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育如何用好校外大課堂
光明日報記者 楊 颯
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不僅(jin) 要求改進學校教學與(yu) 服務,還要求用好社會(hui) 大課堂。加強青少年科學教育,有助於(yu) 落實“雙減”政策、切實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yang) 。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願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ye) 的青少年群體(ti) ,事關(guan) 我國科技創新後備人才隊伍壯大,事關(guan) 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實現。
暑期正是校外科學教育發揮主要功能的時刻,在學校主陣地之外,校外科學教育如何做好學校科學教育的補充?如何用好社會(hui) 大課堂為(wei) 青少年科學教育創造有利條件?我們(men) 邀請專(zhuan) 家學者、師生家長及相關(guan) 人士共同探討。
1.建立起校外科學教育的健康生態
過去兩(liang) 年,科普達人“不刷題的吳姥姥”在短視頻平台上收獲了上百萬(wan) 粉絲(si) 的喜愛。
早在2007年,吳於(yu) 人便在同濟大學創辦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養(yang) 基地同濟大學物理實踐工作站,並擔任首任站長。2010年退休後,吳於(yu) 人全身心投入青少年科學教育和科技創新教育之中。2018年,從(cong) 同濟大學退休8年後,吳於(yu) 人聯合同濟大學十位教授、博士成立“不刷題俱樂(le) 部”,探索以短視頻的形式進行科普。
“做科學教育,提升孩子理科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讓他學會(hui) 研究。”不讓孩子死記硬背公式,而是在親(qin) 自動手的實踐研究中,加強理解和記憶,更重要的是體(ti) 驗合作、受挫、堅持和成功的喜悅。這是吳於(yu) 人始終強調的理念。
十幾年來,無論多麽(me) 困難,吳於(yu) 人和團隊都咬牙為(wei) 孩子們(men) 創建盡可能完備的科技實驗研究環境,使許許多多的孩子在“未來科學家實驗場”中學會(hui) 了科學研究,學會(hui) 了研究所需的現代信息技術,學會(hui) 了手工加工技能,習(xi) 慣了時間管理;與(yu) 此同時,他們(men) 從(cong) 事科技事業(ye) 的理想也逐漸明晰。
令吳於(yu) 人十分不解和擔憂的是,“有的科學教育機構號稱花幾萬(wan) 塊錢做課題,承諾隻需要很短的時間就能讓孩子獲獎。這是害了孩子,卻有家長上當”。“對學校來說,個(ge) 性化教育相對難一點。所以校外科學教育和校內(nei) 形成互補。但校外科學教育需要建立起長效的、健康的生態。”
在記者采訪吳於(yu) 人時,她正作為(wei) 專(zhuan) 家顧問參加“天問杯”學生好問題大賽,和青少年一起探討什麽(me) 是“好問題”。活動間隙,她告訴記者,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看到身邊的問題,“最為(wei) 關(guan) 鍵的是,我們(men) 希望孩子通過研究,找到自己的興(xing) 趣愛好,有了好奇心,才能真正走進科學的殿堂。”
2.有效利用資源提高校外科學教育專(zhuan) 業(ye) 性
北京的張女士喜歡帶孩子逛科技館、博物館,但最近她有些困擾。她發現,在孩子道出疑惑時,一些科技館、博物館的“老師”也給不出專(zhuan) 業(ye) 的、準確的解答。“這讓家長很難放心把孩子領進科技館。”張女士說。
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教授白欣表示,當前的校外科學教育資源在滿足家長和孩子的需求方麵仍存在一些差距。大部分家長希望通過校外科學教育讓孩子接觸更廣泛的科學知識,培養(yang) 孩子對不同科學領域的興(xing) 趣,拓寬孩子的知識視野。但不少科技場館的專(zhuan) 業(ye) 性、權威性卻達不到這個(ge) 要求。
白欣認為(wei) ,相關(guan) 部門可以加強對博物館、科技館等場館的質量監督和評估。業(ye) 界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學會(hui) 可以建立評估標準和指標體(ti) 係,場館根據評估結果定期對展覽和陳設進行調整更新,改進展覽內(nei) 容。通過持續的研究和反饋機製,保持展覽的學術性和知識性。
此外,白欣還建議,博物館、科技館等場館應該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men) 的專(zhuan) 業(ye) 水平和科學知識儲(chu) 備。科技場館可以跟相關(guan) 學術機構、大學、研究所等建立合作關(guan) 係,共享資源和信息。“與(yu) 學術界進行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場館獲得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和展示方式,以確保展覽內(nei) 容的專(zhuan) 業(ye) 性和前沿性;同時,還可以請知名專(zhuan) 家、教授對場館講解人員進行培訓。”
