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瀕危戲曲劇種“突出重圍”
本報駐山西實習(xi) 記者 朱 萌
曾幾何時,戲曲豐(feng) 盈著百姓的生活,從(cong) “寧願跑得丟(diu) 了鞋,也不誤了晉劇裏的嗨嗨嗨”這句老話,可以窺見山西人對戲曲的愛。
作為(wei) “戲曲的搖籃”,山西現存戲曲劇種38個(ge) ,位居全國第一,其中有26個(ge) 屬於(yu) 瀕危戲曲劇種。回看20世紀80年代的普查數據,當時山西有56個(ge) 劇種,現在已縮減近三成,劇種的消亡令人痛心。
記者了解到,除了晉劇、蒲劇、上黨(dang) 梆子、北路梆子“四大梆子”整體(ti) 發展比較穩定,其他主要在山西流布的本土劇種多呈現劇團數量、從(cong) 業(ye) 人員、可演劇目、演出活動、流布區域“五少”的局麵,如何保護、傳(chuan) 承好這些瀕危劇種成為(wei) 當下的新使命、新挑戰。
劇種為(wei) 何瀕危?
在偏遠農(nong) 村,“看戲的人越來越少,白天演出時觀眾(zhong) 還沒演員多”。戲曲市場為(wei) 何持續低迷?
為(wei) 了找準症結所在,2021年,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對鑼鼓雜戲、臨(lin) 縣道情、應縣耍孩兒(er) 、高蹺竹馬戲等26個(ge) 瀕危劇種的傳(chuan) 承保護情況和院團生存發展情況進行了摸底調研。
“目前26個(ge) 劇種根據瀕危程度大致可分為(wei) 兩(liang) 類,13個(ge) 劇種有瀕危傾(qing) 向,13個(ge) 劇種瀕危程度較高。”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藝術處副處長張維君說,瀕危程度較高的如鑼鼓雜戲、高蹺竹馬戲、浮山樂(le) 樂(le) 腔等,有的僅(jin) 在縣域內(nei) 甚至僅(jin) 在幾個(ge) 村莊中活動,且可演劇目太少,基本不能在市場中演出,隻能作為(wei) 展示性演出。
“我們(men) 家表演竹馬戲已經傳(chuan) 了五代,在村子裏不斷代傳(chuan) 下來的也隻有我們(men) 一家了。”高蹺竹馬戲的傳(chuan) 承人郭永虎提起傳(chuan) 承滿是遺憾。
業(ye) 內(nei) 人士分析,“瀕危”的主要原因在於(yu) 這些劇種流布區域小,導致市場需求不足,藝人流失;有限的藝人相繼去世,傳(chuan) 承途徑單一,傳(chuan) 人短缺,劇目和“手藝”失傳(chuan) ;資金短缺、後繼無人等現象造成保護傳(chuan) 承工作難解的“死結”,社會(hui) 關(guan) 注與(yu) 認可度不高,缺乏文化認同。
精準發力破困局
從(cong) 2016年起,文化和旅遊部實施戲曲傳(chuan) 承振興(xing) 工程。此後,來自山西的鑼鼓雜戲《銅雀台》、河東(dong) 線腔《義(yi) 女情》、高蹺竹馬戲《三英戰呂布》等瀕危劇種劇目得以走出縣域,在戲曲百戲(昆山)盛典等舞台嶄露頭角。
與(yu) 社會(hui) 上許多“留不住的,或許就是沒有生命力的”的聲音不同,在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下,山西近年來頻推舉(ju) 措,給瀕危劇種劇團和傳(chuan) 承人極大的信心。
2021年,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率先啟動瀕危戲曲劇種搶救工程,“十四五”期間將通過深入挖掘整理、加強劇目創作、抓好人才培養(yang) 、改善演出條件、支持院團建設、搭建展示平台和推進惠民演出等方式,全方位搶救瀕危劇種。
據了解,2023年起,省級購買(mai) 公共演出服務專(zhuan) 項經費增至4000萬(wan) 元,定向用於(yu) 包括瀕危劇種在內(nei) 的省級采購。此外,結合文化和旅遊部瀕危劇種公益性演出,山西每年統籌2200萬(wan) 元,按照每場補助5000元的標準,購買(mai) 全省31個(ge) 稀有劇種(含26個(ge) 瀕危劇種)的公益性演出服務,通過以演代訓,加強演職人員隊伍建設,逐步改善院團生存發展狀況。
