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山西中陽:以民俗剪紙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2023-06-19 10:14:00來源: 中國文化報

  “一剪之巧奪神工,美在民間永不朽”,獨具山西省中陽縣地域特色的中陽剪紙,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被譽為(wei) “曆史的活化石”。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和國家高度重視文化建設。作為(wei) 中國剪紙傳(chuan) 承保護基地,中陽縣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弘揚為(wei) 己任,頻推舉(ju) 措加強中陽剪紙等非遺項目的保護、傳(chuan) 承、利用,讓其綻放新的光彩。

  中陽剪紙多以紅紙剪成,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在民間藝人手中輕盈地一折一剪,就可以剪出一個(ge) 精美的圖案、一幅神奇作品。它既有中國民間藝術的特性,又有中陽地域的個(ge) 性,而這一無法替代的個(ge) 性,使得中陽剪紙成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民間技藝的代表性符號之一。2007年,王計汝被文化部授予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剪紙(中陽剪紙)代表性傳(chuan) 承人。2009年,作為(wei) 中國剪紙的重要部分,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

  在中陽縣,傳(chuan) 統民俗剪紙不僅(jin) 是民間藝術、裝點著老百姓的生活,也滲透在人們(men) 的信仰、追求和衣食住行的各個(ge) 方麵。逢年過節等歲時節令要剪紙,婚喪(sang) 嫁娶等人生禮儀(yi) 要剪紙,紮花刺繡的花樣要剪紙,甚至民間彈唱歌曲、民間傳(chuan) 說、神話故事也用剪紙來反映。中陽剪紙藝人將主要剪紙圖案、吉祥寓意等編成了中陽剪紙諺語,製成熏樣,在民間代代相傳(chuan) 。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據考證,中陽剪紙與(yu) 漢畫像石有著密切關(guan) 係。1984年至1985年間,在中陽縣金羅鎮道棠村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中有許多關(guan) 於(yu) 剪紙的圖案,可以證明在漢代中陽就有類似的剪紙藝術。20世紀80年代,在中陽縣金羅鎮水峪村發現的宋代服飾圖案花紋,與(yu) 現代中陽民間剪紙花紋十分相似,可見在宋代中陽剪紙已經發展到相當成熟的階段。唐宋以後,由於(yu) 中陽相對閉塞,與(yu) 外界聯係較少,使得秦漢古拙質樸、粗獷豪放的藝術風格,得到了很好的保留。明、清以後,剪紙藝術得到了普及。新中國成立後,中陽縣從(cong) 60年代開始,50餘(yu) 年致力於(yu) 中陽剪紙的挖掘、整理、傳(chuan) 承、保護工作,為(wei) 中陽剪紙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多年來,在曆屆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中陽縣將傳(chuan) 統民俗剪紙作為(wei) 全縣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的重頭來抓,設立專(zhuan) 項資金,成立剪紙協會(hui) ,建成民俗剪紙博物館,支持開辦文化產(chan) 業(ye) 開發公司。全縣組建了縣、鄉(xiang) 、村三級剪紙培訓網絡,舉(ju) 辦了麵向全國的“首屆中陽剪紙藝術節”。同時舉(ju) 辦各類藝術節和主題展覽,在我國北京、台灣等地和德國、美國等國家展出了中陽剪紙。為(wei) 了將中陽剪紙更好地傳(chuan) 承下去,中陽縣評選命名了兩(liang) 批剪紙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和傳(chuan) 承新秀,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截至目前,中陽剪紙有國家級傳(chuan) 承人1人、省級傳(chuan) 承人2人、市級傳(chuan) 承人16人、縣級傳(chuan) 承人19人、傳(chuan) 承新秀20人。

  非遺剪紙公益講堂、青少年剪紙比賽……青年人是非遺保護的重要力量。中陽縣編寫(xie) 了《中陽剪紙教程》和輔助教材,讓中陽剪紙走進了全縣中小學課堂。

  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就要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如今,中陽剪紙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知名度穩步提升。中陽縣將繼續奮進新征程,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以文弘業(ye) 、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鑄魂,激揚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展現更加積極的曆史擔當。

  “我們(men) 一定能夠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文化創造,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在文化的繁榮興(xing) 盛中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陽縣委、縣政府不斷為(wei) 中陽剪紙的傳(chuan) 承和創新開辟更為(wei) 廣闊的發展天地,必將把中陽剪紙打造成中華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推動中陽剪紙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成為(wei) 全縣的一張亮麗(li) 名片。(張 強)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