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旅遊演藝創新文化業態

發布時間:2023-09-04 09:40:00來源: 人民日報

  宋 瑞

  剛剛過去的這個(ge) 暑假,旅遊演藝市場持續火熱。白天看景晚上觀劇、跟著演出去旅行,成為(wei) 文旅消費新風尚。蓬勃的旅遊演藝創作生產(chan) ,不斷豐(feng) 富文化供給,拓展旅遊內(nei) 涵,滿足人民群眾(zhong) 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引發人們(men) 對舞台藝術轉型、文旅融合發展和文化傳(chuan) 承創新的思考。

  ——編 者

  漓江之上,波光粼粼,將經典山歌、民族風情、漓江山水融為(wei) 一體(ti) 的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成為(wei) 不少到訪桂林遊客的必選項目;驪山腳下,瓊樓玉宇,以白居易傳(chuan) 世名篇為(wei) 藍本的實景曆史舞劇《長恨歌》,通過山水風光、古典樂(le) 舞、詩歌旁白、燈光音效等元素的有機組合,將人們(men) 帶入大唐盛世的曆史文化情境。

  旅遊演藝在我國已經走過40餘(yu) 年曆程,不斷創新文化業(ye) 態,日益受到人們(men) 歡迎和市場青睞,形成了實景演藝、劇場演藝、主題公園演藝、沉浸式演藝等百花齊放的格局,湧現出“印象”係列、“千古情”係列、“山水盛典”係列、“又見”係列等一批品牌。中國演出行業(ye) 協會(hui)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營業(ye) 性演出場次19.33萬(wan) 場,觀眾(zhong) 人數6223.66萬(wan) 人次。旅遊演藝市場強勢上行,激發了更多衍生消費場景,拉動作用凸顯。

  旅遊既是文化傳(chuan) 播方式,也是文化生產(chan) 方式。相應的,旅遊演藝不僅(jin) 需要滿足人們(men) 的休閑娛樂(le) 需求,也承載著活化曆史、傳(chuan) 承文化、創新文化的功能。取材於(yu) 清代沈複同名筆記的沉浸式昆曲《浮生六記》,以蘇州園林滄浪亭為(wei) 舞台,通過藝術化手段重現了200年前的江南文藝生活。在一個(ge) 個(ge) 富有感染力的旅遊演藝作品中,能夠看到創作者從(co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開掘資源,通過豐(feng) 富的藝術形式和先進的科技手段予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旅遊演藝是文化展示,也是文化創新。

  旅遊演藝是文化“在地性”的最佳表達方式之一。一台演出可以幫助遊客快速了解、深度體(ti) 驗當地文化,旅遊目的地也借助這種深入人心、生動活潑的方式展示風土人情、講述當地故事,打造地方亮麗(li) 的文化名片。

  跟隨《又見敦煌》情景融入式演出,觀眾(zhong) 如同穿越時空一般步入莫高窟,感受古絲(si) 綢之路重鎮的曆史風貌和敦煌文化的獨特魅力。觀賞《印象·大紅袍》,人們(men) 不僅(jin) 領略武夷山的自然風光,而且能夠了解煎茶、點茶、泡茶等茶文化。在杭州,《宋城千古情》關(guan) 聯起良渚文化和南宋文化,演繹杭城綿延的曆史文脈。在開封,《大宋·東(dong) 京夢華》運用《滿江紅》等8首人們(men) 耳熟能詳的經典宋詞,再現《清明上河圖》等書(shu) 畫場景,勾勒出北宋都城的曆史畫麵。

  從(cong) 固定劇場到山水實景,從(cong) 傳(chuan) 統景區到休閑街區,從(cong) 主題公園到藝術營地,從(cong) 隧道、遊船到博物館、沉浸式劇場,伴隨旅遊演藝的發展,其演出場所、舞台載體(ti) 不斷創新,表演方式、觀演關(guan) 係也持續變化。旅遊演藝打破了劇場邊界,將科技與(yu) 藝術高度融合,使演出場景和觀演體(ti) 驗更加多元與(yu) 動態。在海拔3100米的玉龍雪山甘海子藍月穀劇場露天舞台,實景演出《印象·麗(li) 江》將自然古樸的原生態表演與(yu) 四周環繞的雪山風光融為(wei) 一體(ti) ,令觀眾(zhong) 感動震撼。沉浸式戲劇主題公園“隻有河南·戲劇幻城”設立了3大主題劇場、10座微劇場、27個(ge) 情景戲劇空間,超過33個(ge) 演出地點。這個(ge) 龐大的劇場集群上演了3個(ge) 主劇、18個(ge) 小劇、2場夜間大秀,觀眾(zhong) 用3天時間才能看完所有演出。

  以多種感官體(ti) 驗、多項技術應用、多重角色扮演等為(wei) 特點的交互式演出成為(wei) 旅遊演藝新形態。新疆博物館推出的文物創意舞台秀《千年之語》通過全息投影技術將文物融入生活場景,讓觀眾(zhong) 穿越千年時光,走進浩瀚的曆史長河。當下,旅遊演藝中的遊客也從(cong) 舞台觀賞向角色沉浸轉變。基於(yu) 舞台、演員、觀眾(zhong) 三者的融合,一些旅遊演藝通過遊戲化的參與(yu) 體(ti) 驗,全方位提升觀眾(zhong) 的沉浸感,使其產(chan) 生更加強烈的情感共鳴。情景演藝《長安十二時辰》借助沉浸式市井文化街區,結合唐朝文化元素的劇情、人物、道具、故事,創造出“處處是舞台,人人是演員”的時空穿越之感。

  旅遊演藝作為(wei) 文化和旅遊融合的重要載體(ti) ,其高質量發展必然需要實現文化價(jia) 值與(yu) 商業(ye) 價(jia) 值、社會(hui) 效益與(yu) 經濟效益的統一;作為(wei) 藝術創新和科技應用的融合產(chan) 物,必然需要實現技與(yu) 藝的平衡,讓前沿的科技手段和炫目的科技效果真正服務於(yu) 作品的內(nei) 容表達和價(jia) 值傳(chuan) 遞,既“養(yang) 眼”又“養(yang) 心”;作為(wei) 滿足大眾(zhong) 文化消費的重要形式,旅遊演藝還需避免同質化競爭(zheng) 和一味“貪大求洋”等現象,鼓勵發展中小型、主題性、特色類、定製類旅遊演藝項目,形成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遊演藝生態,實現多樣化發展。

  (作者為(wei)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