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雲南瀘水 新農村有了新麵貌

發布時間:2023-06-29 10:23:00來源: 人民日報

  收入渠道更寬,公共服務更好

  雲(yun) 南瀘水 新農(nong) 村有了新麵貌

  核心閱讀

  致富路子更多,基礎保障更強,社區服務更貼心……近年來,在雲(yun) 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洛本卓白族鄉(xiang) ,隨著後續扶持工作的不斷推進,無論是留在金滿村,還是搬遷至集中安置點巴尼小鎮的村民,都過上了穩當的新生活。

  

  巴尼小鎮,地處雲(yun) 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洛本卓白族鄉(xiang) ,緊鄰怒江,是怒江州首個(ge) 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2020年7月,記者初次探訪地處高黎貢山深處的金滿村時,部分群眾(zhong) 搬遷至山下的巴尼小鎮,部分群眾(zhong) 留在村裏改種經濟林果。時隔近3年,記者再次來到這裏采訪。

  “我們(men) 去光金仙家看看吧。”金滿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和村委會(hui) 主任沈光幹帶著記者,沿著村裏的水泥路時上時下,來到光金仙家。光金仙今年77歲,他沒搬到巴尼小鎮,而是選擇留在金滿村,和兒(er) 子兒(er) 媳、3個(ge) 孫輩一起,住在4間新建的大房子裏。“現在日子很舒心。”光金仙說著,從(cong) 窗口向外望去,眼前是山邊大片的香櫞地。

  現在,沈光幹每月都要走訪一遍脫貧戶和“邊緣戶”。“目前村裏沒有返貧戶,外出務工也越來越順當,大家的日子越來越穩了。”沈光幹欣慰地說。

  拓寬增收渠道

  村民工資性收入約占六成

  還在瀘水市六庫街道時,記者就被提醒:最近雨多,落石可能堵路,恐怕去不了金滿村了。

  也是運氣好,從(cong) 巴尼小鎮沿著一條硬化的山路走上8公裏,隻是在路旁看到一些碎石和泥土,就到了金滿村。“這裏土層薄、坡度大,不適合耕種。一到雨季,各種地質災害頻繁發生,易地搬遷很有必要。”洛本卓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亞(ya) 輝說。

  村委會(hui) 裏,除了眼見著瘦下來的沈光幹,還有國家電投集團雲(yun) 南國際派來的幾名駐村工作隊隊員。一落座,記者就問起香櫞產(chan) 業(ye) 的情況——上次來時,村裏剛種下300多畝(mu) 香櫞沒多久。工作隊隊長方瑞介紹,最初的一批香櫞去年初才開始掛果,一上市都賣光了,平均每公斤12元。“如今香櫞種植麵積增加了一倍。”方瑞說。

  說話間,方瑞帶著記者來到公路旁的香櫞林。放眼望去,青綠的香櫞沉甸甸掛在枝頭,白裏透紅的香櫞花已然綻放,空氣中彌漫著沁人心脾的清香。方瑞介紹,州裏的農(nong) 業(ye) 龍頭企業(ye) 在鄰近的古登鄉(xiang) 投資建設了香櫞生產(chan) 企業(ye) ,有加工果脯、香櫞酒的生產(chan) 線,承諾保底價(jia) 收購村裏的香櫞,因此香櫞產(chan) 量雖然一年比一年高,但不愁銷售。

  除了香櫞,金滿村還有核桃、花椒、櫻桃、刺龍苞等經濟林果,助力農(nong) 戶增收。此外,村民通過外出務工進一步拓寬增收渠道。

  “吃飯了嗎?今天工作累不累?”村民木光介接到兒(er) 子的電話,趕忙放下手中的活計,和兒(er) 子聊了起來。她的兒(er) 子、兒(er) 媳在江蘇鹽城一家五金廠裏務工。“剛去的時候什麽(me) 也不懂,工資不高,但他們(men) 肯學能吃苦,現在兩(liang) 個(ge) 人月工資加起來有1萬(wan) 元左右。”木光介說,相比以前一家6口人緊巴巴的生活,如今日子越過越紅火。

  沈光幹說,留在金滿村的75戶中,今年有133人在外務工,州外有36人,其中有26人在省外,“與(yu) 前兩(liang) 年比,外出務工不需要我們(men) 動員了”。在巴尼小鎮,去年有87人出省務工,沒出去的也基本都有活幹。“現在村民的收入中,工資性收入約占六成,政策性收入約占三成,還有一成經營性收入。”方瑞說。

