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詠流傳·正青春》:經典詩詞何以青春煥發
【文藝觀潮】
作者:俞 峰(中國文聯黨(dang) 組成員、副主席、書(shu) 記處書(shu) 記,中央音樂(le) 學院院長、黨(dang) 委副書(shu) 記)
近期熱播的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大型音樂(le) 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chuan) ·正青春》以采擷詩詞經典中的青春篇章,用年輕的歌聲描繪青春圖卷的方式,賦予傳(chuan) 統文化蓬勃的生命力、感染力、傳(chuan) 播力。在文化生活極大豐(feng) 富的今天,節目屢屢擊中觀眾(zhong) 尤其是青年群體(ti) 的心,成為(wei) 百姓休閑文化餐桌上的一道“大菜”,為(wei) 文化類節目如何更好地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貢獻新的有益經驗。
1.讀詩成曲,挖掘經典的當代價(jia) 值
網絡上,網友摹寫(xie) 優(you) 美詩句,分享與(yu) 詩詞有關(guan) 的生活故事;校園裏,學生們(men) 朗誦經典作品,探討其中蘊藏的深刻內(nei) 涵……當下,詩詞經典與(yu) 現實生活互動得越來越頻繁。這一現象背後,有《經典詠流傳(chuan) 》多年來引領推動的功勞。這檔節目抓住了“古往今來,詩詞與(yu) 音樂(le) 彼此契合、相互成就”的特點,用和詩以歌的形式將傳(chuan) 統詩詞經典與(yu) 現代流行元素相融合,自2018年開播以來,創作傳(chuan) 唱了300餘(yu) 首由經典詩詞改編的音樂(le) 作品,掀起一波又一波詩詞音樂(le) 風潮。新一季《經典詠流傳(chuan) ·正青春》延續該係列的表現形式與(yu) 藝術風格,深度挖掘詩詞背後的文化內(nei) 涵,創作《青春萬(wan) 歲》《鶴鳴》《偶成》等音樂(le) 作品,再次引發了讀詩成曲的全民互動熱潮。
從(cong) 《靜夜思》《望廬山瀑布》等為(wei) 人們(men) 廣為(wei) 傳(chuan) 頌的名作,到《古劍篇》《題李次雲(yun) 窗竹》等大眾(zhong) 不那麽(me) 熟悉的篇目,《經典詠流傳(chuan) ·正青春》在選取經典詩詞方麵別具匠心,既拓展了觀眾(zhong) 的知識麵,又能讓他們(men) 獲得新鮮獨特的觀賞體(ti) 驗。不過,無論所展示的詩詞觀眾(zhong) 是否熟悉,當歌唱演員用或悠揚或激昂的曲調唱出詩句,當鑒賞嘉賓將經典背後的動人故事娓娓道來,人們(men) 總能被其中所蘊含的中華風骨、中國精神所打動。這便是詩詞文化跨越時空的永恒魅力,也是《經典詠流傳(chuan) 》能不斷推陳出新的源頭活水。
創作者沒有局限於(yu) 講述詩詞文化知識、闡釋詩歌人文價(jia) 值、解讀傳(chuan) 統思想觀念,而是從(cong) 經典中提煉適應當下時代需要的文化意蘊,以激發觀眾(zhong) 的情感共振和心靈共鳴。比如高考來臨(lin) 、畢業(ye) 在即之時,節目將辛棄疾寫(xie) 給學生範開的送別詞《鷓鴣天·送廓之秋試》改編成曲。作品中“丹鳳朝陽”等直到今天也極具美好寓意的典故,輔之以民謠和搖滾混搭的曲風,極富震撼效果,既為(wei) 學子們(men) 送上祝福,也為(wei) 馬上就要轉換身份踏入社會(hui) 的青年人加油打氣。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節目找到了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生活的契合點,挖掘出經典的現實價(jia) 值和時代魅力。
2.和詩以歌,張揚青春的無限活力
在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價(jia) 值的對接中,《經典詠流傳(chuan) ·正青春》提煉出“青春”這一曆久彌新的主題,並用“正青春”的行進感,開啟了一場鑒古思今的青春巡禮:在由四位青年音樂(le) 劇演員演繹的歌曲《馬詩》中,青春如詩人李賀筆下一匹匹奔騰的駿馬;在箜篌的伴奏聲中,歌曲《短歌行》將李白留住時光,人生不老的青春希冀演繹得淋漓盡致;《賣花擔上》對李清照的詞《減字木蘭(lan) 花》進行全新演繹,詮釋出中國人“陪著你一起品味世間美好”的情感態度。節目在中國文學史裏采擷歌頌青春、懷念青春、渴望青春的經典詩詞,梳理出一條內(nei) 涵豐(feng) 富、意味雋永的青春文化脈絡。
