yu) 年的征伐和暴力,業(ye) 已將西周春秋的禮樂(le) 文化傳(chuan) 統破壞。因此,武帝時期的禮樂(le) 文化建設隻能采用適當借鑒西周禮樂(le) 傳(chuan) 統,以楚文化為(wei) 首,將各地方風俗文化熔於(yu) 一爐的方式。故而《漢書(shu) ·禮樂(le) 誌》說:“今漢郊廟歌詩,未有祖宗之事”,“皆以鄭聲施於(yu) 朝廷”;《宋書(shu) ·樂(le) 誌一》亦批評說:“漢武帝雖頗造新哥,然不以光揚祖考、崇述正德為(wei) 先,但多詠祭祀見事及其祥瑞而已。商周《雅》《頌》之體(ti) 闕焉”;劉勰雖許《郊祀歌》《安世房中歌》靡麗(li) ,而亦譏其非典不經。胡應麟《詩藪》內(nei) 編卷一稱漢樂(le) 府歌謠“質而不俚,淺而能深,近而能遠,天下至文,靡以過之”;胡適則以樂(le) 府歌詩為(wei) 平民文學。以上這些說法都看到了樂(le) 府歌詩與(yu) 西周傳(chuan) 統相背的通俗一麵。

  樂(le) 府歌詩屬於(yu) 禮樂(le) 體(ti) 係,借《史記·樂(le) 書(shu) 》的話來說,“補短移化,助流政教”是其重要功能。樂(le) 府歌詩語言的今俗和古雅,都是為(wei) 了更好地實踐其所承擔的教化功能。就此來看,樂(le) 府歌詩的語言特點主要有:多使用豐(feng) 年延壽一類讚頌語,主要讚美功德,歌頌太平,祈禱福祿壽考;多使用“吾欲竟此曲”“主人”等歌唱套語,或表明作品為(wei) 歌唱之辭,或引起觀聽者的注意;多批判或訓誡語,如“梟騎戰鬥死,駑馬徘徊鳴”“孤子遇生,命獨當苦”“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等對戰爭(zheng) 、政治和一般社會(hui) 道德的批判反思,“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shang) 悲”“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等對普通人生活的教導。前人所揭樂(le) 府歌詩多對話、多直陳、富風趣的修辭特征,服從(cong) 於(yu) 其娛樂(le) 功能,決(jue) 定於(yu) 其作為(wei) 一定儀(yi) 式和音樂(le) 表演附屬品的特性。

  樂(le) 府歌詩融會(hui) 今俗和古典,決(jue) 定了它相對於(yu) 《詩》《騷》在語言體(ti) 製上的轉折意義(yi) 。班婕妤《怨歌行》和辛延年《羽林郎》,證明五言詩至晚在成帝之時進入樂(le) 府歌唱,班固的“三王德彌薄”,在《文選注》中被稱為(wei) “班固歌詩”;張衡《同聲歌》,《樂(le) 府詩集》錄入雜曲歌辭,表明班、張都是為(wei) 了歌唱而創作的。凡此皆說明,較早的文人五言詩都以樂(le) 府歌詩的名義(yi) 創作而成。《古詩十九首》被譽為(wei) “五言之冠冕”,其中部分篇章,在中古文獻中被記錄為(wei) 古樂(le) 府,可知它們(men) 同樣是在樂(le) 府中生成的。漢《郊祀歌十九章》《安世房中歌十七章》,以四句和八句轉韻為(wei) 多,可以說,後來文人詩的絕句和律詩二體(ti) 已經蘊含在樂(le) 府歌詩的歌唱傳(chuan) 統當中。因此,明代胡應麟在討論樂(le) 府歌詩對後起文人詩的五七言體(ti) 和近體(ti) 律絕的啟發之後認為(wei) ,“樂(le) 府於(yu) 諸體(ti) ,無不備有”。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