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光明文化周末:嶽麓書院大門聯解義

發布時間:2023-07-24 09:5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陳仁仁(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教授、副院長)

  據統計,我國曆史上存在過大大小小書(shu) 院七八千所,其中著名者有所謂四大書(shu) 院之說。盡管“四大”之所指說法不一,但嶽麓書(shu) 院總能名列其中,足見其在古代書(shu) 院中的地位。而古代著名書(shu) 院中,隻有嶽麓書(shu) 院成為(wei) 現代大學——湖南大學,繼續發揮人才培養(yang) 和學術研究功能,故有千年學府美譽。

  與(yu) 嶽麓書(shu) 院深厚的人文底蘊和千年的曆史積澱相呼應,那副頗負盛名的大門聯“惟楚有材,於(yu) 斯為(wei) 盛”,顯得相當有氣魄。讓人產(chan) 生這種感覺的原因有二,一是從(cong) 對聯用字上看,“惟”字可表“唯獨”義(yi) ,二是這座書(shu) 院確實培養(yang) 了一批又一批引領時代風氣的傑出人才。

   “惟”字何義(yi)

  有人說這裏的“惟”字並不是“唯獨”“唯一”的意思,隻是一個(ge) 發語詞,無實義(yi) ,並且認為(wei) 隻有這樣,“惟”字才能與(yu) 下聯“於(yu) ”字相對。實際上作為(wei) 副詞的“惟”也可以與(yu) 下聯的虛詞“於(yu) ”字相對。而且,這副對聯本來就是一副流水對,上下聯用字不必一一對仗。比如上聯的“楚”字與(yu) 下聯的“斯”字,前者是名詞,後者是代詞,二者詞性並不相對。又如上聯的“材”字與(yu) 下聯的“盛”字,前者是名詞,通“才”,指人才,而“盛”字是形容詞,表“興(xing) 盛”,兩(liang) 字並不相對。既然是流水對,那麽(me) 也就不必強求“惟”字一定要作為(wei) 純粹的發語詞、虛詞,而與(yu) 介詞、虛詞“於(yu) ”字相對。此外,“唯獨”義(yi) 在相應的語境中,未必就一定是具有排他性的“唯一”義(yi) 。“惟楚有材”,作為(wei) 文學的表述,不必機械地理解為(wei) 唯獨楚地有人才,其他地方沒有人才。它所表示的意思可以是,很多地方都有人才,而唯獨楚地的人才最多。當然,若把“惟”理解成無實義(yi) 的發語詞,在這副對聯中同樣是能解通的,意思就是“楚有材、斯為(wei) 盛”。“啊”,發出感歎,楚地人才興(xing) 盛,嶽麓書(shu) 院培養(yang) 的傑出人才尤其多。所謂“詩無達詁”,單從(cong) 文字上看,無論是把“惟”字理解為(wei) “唯獨”義(yi) ,還是無實義(yi) 的發語詞,都能解通。

  撰聯者的用意

  據誌書(shu) 記載,這副對聯是清嘉慶年間由嶽麓書(shu) 院山長袁名曜與(yu) 學生張中階合撰而成。上聯“惟楚有材”語本《左傳(chuan) ·襄公二十六年》“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即成語“楚材晉用”的出處,袁名矅改“雖”為(wei) “惟”。

  袁名曜撰聯之時,嶽麓書(shu) 院的生徒中尚未出現令後世歎為(wei) 觀止的人才噴湧現象。嘉道年間以陶澍、賀長齡、魏源等為(wei) 代表的經世派人才群體(ti) ,鹹同年間以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等為(wei) 代表的湘軍(jun) 集團和洋務派人才群體(ti) ,及此後以譚嗣同、唐才常等為(wei) 代表的維新派人才群體(ti) ,以毛澤東(dong) 、蔡和森等為(wei) 代表的無產(chan) 階級革命家人才群體(ti) ,那時都還沒有出現。既然撰聯時這種人才噴湧情形尚未出現,那麽(me) ,其用“惟”字取“唯獨”義(yi) 的可能性不大,而用為(wei) 發語詞的可能性更大。不過,無論“惟”字在撰聯者那裏是何義(yi) ,都不能否定撰聯者對嶽麓書(shu) 院人才興(xing) 盛的肯定和更高的期待。畢竟,嶽麓書(shu) 院自古以來就是湖南地區的最高學府,一個(ge) 培養(yang) 高層次人才的地方。培養(yang) 人才是教育事業(ye) 。教育是否成功,最終要看其所培養(yang) 人才的多少和質量。所以,嶽麓書(shu) 院大門對聯對人才興(xing) 盛的肯定和期待,其實就是對教育的自信。

