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兒科專家:家長易把孩子抑鬱症特征誤解為逃避學習

發布時間:2023-07-12 09:35: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李玟去世三天後,網上關(guan) 於(yu) 抑鬱症的討論還在持續。當關(guan) 注點聚焦於(yu) 成人抑鬱症時,也別忽略了孩子。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er) 童醫院(以下簡稱“浙大兒(er) 院”)的重症監護病房每年都會(hui) 接收多名因為(wei) 心理問題而傷(shang) 害身體(ti) 的患兒(er) ,有的患兒(er) 甚至會(hui) 第二次、第三次被收進去。還有一些患兒(er) 雖然經全力救治脫離生命危險,但腦功能已經受損,智力和語言功能都受到影響。

  浙大兒(er) 院重症監護病房副主任楊子浩說:“我們(men) 盡最大努力治好了她的身體(ti) ,但如果她的心理疾病沒有治好,類似的傷(shang) 害還是難以避免。”

  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和社會(hui) 科學文獻出版社於(yu) 2021年聯合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我國青少年抑鬱檢出率為(wei) 24.6%,其中重度抑鬱的檢出率為(wei) 7.4%。該報告顯示,抑鬱隨著孩子年級的升高而升高,一成多高中生重度抑鬱。小學階段的抑鬱檢出率為(wei) 一成左右,其中重度抑鬱的檢出率約為(wei) 1.9%-3.3%,初中階段的抑鬱檢出率約為(wei) 3成,重度抑鬱的檢出率為(wei) 7.6%-8.6%。高中階段的抑鬱檢出率接近4成,其中重度抑鬱的檢出率為(wei) 10.9%-12.5%。

  浙大兒(er) 院心理科副主任高維佳表示,兒(er) 童青少年抑鬱根據其程度不同,可分輕度抑鬱情緒、抑鬱狀態、抑鬱症三個(ge) 層麵。遺憾的是,很多兒(er) 童初次來到浙大兒(er) 院心理科就診時,症狀就已經很嚴(yan) 重了。

  “家長主動帶孩子來就診的一般來講是比較嚴(yan) 重的,這時孩子有了明顯表現,比如說突然說‘不想活了’,或者做出一些危險的動作,比如坐在窗台前麵。家長一看都很緊張,於(yu) 是帶孩子來看心理科。”高維佳說。

  高維佳進一步分析指出,情緒低落、厭學等是兒(er) 童抑鬱症的重要特征,很多時候家長很難區分是想逃避學習(xi) 還是真的情緒出現了問題,所以往往拖到孩子症狀比較明顯時,家長才會(hui) 察覺。

  此外,不少兒(er) 童雖然已經得病,但情緒看上去並不低落,反而非常活躍,表現為(wei) 好鬥、易激惹、情緒化、發脾氣、愛哭等,老師和家長也很難察覺。而且,兒(er) 童對於(yu) 情緒的表達往往不夠清晰和準確,也容易導致病情被忽視。對於(yu) 一些青春期的孩子,家長容易把異常表現視為(wei) 青春期正常表現,也容易耽誤診斷和治療。

  因為(wei) 情緒問題容易被忽略,所以來到浙大兒(er) 院心理科就診的孩子通常是因為(wei) 軀體(ti) 不適。這些軀體(ti) 不適可以表現為(wei) 渾身不舒服,也有的孩子常常說自己頭暈頭痛、腹痛,甚至胸悶心慌、呼吸困難。有的孩子上午第一節課後肚子疼、哭鬧,不得不請假就醫或回家休息。有個(ge) 別孩子還會(hui) 出現尿床。經過臨(lin) 床專(zhuan) 業(ye) 檢查,可以排除這些孩子的軀體(ti) 疾病問題,然後在其他專(zhuan) 科醫生建議下,他們(men) 主動到心理科就診。

  為(wei) 什麽(me) 兒(er) 童抑鬱症常常以軀體(ti) 不適為(wei) 主訴,而不是情緒消極?高維佳表示,兒(er) 童抑鬱症不像成人那麽(me) 典型,自我表達比較受限,加上家長容易對孩子身體(ti) 不適引起重視,軀體(ti) 不適更加容易被帶到醫院診治。

  如何在早期識別孩子得了抑鬱症?高維佳總結:在早期,青少年抑鬱有三大識別信號:1、反複出現的疲勞感;2、查無實據的多種軀體(ti) 不適;3、性格改變。

  具體(ti) 而言,青少年期抑鬱症通常有以下臨(lin) 床表現:生理層麵,出現難以解釋的軀體(ti) 疼痛、食欲差、體(ti) 重減輕、失眠、乏力;情緒層麵,出現心情低沉、易怒、擔心、恐慌;認知層麵,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罪惡感;行為(wei) 層麵,出現哭泣、攻擊行為(wei) 、逃課、說謊、酗酒、吸毒、自殘、自殺等,且這些症狀在半個(ge) 月內(nei) 持續出現。

  青少年心理健康離不開家庭成員彼此間的良性互動。高維佳表示,青少年抑鬱症的產(chan) 生,實質上也是家庭關(guan) 係問題在兒(er) 童青少年身上的病症表達。

  預防孩子得抑鬱症,父母需加強對孩子的陪伴。和諧的親(qin) 子關(guan) 係十分重要,尤其是要加強對0-6歲的孩子的陪伴。父母還應克製自己控製孩子的欲望,給予孩子更多的主動權和自我探索空間。除此之外,父母應當建立邊界意識,保證孩子的溫飽,提供情感支持;家庭成員間應該學著發現其他成員身上的優(you) 點,多誇獎、多讚美,努力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關(guan) 係。

  高維佳還提示,父母請留意一下自己有沒有把工作、社會(hui) 中的焦慮情緒傳(chuan) 遞給孩子,有沒有一不小心把在家庭中屬於(yu) 相對弱勢的孩子作為(wei) 情緒垃圾桶,“不要把自己的壞情緒毫無保留地和盤托出,更不要拿孩子撒氣”。(祝姚玲 記者劉昶榮)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