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90後的大國重器追求——記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盾構經理孫長鬆
光明日報記者 張景華 光明日報通訊員 達珍
“看到盾構機破土而出,隧道貫通的那一刻,作為(wei) 一線建設者,感到無比激動和自豪。”近日,在“科技創新人才建功北京城市副中心”新聞發布會(hui) 上,90後一線科技尖兵孫長鬆感歎。
2015年,孫長鬆邁入社會(hui) ,開啟了作為(wei) 工程建設者的新征程。2019年底,孫長鬆來到北京,任中鐵十四局集團北京東(dong) 六環改造工程五標盾構經理,負責東(dong) 六環改造工程西線隧道盾構施工管理工作。他帶領平均年齡26歲的年輕團隊,發揚“大國工匠”精神,駕駛大國重器成功穿越多個(ge) 風險源,用過硬的專(zhuan) 業(ye) 技能,為(wei) 他熱愛的盾構事業(ye) ,奉獻著青春力量。
從(cong) “跟跑”到“領跑”
東(dong) 六環改造工程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的重點項目,是一個(ge) “看不見”的超級工程,7.4公裏盾構隧道全部位於(yu) 副中心地下,最大埋深75米,是北京市埋深最深的隧道,同時也是國內(nei) 超大直徑盾構獨頭掘進距離最長的隧道之一。“項目依托現有東(dong) 六環路進行入地改造,同時加寬至雙向六車道,對促進京津冀區域交通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身處北京城市副中心,孫長鬆深知這個(ge) 項目的分量。
“為(wei) 此,我們(men) 量身打造國產(chan) 最大直徑16.07米的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取名‘京華號’”。孫長鬆介紹,這台盾構機長150米、重4300噸,是真正的“地下蛟龍”,代表了當今國內(nei) 超大直徑隧道掘進裝備的最高製造水平。
結合工程的地質情況,孫長鬆帶領團隊對“京華號”盾構機進行了精益求精的針對性設計,首次應用超大直徑常壓刀盤、智能預測換刀、超前地質感知等核心技術,實現超大直徑盾構裝備智能化設計製造,在行業(ye) 內(nei) 首次應用超大直徑盾構同步雙液注漿工藝,填補了國內(nei) 技術空白,成為(wei) 助推國家先進製造業(ye) 和科技升級的典型樣本。
談到往昔,孫長鬆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我曾駕駛過兩(liang) 台盾構機,不過全是進口的。”說起今朝,他揚眉吐氣,“現在,我國盾構裝備製造和隧道施工技術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有到強,國產(chan) 盾構機的產(chan) 銷量已居世界第一,出口到了歐洲,實現了從(cong) ‘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創造多個(ge) 行業(ye) 施工紀錄
2020年,孫長鬆和他的團隊用時7個(ge) 半月,完成237米長盾構始發井土建結構施工。2021年5月,盾構機順利始發。曆時25個(ge) 月的時間,他與(yu) 同事駕駛“京華號”,成功攻克了55個(ge) 地上風險源,完成了7336米的地下穿越,如今“京華號”盾構機已順利完成最終接收,正在進行拆解吊裝,將轉運到盾構維保基地進行全麵的維修保養(yang) 。
盾構機由上萬(wan) 個(ge) 零件組成,在運轉過程中會(hui) 產(chan) 生大量熱量,夏天作業(ye) 麵的環境溫度經常高達42℃。孫長鬆自豪地說:“就是在這種環境下,我們(men) 依然創造了多個(ge) 行業(ye) 施工紀錄,6個(ge) 半月完成盾構機生產(chan) 製造、單月掘進進尺達542米、單日最大掘進進尺24米等。”
“地下工程麵臨(lin) 許多未知的風險和挑戰,我們(men) 都經曆和克服了。”在巨大的機械轟鳴聲中,300多名工人為(wei) 東(dong) 六環改造工程日夜奮戰著。2022年9月份,盾構機在中間風井完成覆土20米的超大埋深盾構接收及二次始發。這期間兩(liang) 個(ge) 多月,孫長鬆和他的團隊吃住在現場一線,陪著“京華號”一起,攻下一個(ge) 個(ge) 難關(guan) 。
隧道由36680塊預製管片拚裝而成,單塊管片重量超過17噸。隧道實體(ti) 質量關(guan) 乎隧道使用壽命和遠期運營安全。隧道建設前期,孫長鬆和技術團隊進行了300多次現場注漿試驗,成功攻克了超大直徑盾構同步雙液注漿工藝。
憑借著雙液注漿工藝的成功應用,孫長鬆和他的團隊駕駛著“京華號”盾構機,不斷優(you) 化掘進參數,成功下穿京哈鐵路、城市副中心交通樞紐、地鐵6號線等多個(ge) 特級風險源,地表沉降始終控製在3毫米以內(nei) ,實現了無擾動穿越。
今年6月28日,北京東(dong) 六環改造工程西線隧道順利貫通。令孫長鬆欣慰和驕傲的是,東(dong) 六環7.4公裏的地下隧道不滲不漏,有效確保了隧道的結構質量和運營安全。
“隻有始終保持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能建好大國工程。”孫長鬆說。在施工過程中,他和團隊嚴(yan) 格實行安全風險分級動態管控、現場隱患排查整治,借助清單化管理、5S管理等手段,抓好安全生產(chan) ,實現了零傷(shang) 亡、零事故的雙零目標。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10日 0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