山西積極推介瀕危劇種傳(chuan) 承人參加第六批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評定,對多個(ge) 瀕危劇種開展“中國非遺傳(chuan) 承人群研培計劃”,累計培訓傳(chuan) 承人200餘(yu) 人,舉(ju) 辦匯報演出10餘(yu) 場。在不斷推薦優(you) 秀瀕危劇種新創作品參加國家級展演活動之餘(yu) ,山西藝術節上也開設了全省稀有(瀕危)劇種集中展演和戲曲主題展覽活動。
在劇目創作上,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各傳(chuan) 承單位積極複排傳(chuan) 統經典劇目,相繼推出耍孩兒(er) 《千古一塔》、汾孝秧歌《小村新風》、壺關(guan) 秧歌《清風》、臨(lin) 縣道情《大河古鎮》、河東(dong) 道情《一切為(wei) 了老百姓》、平陸高調《母親(qin) 情懷》等新創作品。
“最令人振奮的是,今年開始設立總規模每年不少於(yu) 5000萬(wan) 元的山西省藝術基金,支持瀕危劇種培養(yang) 青年人才和打造舞台新作。”張維君說。
積極“自救”各出奇招
在政府重視和扶持下,瀕危戲曲劇種脫離了“生命危險”,有望進入良性循環,迎來新生。在扶持之餘(yu) ,各地、各劇團也積極尋求“自救”措施。
臨(lin) 縣道情研究中心原為(wei) 成立於(yu) 1960年的臨(lin) 縣道情劇團,20世紀90年代,為(wei) 了生存發展,劇團不得已走上了業(ye) 務轉型之路,經批準加掛“呂梁民間藝術團”牌子,並逐步轉型成一個(ge) 集歌舞、道情戲等多種藝術形式為(wei) 一體(ti) 的民間藝術團體(ti) 。
呂梁市文化藝術中心(臨(lin) 縣道情研究中心)主任渠全明介紹:“我們(men) 在下設的‘山裏娃’免費藝術教育中心培養(yang) 人才的過程中,通過主學舞蹈、兼學道情的方式促使學員學習(xi) 臨(lin) 縣道情,穩定傳(chuan) 承隊伍。”同時,劇團還通過嚐試將傳(chuan) 統劇目與(yu) 話劇、交響樂(le) 隊和道情藝術有機結合等創新方式,讓道情煥發出新魅力。
臨(lin) 猗縣眉戶劇團傳(chuan) 承著稀有劇種眉戶和瀕危劇種鑼鼓雜戲。為(wei) 了讓劇團後繼有人,劇團每年都與(yu) 文藝院校走訪洽談,簽訂合作服務意向,讓年輕演職人員來得了、留得住、壓擔子、給平台,迅速成長。
臨(lin) 猗縣眉戶劇團常務副團長秦紅洲說,縣裏創新舉(ju) 措、構建平台,將稀有(瀕危)劇種納入景區演出規劃,擴大了演出範圍,增加了演出場次。市、縣兩(liang) 級搭建景區展演平台,劇團深挖本土傳(chuan) 統文化,創編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猗頓小戲、縣衙廉政情景劇、廟上特色小鎮民俗表演等,擴展劇團業(ye) 務收入。
應縣耍孩兒(er) 綜合藝術團是雁北耍孩兒(er) 的保護單位,耍孩兒(er) 現代戲《扶貧路上》《金盾》《勸孝》、方言話劇《諾言》等劇目深受老百姓喜愛,頻頻獲獎。
“隻要有排、有演,傳(chuan) 承就有望。我們(men) 所創作的每部新戲都是為(wei) 鄉(xiang) 村舞台量身打造的,沒有大的舞美投入,方便鄉(xiang) 村演出,內(nei) 容都是貼近老百姓身邊的事。”應縣耍孩兒(er) 綜合藝術團團長楊日茂說,如今,藝術團年均演出200場。藝術團設有觀眾(zhong) 點戲單,在開演前3個(ge) 小時,由劇務輪流調研聽取觀眾(zhong) 意見,經綜合研判確定演出劇目。
2018年,應縣耍孩兒(er) 綜合藝術團建起310平方米的耍孩兒(er) 藝術陳列館,開館至今已接待參觀者1萬(wan) 人次。
瀕危劇種作為(wei) 地方戲,凝聚著濃鬱的地域特色,擁有獨特的藝術價(jia) 值。種種變化令人欣慰,傳(chuan) 承之路任重道遠。張維君說,接下來,山西將會(hui) 繼續探索保護新路,比如委托藝術院校舉(ju) 辦山西省稀有(瀕危)劇種人才培養(yang) 班;舉(ju) 辦山西省青年戲曲演員展演,鼓勵瀕危劇種劇團推出新人;探索各級創作單位“一對一”幫扶瀕危劇種劇團、加強劇目生產(chan) 的新模式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