《經典詠流傳(chuan) ·正青春》的舞台上不隻有青春洋溢的詩句,更有朝氣蓬勃的經典傳(chuan) 唱人。節目聯動多個(ge) 專(zhuan) 業(ye) 藝術院團打造文藝精品,使越來越多年輕音樂(le) 人成為(wei) 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生力軍(jun) 。他們(men) 血液中流淌著中華文化的基因,同時也擁有新時代賦予他們(men) 的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和國際視野,以青春的激情和對音樂(le) 的摯愛,創造出新穎靈動而又頗具古韻的音樂(le) 形式,奏響中國音樂(le) 守正創新的青春序曲。沉穩的男低音與(yu) 高亢的女高音對唱,以音域差帶來的反差美描畫《渡荊門送別》中祖國山水的壯美意境,讓觀眾(zhong) 感受到詩人李白在青年階段胸中滿懷理想與(yu) 抱負,對未來充滿期待的心理狀態;歌曲《觀溪》將中國傳(chuan) 統打擊樂(le) 器大鼓、大鑼和非洲的烏(wu) 嘟鼓等樂(le) 器結合,隨著音樂(le) 旋律的動靜轉化,蘇軾身處逆境越挫越勇的形象躍然眼前……節目中不同音樂(le) 形式、不同音樂(le) 風格、不同唱法輪番登場,音樂(le) 詩歌融合聯動,東(dong) 西方樂(le) 器交相輝映,唱出不同時代的青年在不同的成長背景、人生境遇下譜寫(xie) 的青春樂(le) 章。
3.以文化人,打造生動的美育課堂
在《經典詠流傳(chuan) ·正青春》的彈幕、評論中,“溫潤心靈”“美育課堂”成了高頻詞。觀眾(zhong) 紛紛表示,節目“傳(chuan) 唱演繹+專(zhuan) 家解讀”雙線並行的模式寓教於(yu) 樂(le) ,深入淺出,給人帶來高質量的審美體(ti) 驗,對年輕人、孩子塑造健全人格、陶冶高尚情操大有裨益。以《湖上雜詩》為(wei) 例,節目表演前後,來自文化與(yu) 音樂(le) 領域的多位專(zhuan) 家學者以解說、對談的方式,從(cong) 詩句的具體(ti) 釋意講到詩人的學術主張,又說到經典傳(chuan) 唱人莫華倫(lun) 與(yu) 北京市少年宮合唱團的小朋友一唱一和的表演方式。這種設置進一步豐(feng) 富了對經典詩詞的鑒賞維度,增強了節目內(nei) 容的音樂(le) 性、文學性。
編導還將美育課堂移植到了節目之外,用多種手段提升經典詩詞的貼近性、參與(yu) 性,讓更多人感受到蘊含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裏、中華民族獨有的藝術氣質與(yu) 文化品格。如鼓勵網友以翻唱、演奏樂(le) 器、編排舞蹈等方式演繹節目主題曲《心有所向》;號召網友為(wei) 由盲童學校的孩子參與(yu) 演唱的歌曲《那顆星星就是我呀》填詞;聯動各地的中小學廣泛參與(yu) 唱響經典的活動……大屏小屏、線上線下,充分調動起了大眾(zhong) 的積極性、創造性,使節目向上向善的“音浪”傳(chuan) 播到了更廣更遠更深的地方。
可以說,《經典詠流傳(chuan) ·正青春》是美育教育又一次有益的探索嚐試,為(wei) 青年一代提供了豐(feng) 厚的文化滋養(yang) 。廣大文化工作者應胸懷“青春浩氣走千山”的昂揚誌向,更好地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傾(qing) 力打造像《經典詠流傳(chuan) ·正青春》這樣具有時代意義(yi) 、文化意義(yi) 、教育意義(yi) 的精品力作,為(wei) 展現青春中國風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增磚添瓦。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26日 1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