   “斯”的時空二義(yi) 與(yu) 人才的意義(yi)

  可能令袁名曜山長沒有想到的是,他的教育自信和對人才興(xing) 盛的期待,很快就變成了現實。不過,我們(men) 也要明白,如此大量的人才集中出現,絕對不是一時之偶然,而是自古以嶽麓書(shu) 院為(wei) 代表的湖湘文化長期熏陶浸潤的結果。

  “於(yu) 斯為(wei) 盛”語出《論語·泰伯》。其雲(yun)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luan) 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yu) 斯為(wei) 盛。’”周武王所謂“亂(luan) 臣”即“治臣”,“治世良臣”。亂(luan) 字訓治,為(wei) 反訓。朱熹注曰:“唐虞,堯舜有天下之號。際,交會(hui) 之間。言周室人才之多,惟唐虞之際,乃盛於(yu) 此。降自夏商,皆不能及,然猶但有此數人爾,是才之難得也。”武王時代號稱人才鼎盛,隻有唐堯虞舜之際可與(yu) 相比,夏商皆不足論。堯舜距今四千年,武王距今三千年,由堯舜至武王相隔一千年,所謂人才鼎盛亦不過數人和增加數人而已。所以孔子感歎“人才難得”。

  可見,“於(yu) 斯為(wei) 盛”原本是從(cong) 時間維度取義(yi) 。表示時代需要人才,需要經世之才。而“時代”,當表世代變遷發展時,是從(cong) 時間取義(yi) ;當它表一時之社會(hui) 時,是從(cong) 空間取義(yi) 。雖然“於(yu) 斯為(wei) 盛”的本義(yi) 表時間,但在後世的運用和理解中,賦予它空間義(yi) ,使之兼具時空二義(yi) 。所以說,嶽麓書(shu) 院大門聯,可謂兼具時空兩(liang) 個(ge) 維度的意義(yi) 。空間義(yi) ,指楚地人才眾(zhong) 多,而嶽麓書(shu) 院尤為(wei) 興(xing) 盛;時間義(yi) ,指楚地和嶽麓書(shu) 院的人才今時尤比古時多。嶽麓書(shu) 院對於(yu) 時代的意義(yi) 和影響,正是通過她所培養(yang) 的能引領時代和社會(hui) 的眾(zhong) 多經世之才實現的。

  嶽麓書(shu) 院大門聯對人才的自信,充分體(ti) 現了湖湘文化中關(guan) 心現實、經世致用、實事求是的精神,以及強烈的教育自信和文化自信。早在屈原那時,湖湘大地之人才就憑著浪漫主義(yi) 和理想主義(yi) 的情懷關(guan) 心現實,到南宋時期,嶽麓書(shu) 院掌教張栻仍在高聲吟唱“懷古壯士誌,憂時君子心”(朱熹、張栻《登嶽麓赫曦台聯句》),而湖湘學派則從(cong) 理論上奠定了從(cong) “關(guan) 心現實”到“經世致用”的學理基礎。一直到近代毛澤東(dong) 等老一輩革命家,“身無分文,心憂天下”。這是何等的氣概,改造世界,舍我其誰。這是對此時、此地、此人無比的自信。他們(men) 使“經世致用”從(cong) 理論進入現實,以實事求是的精神理解和把握現實,並成功地改造了這個(ge) 世界。這不正是嶽麓書(shu) 院大門對聯內(nei) 涵的生動注腳嗎?所以,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這副對聯是湖湘文化重視教育、重視人才、重視經世之才的精神標識。嶽麓書(shu) 院培養(yang) 的那些經世之才的種種功業(ye) ,正是湖湘文化及其精神的生動展開。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21日 16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