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門票“秒光”看傳統文化熱:文化自信燃起來
距今170萬(wan) 年的元謀人牙齒、距今100萬(wan) 年的鄖縣人頭骨、距今70萬(wan) -30萬(wan) 年的周口店直立人頭骨模型……炎炎夏日,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南3展廳,仿佛穿越了百萬(wan) 年的時空。不少家長帶著剛放暑假的孩子前來,從(cong) 古人類豐(feng) 富多彩的生活中探索“我們(men) 是誰”“我們(men) 從(cong) 哪裏來”的奇妙課題。
這個(ge) 夏天,與(yu) 熱浪一起襲來的,是人們(men) 逛博物館的熱情。無論是中國國家博物館,還是故宮博物院、陝西曆史博物館等熱門場館,都一票難求,成為(wei) 許多遊客的“頂流”首選地。然而,不僅(jin) 僅(jin) 是博物館,近年來,文化節目、非遺技藝、國潮文創、古風服飾等紛紛成為(wei) 新時尚。這些“人從(cong) 眾(zhong) ”背後,是閃閃發光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更是堅定的文化自信。
網紅打卡地 旅遊新風尚
到山西博物院“玉見良渚”,在遼寧省博物館一品“青花清韻”,來福建博物院感受“福航天下”……今年暑期,各地博物館別具特色的展覽,為(wei) 廣大遊客開啟探尋“何以中國”之旅。
“現在孩子們(men) 都喜歡來博物館,感受曆史文化氛圍,還能學習(xi) 到不少知識。每次來看展,都有種‘此生無悔入華夏’的自豪感。”來自江蘇的吳女士早早就規劃好了路線,帶著全家人一起“文博遊”。
“大家都說,了解一座城的最佳方式就是逛當地的博物館,所以我們(men) 來了。”大學生張藝與(yu) 同學李田田都是傳(chuan) 統服飾愛好者,兩(liang) 人趁著暑期來到河南博物院,著一襲漢服穿梭於(yu) 文物之間,吸引來不少遊客的目光。
“當我站在文物麵前靜靜觀賞它的時候,這種感覺很奇妙,好像抽離了現實生活,透過斑駁痕跡想象著它千年前的故事,曆史與(yu) 現代在這裏交匯。”張藝遊覽後在社交媒體(ti) 上寫(xie) 道。
一個(ge) 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的火爆,正在進一步“點燃”大眾(zhong) 對中華文明的濃厚興(xing) 趣。正如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所說,走進博物館已成為(wei) 公眾(zhong) 的生活新常態,穿漢服買(mai) 文創變成年輕人的新時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活力,曆史自覺和文化自信愈發深入人心。
傳(chuan) 統文化熱 創新煥新生
“博物館熱”的興(xing) 起並不是曇花一現,而是有跡可循。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dong) 認為(wei) ,這種現象的出現,是與(yu) 國家經濟社會(hui) 發展相一致的,“人們(men) 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後,自然就開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其中就包括‘到博物館去’。”
實際上,“到博物館去”隻是近年來傳(chuan) 統文化煥發新生的縮影。無論是現象級舞劇《隻此青綠》的爆火,還是《國家寶藏》《典籍裏的中國》等文化類綜藝節目備受青睞,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找到全新“流量密碼”,讓大眾(zhong) 更加真切感受文化力量,堅定文化自信。
出圈3年,演出300多場,青年舞蹈演員孟慶暘依然步履不停,跟隨劇團進行《隻此青綠》的第三輪全國巡演。每一次全力以赴的起舞,換來的是場場爆滿與(yu) 掌聲連連。“我在舞台上能感覺到和觀眾(zhong) 的默契與(yu) 共鳴,這是傳(chuan) 統文化的力量,也是觀眾(zhong) 給予我的力量。”孟慶暘說。
“在創作《典籍裏的中國》時,我們(men) 在挖掘典籍蘊含的思想精粹的基礎上,努力做到把傳(chuan) 統的古典美學元素與(yu) 現代的電視藝術創作相融合。”在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心中,作為(wei) 一個(ge) 中國人,流淌在血脈裏的中國文化是五千年一以貫之的。華夏大地的名山大川、琴棋書(shu) 畫、詩詞歌賦都已經滲透到了骨子裏,是必須要學習(xi) 的。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麵。找準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時代韻腳,使其在傳(chuan) 承發展的道路上煥發新生,保持強大的生機與(yu) 活力,才能不斷喚醒中華兒(er) 女心中的文化基因。
挖掘生命力 延續“熱乎氣”
在迎來傳(chuan) 統文化熱的同時,如何讓人們(men) 從(cong) “看得見”到“看得懂”,從(cong) “對話曆史”到“走進曆史”,從(cong) “打卡觀光”到“沉浸理解”,也成為(wei) 社會(hui) 各界關(guan) 注的焦點。
元宇宙、人工智能、雲(yun) 計算等數字技術賦予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無限可能。比如,基於(yu) 敦煌文物數字化成果和區塊鏈等新技術,“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讓敦煌文化瑰寶以全新的形式“飛入尋常百姓家”;西安大唐不夜城推出AR導覽體(ti) 驗項目“盛唐幻鏡”,遊客隻需戴上AR眼鏡,大明宮含元殿等絢麗(li) 景象就會(hui) 出現在眼前……在可知、可感、可玩的體(ti) 驗中,人們(men) 切實感受“科技+文化”的魅力,讓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日常生活貼得更近。
此外,博物館等文化機構也在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創新展陳方式,為(wei) 觀眾(zhong) 親(qin) 近曆史和文化創造有利條件。麵對暑期觀展熱潮,中國國家博物館協調周邊機構開辟新的入館通道,減少排隊時間;上海博物館在周末夜間延長開放時間,讓“博物館奇妙夜”點亮城市華章;陝西曆史博物館推出“解謎大唐遺寶”數字展覽等線上產(chan) 品,在雲(yun) 端為(wei) 觀眾(zhong) 打開一扇通向千年文明的大門。
麵對人民群眾(zhong) 不斷增強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更加深入地挖掘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延續大眾(zhong)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熱情、增強文化自信自強顯得尤為(wei) 重要。
“要踐行好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理念,隻有依靠創造力,避免跟風仿製同質化,從(cong) 更深的層次、更全麵的意義(yi) 上認識傳(chuan) 統文化。”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主席潘魯生看來,要不斷融入新的生活需求、生活視野、生活趨勢,才能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既保持永恒意義(yi) 和價(jia) 值內(nei) 涵,也獲得當代的美感和生命力。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係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大眾(zhong) 對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熱愛,實則是文化自信的充分呈現。唯有持續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在春風化雨之間賡續千年文脈,傳(chuan) 承中華文明基因,推動文化自信自強。
(劉微 劉穎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