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球城市標杆文化節展
■孫慶華 齊偉(wei)
初夏的上海,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海電視節以流光溢彩的影像鏡頭呈現著時代發展的萬(wan) 千氣象。當今世界,全球城市對文化資源挖掘、轉化、創新,對文化節展品牌塑造、宣傳(chuan) 、推廣的重視程度與(yu) 日俱增。對上海而言,有必要以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le) 展覽會(hui) 、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旅遊節、上海書(shu) 展、長三角文博會(hui) 等重大文化節展為(wei) 重要抓手,立足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打造更具國際影響力、更有全球美譽度的標杆文化節展,助力城市文化發展內(nei) 涵、形象和品質整體(ti) 提升。
紮根本土與(yu) 世界表達——
全球城市的標杆文化節展是一種成規模、集中性的文化交流、交融、交易。我們(men) 必須堅守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的立場,夯實安身立命的文化根基,記錄、書(shu) 寫(xie) 、謳歌新時代,反映偉(wei) 大滄桑巨變、激發愛黨(dang) 愛國熱情、凝聚奮進團結力量,傳(chuan) 遞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全球城市的標杆文化節展既是本土的,也是世界的。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是上海的發展之綱。“具有世界影響力”決(jue) 定了上海打造標杆文化節展必須對標國際一流。
下一步,要著力推動標杆文化節展的國際首演、首秀、首映、首展作品產(chan) 品占比數、國際展商團隊的參與(yu) 度以及國際市場交易的功能性得到持續提升,助力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le) 展等躋身國際文化節展第一陣營前列。
厚積成勢與(yu) 引領潮流——
標杆文化節展的品牌塑造,得益於(yu) 整個(ge) 文化事業(ye) 產(chan) 業(ye) 繁榮。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le) 展之所以能成為(wei) 亞(ya) 洲第一、世界三大數碼互動娛樂(le) 展會(hui) 之一,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yu) 上海“全球電競之都”建設成效顯著,吸引了全國80%的頭部電競俱樂(le) 部和40%的電競賽事落戶,網絡遊戲銷售收入全國占比達1/3。
打造標杆文化節展,必須不斷拓展“朋友圈”、深化跨界融合,在內(nei) 容呈現、活動設計、場景布置、舞台演繹、技術支撐等方麵緊扣行業(ye) 發展潮流和受眾(zhong) 需求特點,體(ti) 現前瞻性、增強科技範,構建新生態、突出新價(jia) 值。
比如,今年的上海電視節對獲獎作品征集範圍進行優(you) 化調整,將網絡視聽內(nei) 容全段納入白玉蘭(lan) 獎評選;近幾屆的上海書(shu) 展不斷創新場館設計、主題策劃,積極探索和引入新興(xing) 科技、新鮮業(ye) 態和新趣文創,聯動B站、小紅書(shu) 、喜馬拉雅、抖音、拚多多等大型線上平台,努力為(wei) 讀者提供新潮的閱讀體(ti) 驗。
做強碼頭與(yu) 激活源頭——
標杆文化節展是促進交流、借鑒、切磋的重要平台。通過集聚全球優(you) 秀文化人士及作品、全國各大高校文化藝術實踐的優(you) 秀成果,吸引眾(zhong) 多文化名家名團名角開展深層次和多元化的合作交流,可以為(wei) 繁榮城市文化事業(ye) 產(chan) 業(ye) 打造強磁場。
原創力是城市文化創造水平和文化綜合實力的直接體(ti) 現。能不能吸引、匯聚、推出一批富有時代特征、中國特色、上海特點的原創精品力作,能否有效激發各類參與(yu) 主體(ti) 源源不斷的創造活力,是衡量標杆文化節展活動成色的重要標準。
這裏麵,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持續優(you) 化青年文化人才發掘培養(yang) 機製,從(cong) 各類文化單位、文藝院團、藝術院校及體(ti) 製外的新文藝組織、新文藝群體(ti) 中間選拔和培養(yang) 一批中青年骨幹,讓更多新人新作邁出走進國際頂尖文化殿堂的第一步。
為(wei) 民惠民與(yu) 市場驅動——
打造標杆文化節展,必須堅持心係人民、為(wei) 了人民。要通過親(qin) 民票價(jia) 、市民體(ti) 驗、惠民活動及加大“五個(ge) 新城”優(you) 質資源供給等方式,推動卓越文化成就、最新文化成果更多走進社區、景點、商圈、校園、軍(jun) 營等,讓觀看文化節展成為(wei) 老百姓消費得起的生活環節,給更多市民、遊客帶來實實在在的精神享受,充分體(ti) 現“大眾(zhong) 的節日”“人民的展覽”的節展主題。
標杆文化節展之所以能夠促進文化要素有序流動、文化資源高效配置,之所以能夠常辦常新、出彩出新,形成強大帶動力、廣泛影響力,離不開成熟的市場機製和高效的運營模式。
下一步,要牢牢堅持“專(zhuan) 業(ye) 人幹專(zhuan) 業(ye) 事”,強化全流程思維,提升作品創作、人才選樹、市場培育、宣介推廣等各環節的科學化、精細化、專(zhuan) 業(ye) 化程度,提高文化內(nei) 容生產(chan) 、傳(chuan) 播渠道、成果轉化的現代化水平。
(作者分別為(wei) 東(dong) 華大學黨(dang) 委宣傳(chuan) 部副部長、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