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和平性植根於中華文明深處

發布時間:2023-08-15 10:00:00來源: 人民日報

  作者:韓建業(ye) (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教授)

  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深知和平之寶貴。和諧穩定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生活方式,和平共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處世之道,和合仁善是中華文明幾千年來的文化基因。在長期發展中,中華文明形成了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wan) 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hui) 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和平正義(yi) 的戰爭(zheng) 觀,和平性植根於(yu) 中華文明深處。

  中國古人認為(wei) ,天地化育萬(wan) 物、誕生人類,天地人互相聯係。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強調普遍聯係和整體(ti) 思維,將自然之道和人間倫(lun) 理有機聯係起來。宇宙萬(wan) 物、人類社會(hui) 既千差萬(wan) 別又是一個(ge) 統一整體(ti) ,和合相生、生生不息。這一宇宙觀蘊含著順應自然、敬畏自然、敬畏秩序的文化基因。和諧、穩定、秩序是中華先民史前時期就形成的生活方式,並一直延續下來。比如,考古發現表明,八千年前西遼河流域興(xing) 隆窪文化的村落裏房屋成排分布,六千多年前黃河中遊仰韶文化的薑寨等村落裏房門朝向中央廣場,都顯示出社會(hui) 內(nei) 部崇尚集體(ti) 利益,社會(hui) 秩序井然。八千年前黃河流域裴李崗文化等的墓葬排列整齊,已有“族葬”習(xi) 俗,將現實社會(hui) 秩序延伸到身後世界。無論是聚落、墓葬的排列有序,還是都邑的中軸對稱,禮器的成組成套等,都體(ti) 現出中國人對秩序和穩定的不懈追求。

  中國古代主張天下萬(wan) 邦和諧相處、和合共生,不濫殺無辜、不絕人祭祀,形成了協和萬(wan) 邦的國際觀。比如,西周建立後不但封商人後裔於(yu) 宋,而且神農(nong) 、黃帝、堯、舜、禹之後也都各有封地,這與(yu) 侵略擴張的帝國觀有著重要區別。早期中西文化交流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中國在西傳(chuan) 彩陶、黍、粟等的同時,也接納了西來的綿羊、黃牛、小麥、冶金術等。漢代絲(si) 綢之路開通以後,絲(si) 綢、瓷器、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鑄鐵技術等生活用品和民用技術從(cong) 中國傳(chuan) 到西方各地,傳(chuan) 播方式是和平交往和商業(ye) 貿易而非侵略戰爭(zheng) 。與(yu) 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和平共生,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處世之道。中華文明的發展,正是不同文明通過相互對話、相互交融獲得共同進步的例證。當今世界有20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ge) 民族和多種宗教,不同文明各有特色、各有優(you) 長。彼此尊重、相互依存,包容互鑒、共同發展,人類文明才能不斷發展進步。

  和平也是中國倫(lun) 理和思想的重要準則。中國人對和平的追求還體(ti) 現在社會(hui) 觀和道德觀上。“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羹之美,在於(yu) 合異”。中國地理環境廣闊多樣,族群文化多姿多彩,但在距今六千年左右就形成了早期中國文化圈,各民族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強烈的共同體(ti) 意識、共同價(jia) 值追求和文化認同,這是和而不同觀念發展的必然結果。五音相和才有旋律,五味調和才成美味。和而不同是人類社會(hui) 和諧穩定的秘訣。上善若水,仁者愛人。從(cong) 善愛自身、家人推及仁愛他人、社會(hui) ,這是中華民族美德的核心內(nei) 容。和平與(yu) “仁”的價(jia) 值相結合,通過對他人的關(guan) 心關(guan) 愛踐行和平性的理念。在過去兩(liang) 千多年時間裏,中國在多數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ti) ,但中國沒有對外擴張和殖民,這是中華民族和善友愛的證明。

  當然,戰爭(zheng) 有時是難以避免的,和平性並不意味著懦弱。中華民族一直以來秉承和平正義(yi) 的戰爭(zheng) 觀。中國人深知“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的道理。文武之道,先文後武,先禮後兵,不挑起戰爭(zheng) ,也不畏懼戰爭(zheng) ,戰爭(zheng) 必出於(yu) 正義(yi) 、為(wei) 了和平。

  中華文明何以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原因是多方麵的,深厚的農(nong) 業(ye) 基礎是孕育和平性的重要土壤。可以說,和平是中華文明從(cong) 源頭開始的內(nei) 在追求。中國大部分國土位於(yu) 氣候適中的中緯度河流地區,具備農(nong) 業(ye) 發展的良好條件。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需要較長周期,種子的選育、土地肥力的維持、生產(chan) 工具與(yu) 設施的製備、水利設施的建造維護、生產(chan) 經驗的傳(chuan) 承等,都需要長期穩定的社會(hui) 秩序。中國古代有著世界上最大範圍的農(nong) 耕區,加上“南稻北粟”農(nong) 業(ye) 結構體(ti) 係的互相補充,以及小麥等農(nong) 作物的傳(chuan) 入,糧食來源相對穩定,為(wei) 穩定定居、和平發展奠定了基礎。中華先民眷戀故土,大多數情況下的遷徙不過是農(nong) 人對新耕地的開墾,在漫長歲月中形成了追求秩序、穩定內(nei) 斂、愛好和平的文化性格。

  和平使文明成果得以長期保存,和諧使文明得以穩步向前,和平性為(wei) 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發展提供了保障。今天,我們(men) 依然走在和平發展的寬廣道路上,以和平的方式實現了一個(ge) 超大規模國家前所未有的發展。中國和平發展成功的各項原因背後都有中華文明智慧的光芒,都是我們(men) 文明基因與(yu) 現代精神的結合。我們(men) 要始終堅守並不斷激活和平的文明基因,同一切進步力量攜手合作,推動不同國家、不同文明在平等、互鑒基礎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開辟人類社會(hui) 更美好的未來。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