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綜合保稅區高質量發展“含金量”
作者:魏琪嘉(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產(chan) 業(ye) 室主任、研究員)
綜合保稅區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平台載體(ti) ,在促進內(nei) 外貿有效聯通、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和促進加工製造行業(ye) 轉型升級等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抓手。近日,海關(guan) 總署印發《推動綜合保稅區高質量發展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圍繞政策供給、功能拓展、手續簡化、流程優(you) 化、製度健全5個(ge) 方麵,研究提出一攬子改革舉(ju) 措。小小的區域承載著高含金量的各類貿易便利化舉(ju) 措,地位作用不容小覷。
當前綜合保稅區發展迎來新的使命,需要更好統籌兼顧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個(ge) 市場、兩(liang) 種資源,原有作業(ye) 模式無法完全滿足當前綜合保稅區的功能定位。精準施策持續推動綜合保稅區高質量發展,以紮實細致的改革舉(ju) 措為(wei) 海關(guan) 特殊監管區域發展注入新動力,既必要更重要,也是穩定外貿、提振預期、積蓄潛力的必然要求。
要持續精進綜合保稅區的管理。綜合保稅區建設是探索貿易便利化的實踐過程,總結出符合國情、符合實際的貿易便利化舉(ju) 措,離不開綜合保稅區管理的持續精進。怎樣監管、如何監管雖然有國際通行規則,但是各國由於(yu) 產(chan) 業(ye) 結構、發展階段、法律法規等方麵的差異,在監管規則的具體(ti) 實施方式上存在客觀差異。一個(ge) 高水平的管理體(ti) 係一定是與(yu) 本國的實際情況相匹配的,貿易便利化舉(ju) 措絕不是“一放了之”,而是要求高效、精準監管。綜合保稅區的管理水平、效率與(yu) 這些舉(ju) 措的執行效果密切相關(guan) 。比如,檢驗檢疫是貿易監管方麵的重要一環,調整優(you) 化綜合保稅區內(nei) 檢驗檢疫作業(ye) 流程,運用信息化手段持續提升精準性和監管效率,有助於(yu) 更好發揮檢驗檢疫“把關(guan) ”作用;綜合保稅區內(nei) 企業(ye) 進口、出口的生產(chan) 用設備,其流通效率直接關(guan) 係企業(ye) 能否及時擴大再生產(chan) ;實施分級管理、簡化生產(chan) 用設備監管出區有關(guan) 手續等,能夠幫助企業(ye) 實現生產(chan) 流程的順暢運轉。同時,強化對這些政策效果的跟蹤評估,及時進行預調微調,也是確保監管有效性的前提條件。
要把綜合保稅區建設和促進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有機結合起來。綜合保稅區建設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ge) 普遍聯係、動態演進的係統,要充分考慮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的背景環境,小區域發揮大作用就集中體(ti) 現在促進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上。當前,先進製造業(ye) 和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融合發展已經成為(wei) 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綜合保稅區的管理也要與(yu) 這種趨勢相適應,及時推出一批有助於(yu) 支持融合發展、支持功能業(ye) 態拓展的新舉(ju) 措。例如,保稅區維修產(chan) 品目錄對引導綜合保稅區內(nei) 融資租賃企業(ye) 調整進口業(ye) 務具有關(guan) 鍵作用。根據企業(ye) 實際發展訴求,積極穩妥推動保稅區維修產(chan) 品目錄動態調整優(you) 化,支持高技術、高附加值、符合環保要求的產(chan) 品納入目錄,特別是對融資租賃企業(ye) 進口大型設備給予一定的保稅維修便利,這些細微具體(ti) 的舉(ju) 措,短期可幫助注冊(ce) 在綜合保稅區的企業(ye) 降低運營成本,中長期則有助於(yu) 推動當地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此外,支持建設充分體(ti) 現差異化的特色型綜合保稅區,鼓勵各地依托區域資源和區位優(you) 勢培育發展新動能,把特殊監管區域的產(chan) 業(ye) 功能向研發設計、檢測維修等方麵拓展,促進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和多元化發展。
要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綜合保稅區的發展在進行政策探索和創新的同時,一定要守牢守住海關(guan) 監管底線。合法合規發展、有序發展是貿易便利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綜合保稅區內(nei) 的管理、服務舉(ju) 措,一方麵要與(yu) 宏觀調控政策有效銜接、做好支撐,另一方麵要充分考慮區域保持規範發展秩序的現實要求,在持續優(you) 化管理服務的同時,強化對風險的研判、管理和有效處置,確保不發生係統性風險,對帶有苗頭性的風險,要及時施策加以化解,引導企業(ye) 自覺主動配合監管要求,形成推動綜合保稅區高質量發展的合力。同時,還要精準掌握綜合保稅區內(nei) 的業(ye) 務進展情況,通過規範製度和規則,為(wei) 準確掌握業(ye) 務統計情況提供政策保障,更好服務管理需要,有效規範統計秩序。從(cong) 根本上看,風險的管控離不開“共管共控”,關(guan) 鍵是要持續完善綜合治理機製,把各類監管職責進一步細化明確,構建快速反應的管理治理機製,做好“響應、呼應、反應”三階段具體(ti) 工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