  強化基礎保障

  精準推進後續工作

  從(cong) 巴尼小鎮拾級而上,幾分鍾就來到洛本卓鄉(xiang) 中心完小,教學樓寬敞明亮,旁邊還有幼兒(er) 園。學校副校長李玉華告訴記者:“這裏有763個(ge) 小學生,其中753人寄宿住校。我們(men) 的教學水平比起州府的小學也不差,平時還開展少年宮活動呢。”

  “0.125等於(yu) 幾分之一?”“1/8!”在洛本卓鄉(xiang) 中心完小的教室裏,記者見到了光金仙的孫女英彗星。一聽到數學老師的問題,她便搶著回答。

  光金仙的3個(ge) 孫輩,分別在讀初中、小學和幼兒(er) 園。“孩子們(men) 可以享受費用減免,在校還可以吃免費營養(yang) 餐。村裏也有子女上大學、開銷比較大的村民,一般會(hui) 被列為(wei) 低保戶加強保障。”沈光幹說。

  “拉一拉,扯一扯,擰一擰,擰麻花,擰完麻花搓湯圓……”在洛本卓鄉(xiang) 中心幼兒(er) 園裏,老師段仙嬌正帶著孩子們(men) 開展泥工活動。據她介紹,這兩(liang) 年,入園的孩子多了,從(cong) 80多個(ge) 增加到179個(ge) 。孩子們(men) 在街上遇到老師也不怵了,願意跑過來和老師交流了,“變化太大了!”

  近年來,當地圍繞安居、就業(ye) 和治理3個(ge) 關(guan) 鍵詞,精準推進後續扶持工作。以安居為(wei) 例,全覆蓋配備中小學校、幼兒(er) 園、醫療點、養(yang) 老服務中心等,讓搬遷群眾(zhong) 享受便利生活。

  “哪裏不舒服?”一大早,在洛本卓鄉(xiang) 衛生院,院長和光南就忙著為(wei) 患者查看病情。忙了一上午,匆匆吃完午飯後,和光南又背起藥箱和同事到巴尼小鎮開展上門隨診服務。“我們(men) 會(hui) 不定期上門開展隨訪管理,為(wei) 不方便就醫的患者做基本健康檢查,普及醫療知識。”

  據介紹,洛本卓鄉(xiang) 衛生院負責承擔附近居民的基本醫療服務,設置了公共衛生科、醫學影像科等科室,還配備了彩超機、離心機等醫療設備。“小病、慢病防住了,大病減少了。”和光南說。

  推動社區治理

  搬遷群眾(zhong) 步入新生活

  每天淩晨5點多,家住巴尼小鎮的華小軍(jun) 便來到自己的包子店。天剛亮,包子店裏已經人來人往,“現在每天大概能賣出100多個(ge) 包子、10多碗米線,感覺生意會(hui) 越來越好。”華小軍(jun) 說。

  以前住在金滿村的桑才忠、華小軍(jun) 一家,2017年搬到了巴尼小鎮。記者上次采訪時,這裏的社區還沒有正式成立。如今,居委會(hui) 已經組建起來,共有包括桑才忠在內(nei) 的9名工作人員,每人負責聯係一到兩(liang) 棟樓。

  “家裏現在有幾個(ge) 常住人口?最近有沒有人生病?”由於(yu) 經常要入戶進行人員動態管理,桑才忠對樓裏每戶家庭的基本情況、服務訴求幾乎了如指掌,“這家人去廣東(dong) 務工了,那家最近兒(er) 子生病了、母親(qin) 年紀大了,需要重點關(guan) 注。”

  自搬遷群眾(zhong) 陸續入住以來,為(wei) 加強服務,巴尼小鎮成立社區黨(dang) 支部,同時實行網格化管理,每棟樓配有樓棟管理人員,並以黨(dang) 組織建設帶動安置區自治組織、群眾(zhong) 組織、服務組織建設。原來金滿村的年輕幹部肖誌南,當選為(wei) 巴尼小鎮社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

  “為(wei) 了讓群眾(zhong) 實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我們(men) 通過全麵摸清勞動人口的就業(ye) 創業(ye) 狀況、就業(ye) 服務需求,組建相關(guan) 車間,積極開展技能和創業(ye) 知識培訓,紮實推進勞動人口的轉移就業(ye) 和培訓工作。”肖誌南說。

  依托黨(dang) 建推動社區治理,目前怒江州已完成3個(ge) 鄉(xiang) 鎮安置區行政區劃調整,新成立社區25個(ge) ,實現易地搬遷點、樓棟、產(chan) 業(ye) 園區黨(dang) 的組織網絡全覆蓋。肖誌南介紹,巴尼小鎮社區已設立綜治中心、鄉(xiang) 愁書(shu) 屋、兒(er) 童之家等,服務搬遷群眾(zhong) 步入新生活。(徐元鋒 和倩)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