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藝術不應高冷
作者:韓晗(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副教授)
最近,一位網名為(wei) “@上上”的北大博士生用美聲唱法翻唱各種“洗腦神曲”的短視頻走紅網絡,最高單曲播放量突破1.6億(yi) 次,引起全網關(guan) 注。
“@上上”用美聲演唱“洗腦神曲”,打通了高雅藝術與(yu) 通俗藝術間的壁壘,讓美聲這一高雅藝術在娛樂(le) 內(nei) 容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短視頻平台有了一席之地,並且成功讓很多人對高雅藝術“路轉粉”(從(cong) “路人”轉變為(wei) “粉絲(si) ”),這著實令人振奮。
通觀人類藝術發展史,雅俗藝術之間似有一道不可逾越的天然鴻溝。能載入藝術史冊(ce) 的,幾乎全為(wei) 雅藝術。但俗藝術並非不能轉化為(wei) 雅藝術,比如宋詞剛剛問世時,因一些作品為(wei) 歌女所吟唱,故被貶低為(wei) “詩餘(yu) ”。再如,對昆曲熱愛到“家裏收拾起”的清代文人,麵對橫空出現的京劇,竟以“花部”蔑稱,意在對應昆曲的“雅部”。一言以蔽之,花者,俗也。
看如今,宋詞、京劇都是中國藝術殿堂中璀璨的明珠。這是曆經曆史磨煉的結果,當中既有機緣,也有巧合。可一些俗藝術轉化成雅藝術後,卻走向了曲高和寡的高冷。比如,京劇當前傳(chuan) 承弘揚之難,早已為(wei) 各界公認。個(ge) 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藝術一旦雅化,就會(hui) 或被動或主動地曲高和寡。
就常理而言,陽春白雪似乎和下裏巴人“勢不兩(liang) 立”,除非下裏巴人能夠在綿延的曆史長河中不斷升級,最後躋身陽春白雪之列。可下裏巴人轉化為(wei) 陽春白雪,往往又是以失去大量受眾(zhong) 為(wei) 代價(jia) 的,這仿佛已是藝術史上一條顛撲不破的定律。當然,藝術發展的規律並非一成不變,它無時無刻不受到時代、科技的多重影響。在如今這個(ge) 短視頻時代,雅俗之間的隔離牆正在慢慢消解,取而代之的是“雅俗共屏”。以“@上上”為(wei) 代表的一批有情懷、懂藝術更懂互聯網的“後浪”們(men) ,正努力推動高雅藝術放下“高冷”的身段,並讓其逐漸在大眾(zhong) 中“走熱”。
從(cong) 藝術學理論的角度看,“雅俗之辨”無非是“叫好與(yu) 叫座”這一對“老冤家”的矛盾使然。放眼當下,“俗”在很大程度上由互聯網上的流量所決(jue) 定,雖然“叫座”,但質量難免參差不齊。當來自民間的“俗”從(cong) “通俗”淪為(wei) “庸俗”甚至“低俗”“醜(chou) 俗”時,當然會(hui) 激起輿論場上的反對之聲。這樣的“俗”,會(hui) 一下子掉落到審美“鄙視鏈”的最底端,這是我們(men) 應努力提防並極力反對的。因此,“雅”藝術如果能在短視頻時代介入通俗藝術的傳(chuan) 播,阻止其滑向“低俗”“醜(chou) 俗”,當然是一件功德無量之事。
田漢先生曾寄望於(yu) 青年藝術家“要提升觀眾(zhong) 的趣味,而非遷就觀眾(zhong) 的趣味”。就當下而言,一方麵應當注意到,我國擁有龐大的短視頻受眾(zhong) ,可群眾(zhong) 總體(ti) 受教育水平不是特別高,審美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所以一部分庸俗的作品有了可乘之機,它們(men) 往往假借通俗之名大行其道,部分短視頻從(cong) 業(ye) 者也見縫插針,靠“審醜(chou) 流量”博眼球;另一方麵也應注意到,目前仍有許多如“@上上”一樣的青年,他們(men) 願意以通俗的形式,弘揚先進文化、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播高雅文化,成為(wei) 互聯網上的一股清流,有力地抵製了各種“低俗”“醜(chou) 俗”,成就了“通俗共高雅一色”的新局麵。
從(cong) 技術上看,“@上上”用美聲演唱大家耳熟能詳的“洗腦神曲”,這符合藝術傳(chuan) 播的一般規律。“洗腦神曲”曲風雖難免有些浮誇聒噪,但因其旋律早已深入人心,有著較為(wei) 紮實的群眾(zhong) 基礎,所以用美聲唱出來,既愉悅了大眾(zhong) ,又讓高雅藝術離人們(men) 近了一步,何樂(le) 而不為(wei) ?
這讓我想到我自己親(qin) 身經曆的一件往事。好幾年前,我曾欣賞過歐洲某著名樂(le) 團在上海的一場交響音樂(le) 會(hui) 。音樂(le) 會(hui) 開場後的幾首曲目都是大家並不太熟悉的西方古典樂(le) 作品,沒多久,台下許多觀眾(zhong) 已昏昏欲睡。但就在演出結束之前,《敢問路在何方》這一大家熟悉的旋律突然響起,樂(le) 團指揮甚至拿著指揮棒模仿起孫悟空的動作,頓時激起台下觀眾(zhong) 的興(xing) 趣,全場觀眾(zhong) 一下子精神起來,一起打起了拍子,最終這場音樂(le) 會(hui) 贏得了大家的掌聲。這個(ge) 獨特的創意其實與(yu) “@上上”的美聲網紅短視頻有異曲同工之妙。
“@上上”也給網紅博主、流量明星指明了發展方向。靠“小鮮肉”“網紅臉”甚至各種“粉絲(si) 造勢”,絕非長久之計,網紅博主、流量明星應思考如何巧妙運用自身流量,以存量帶動增量,做先進文化、高雅藝術的傳(chuan) 播者。當前,大量國潮視頻、網劇受到追捧,各大博物館的文創產(chan) 品供不應求,這說明承載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文藝產(chan) 品和文藝作品越來越受青睞,也昭示著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迎來新的曆史機遇。麵對時代賦予的機遇,有識之士應順勢而為(wei) ,積極探索互聯網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有機結合,創新網絡文藝作品的形式,豐(feng) 富網絡文藝作品的內(nei) 涵,更好滿足人們(men) 日益增長的多層次精神文化需求。
新時代,堅持人民性理應成為(wei) 一切藝術的發展方向,成風化人應當是文藝行業(ye) 從(cong) 業(ye) 者的共同責任。高雅藝術也應當主動告別“高冷”,努力打破“曲高和寡”的成論,從(cong) 而形成“曲高眾(zhong) 隨”這一麵向人民的藝術傳(chuan) 播新格局。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我對以“@上上”為(wei) 代表的民間藝術博主們(men) 的開拓性努力,充滿敬意與(yu) 期待。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6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