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引領科研攻關 擦亮種業“芯片”

發布時間:2023-07-04 10:12:00來源: 人民日報

  仲夏時節,走進位於(yu) 江西省南昌縣的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附近的試驗田,隻見超級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科研人員頭戴草帽,赤腳擼袖,左手攥秧把,右手插秧苗。“現在正是早稻揚花季、中稻插秧期。我們(men) 緊抓試驗的關(guan) 鍵節點,發揮黨(dang) 支部戰鬥堡壘作用,開展田間技能大賽等活動,讓黨(dang) 建為(wei) 科研添動力。”中心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劉秀梅說。

  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2012年,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顏龍安的帶領下,江西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下屬江西省超級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正式成立。近年來,中心始終堅持把黨(dang) 建和科研工作深度融合,讓黨(dang) 旗高高飄揚在水稻品種研究、農(nong) 業(ye) 技術示範推廣和技術服務等工作一線,為(wei) 水稻種業(ye) 振興(xing) 和保障糧食安全做出重要貢獻。

  傳(chuan) 遞榜樣力量,強化黨(dang) 員模範帶頭作用。“堅持科技服務‘三農(nong) ’,顏龍安院士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黨(dang) 員的使命和擔當。”中心副主任謝紅衛談到野生稻種的收集工作時感慨。雖已年過八旬,顏龍安依然奮戰在科研攻關(guan) 一線,飛赴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收集稻種樣本。把種苗送回江西開展檢測研究後,他常常連夜趕赴海南基地,將稻種妥善入庫。從(cong) 野生稻中提取的有利基因,將用於(yu) 培育一代代新型優(you) 良品種。

  “把人民裝進心裏,再苦再累也要搞到底!”這是顏龍安的初衷,也是激勵中心科研人員發憤圖強、攻堅克難的精神動力。水稻育種的過程漫長,每選育一個(ge) 新品種需要8至10年。“條件越是艱苦,越不能坐在實驗室;氣候越是極端,越需要奔赴田野間。”為(wei) 獲取最真實直觀的數據,科研人員長期堅守在田間地頭。

  數十年如一日,中心副主任曹誌斌專(zhuan) 注於(yu) 耐高溫品種的培育。2022年,當地出現50年一遇的高溫,有些田地的收成隻剩兩(liang) 三成,甚至覆蓋不了收割成本。2022年5月,曹誌斌帶領的團隊經過11年協同攻關(guan) ,成功克隆出水稻耐高溫功能基因,可以大大提升水稻揚花期高溫影響下的結實率,如今利用相關(guan) 新種質選育的新組合正在參加省級及國家級區域試驗和示範性試驗種植。“新品種在麵對極端高溫天氣時,也可以達到80%的收成。”曹誌斌欣慰地說。

  在中心,像這樣的成果還有很多。謝紅衛團隊從(cong) 野生稻中培育出優(you) 秀抗病蟲害的新型三係雜交稻;支部黨(dang) 員、副研究員聶元元用7年時間培育出優(you) 質節水抗旱稻種……近5年,中心通過國家和省部級審定水稻品種40多個(ge) ,推廣麵積覆蓋長江中下遊水稻種植區10.3%。中心自主選育的“榮優(you) 225”“野香優(you) 航1573”等係列品種在江西、湖北、湖南、廣西等省份推廣4500萬(wan) 畝(mu) 以上,每畝(mu) 平均增產(chan) 20公斤。

  加強支部建設,推動黨(dang) 建與(yu) 科研深度融合。農(nong) 民一年種稻兩(liang) 季,中心的同誌們(men) 一年要種四季:“除了在江西種早、中、晚稻,每年還要飛到海南三亞(ya) 種一季。”為(wei) 加強黨(dang) 支部建設,團隊在海南和兄弟單位開展支部共建活動,組隊進行紅色走讀,並舉(ju) 辦技術交流講座。

  中心助理研究員唐秀英,孩子還不到3歲。在三亞(ya) 南繁基地期間,唐秀英隻能通過視頻電話與(yu) 孩子聯係。“農(nong) 忙不等時,我們(men) 必須要爭(zheng) 分奪秒,種子也是我的孩子。作為(wei) 一名黨(dang) 員,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們(men) 不能忘記自己的責任。”唐秀英說。

  在科研工作之外,中心積極助推科技下鄉(xiang) ,以實際行動開展為(wei) 民服務,支部黨(dang) 員足跡遍布江西省1/3的縣市。在高安市,為(wei) 應對極端幹旱,保住包括其他研究團隊在內(nei) 的1000畝(mu) 試驗田,中心成員從(cong) 自己的科研經費中湊出3萬(wan) 餘(yu) 元用於(yu) 購買(mai) 灌溉設備;在萍鄉(xiang) 市湘東(dong) 區,曾掛職排上鎮副鎮長的曹誌斌為(wei) 麵臨(lin) 損失的製種大戶奔走落實保險賠付。據介紹,團隊成員每年在各地培訓人員9100餘(yu) 人次,平均每名黨(dang) 員每年指導企業(ye) 、合作社、種糧大戶470多人次。記者 王 丹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