江蘇省科學傳(chuan) 播中心主任夏軍(jun) 介紹,為(wei) 增強科學性、專(zhuan) 業(ye) 性,江蘇省科學傳(chuan) 播中心依托江蘇省教育廳、省科協資源,遴選一批思想品質優(you) 秀、熱愛教育事業(ye) 、科普經驗豐(feng) 富的科學家、兩(liang) 院院士等,長期開展“院士專(zhuan) 家校園行”活動,開展麵對麵的科普講座、科普閱讀等活動,為(wei) 孩子們(men) 帶去科普大餐。“僅(jin) 2023年上半年,已開展了32場講座,學校參與(yu) 麵累計達1.5萬(wan) 人次,線上網絡端受眾(zhong) 68.9萬(wan) 。”夏軍(jun) 列出一組數據。
吳於(yu) 人則表示,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不僅(jin) 需要校內(nei) 外的科學教育場館資源、專(zhuan) 業(ye) 的科學導師,還需要符合學生成長規律的課程體(ti) 係作為(wei) 支撐。在過去13年裏,吳於(yu) 人與(yu) 其團隊研發設計了數千課時的科學教育課程,圍繞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智發展特點,在實踐探究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逐步感受科學樂(le) 趣、形成科學興(xing) 趣、樹立科學誌趣,通過民營科學教育的載體(ti) ,真正實現創新人才的早期發現與(yu) 貫通式培養(yang) 。
3.整合社會(hui) 資源助力拔尖人才培養(yang)
《意見》提出,加強科學教育的主要目標,在於(yu) 通過3至5年努力,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各項措施全麵落地,中小學科學教育體(ti) 係更加完善,社會(hui) 各方資源有機整合。
白欣表示,校內(nei) 校外科學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是提高科學教育質量和效果的重要環節。學校和校外科學教育機構可以建立合作機製,通過共享資源、教學經驗和師資力量,實現彼此的優(you) 勢互補。比如,雙方可以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包括線上和線下資源共享,使得學校和校外科學教育機構能夠及時交流教學內(nei) 容、教材、資源等;可以共同規劃教學內(nei) 容、確定活動安排;還可以開展創新活動和項目合作,鼓勵學生參與(yu) 科學競賽、科技創新等實踐性的科學教育活動。
“實現校內(nei) 和校外科學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促進兩(liang) 者之間的互動和銜接,提供更全麵、豐(feng) 富的科學教育體(ti) 驗,滿足學生的學習(xi) 需求和培養(yang) 目標。同時,也可以提供更多合作機會(hui) 和創新空間,為(wei) 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發展平台。”白欣說。
深度整合全社會(hui) 科學教育資源,是促進科學教育高質量開展的有效途徑。上海市科技藝術教育中心主任陸曄表示,關(guan) 注科創拔尖人才早期培養(yang) ,需要思考如何從(cong) 機製創新角度,整合新資源,探索新體(ti) 製,著力解決(jue) 原有科創拔尖人才早期培養(yang) 平台高端資源短缺、實踐載體(ti) 不足、培養(yang) 機製不暢,難以係統化、規模化培養(yang) 的關(guan) 鍵問題。
陸曄介紹,上海市多年來不斷優(you) 化科學教育布局,搭建青少年科學教育的“育人大平台”,優(you) 化人才培養(yang) 生態。通過高水平教師資源庫、高質量平台資源庫、高品質教學資源庫三大資源庫的建設,實現高質量科普教育資源儲(chu) 備和科創項目集聚,為(wei) 青少年科學教育提供體(ti) 係化支撐。比如,建立了高水平專(zhuan) 業(ye) 化創新型教師庫,組建了由30餘(yu) 位院士、600餘(yu) 名正副教授(研究員)構成的專(zhuan) 家智庫和導師團隊,由300名校外科技專(zhuan) 職教師以及2000餘(yu) 名校內(nei) 科技總輔導員(兼職)組成的科技教師隊伍,通過優(you) 秀科技教師培養(yang) 更優(you) 秀的未來人才。
有上海校外素質教育“大眾(zhong) 點評”之稱的上海市學生素質教育優(you) 質資源平台,基於(yu) 學生學習(xi) 場景的不同和需求的差異,推出3002門在線公益課程,1868門進校服務課程和105條校外行走課程,其中科學類占總數的48.25%。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ye) 單位、行業(ye) 優(you) 秀社企等研發的課程進校服務,受益師生總人數超過80萬(wan) 。
陸曄表示,今後,要通過實施麵向人人的科普教育,整合並用好校內(nei) 校外科普資源,在“雙減”工作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大力培育青少年的科學思維、科學素養(yang) ,為(wei) 上海市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培養(yang) 後備人才。
吳於(yu) 人認為(wei) ,作為(wei) 校外民營科技創新教育機構,不能忘記人民利益和國家利益。一定要堅持現代教育理念,堅持遵循人的成長規律,堅持一切為(wei) 了教育對象的根本利益。在全麵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yang) 的同時,充分發掘他們(men) 的科學潛能,“在青少年的人才高地上,才能獲得更多真正的拔尖人才”。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11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