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福建鬆溪縣打造生態融合業態 新型種養體係促增收

發布時間:2023-06-29 10:23:00來源: 人民日報

  一大早,走進福建省南平市鬆溪縣花橋鄉(xiang) 大浦村,山間的風吹來絲(si) 絲(si) 涼意,花橋鄉(xiang) 農(nong) 戶陳斌卻已忙得滿頭是汗。來到山壟田上的種養(yang) 基地,陳斌在田壟旁蹲下,連泥帶水抓一把,手裏多了幾個(ge) 田螺。“瞧,長到拇指這麽(me) 大了,8月份第一批田螺上市,能賣20元一斤。”抹一把汗,陳斌又仔細查看了田裏的晚稻秧苗長勢,“水稻田裏養(yang) 田螺,一畝(mu) 平均增收3000多元!”

  陳斌介紹,位於(yu) 山坡上的50多畝(mu) 山壟田水溫過低,水稻生長速度慢、產(chan) 量也偏低,漸漸被村民們(men) 棄之不用。

  這些田在陳斌眼裏卻是寶貝。“這裏水溫低但水質好,正適合田螺生長。田螺在稻田裏能鬆動根莖、吃水草與(yu) 浮遊生物,排泄物還能做肥料,加快禾苗生長速度。”2017年,陳斌聯合周邊農(nong) 戶成立合作社,開始在山壟田上嚐試“稻螺共生”種養(yang) 農(nong) 業(ye) ,如今合作社種養(yang) 規模達200多畝(mu) 、年收入60多萬(wan) 元。

  激活“沉睡”的土地,既要解決(jue) “誰來種”,又要解決(jue) “種多久”。鬆溪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真剛趣介紹,為(wei) 保障糧食生產(chan) ,鬆溪縣引入間作、輪作、套作、共生體(ti) 係等農(nong) 業(ye) 技術。針對成片、承載基礎好、交通便捷的低效用地,立足當地特色,打造生態融合業(ye) 態,探索“稻螺共生”“稻蟹共生”等種養(yang) 體(ti) 係。

  去年,50多歲的陳斌從(cong) 廈門海洋職業(ye) 技術學院水產(chan) 養(yang) 殖技術專(zhuan) 科畢業(ye) ,種養(yang) 技術有了新提升。“帶著田裏遇到的難題向老師請教,學到的知識多得很!”如今,陳斌被聘為(wei) 南平市科技特派員,他的種養(yang) 基地也成為(wei) 廈門海洋職業(ye) 技術學院的實踐基地,還與(yu) 福建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生態研究所合作開辟了“稻螺共生”試驗田。

  隨著種養(yang) 基地越辦越紅火,周邊不少農(nong) 戶也想加入。“我免費為(wei) 周邊有意向種養(yang) 的農(nong) 戶提供螺苗和技術指導,並回收成品螺,現在合作規模有上千畝(mu) 了!”陳斌說。

  “對於(yu) 願意複墾複種的農(nong) 戶,我們(men) 聯合高校開展培訓,讓專(zhuan) 業(ye) 人才帶動更多農(nong) 戶複耕,還會(hui) 推薦、支持使用新品種、新技術、新肥料、新農(nong) 藥、新機具。”真剛趣介紹,鬆溪縣目前已設立10個(ge) 水稻育苗點,提供了4000公斤育苗,並引進推廣飛播機、穴播機等新型水稻播種機器。此外,鬆溪縣還鼓勵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開展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統種統儲(chu) 等,為(wei) 外出務工或無力耕種的農(nong) 戶提供全程托管服務。

  據福建省自然資源廳、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統計,鬆溪縣共有1673片4754.12畝(mu) 的撂荒地。經鬆溪縣多措並舉(ju) 整治,已於(yu) 2022年8月全部開墾完畢,並種上糧食作物。(施鈺)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