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幕熒屏上的教師形象
【文藝觀潮】
作者:李嵐(單位:福建師範大學傳(chuan) 播學院)
中華民族是尊師重教、崇尚師德的民族。徜徉在中國影視藝術長廊中,一部部兒(er) 童題材、青春題材、校園題材、家庭題材作品以獨特的表現形式和豐(feng) 富的視聽語言塑造了一係列教師形象。其中有的是主人公,有的是配角,有的甚至隻是驚鴻一瞥,他們(men) 共同構成了富有時代質感的教師影像圖譜。這些銀幕熒屏上的教師形象,映照著不同時代教師群體(ti) 的境遇變化,更反映了在教育乃至整個(ge) 社會(hui) 發展進程中,大眾(zhong) 對這一職業(ye) 群體(ti) 獨特的社會(hui) 功能定位與(yu) 理想道德期許。進入新時代,隨著社會(hui) 經濟發展,教育理念發生改變,人們(men) 的審美趣味也日趨多元,影視作品如何更好地塑造師者形象,進而激發各界對“什麽(me) 是教育、什麽(me) 是教師、什麽(me) 是教育的未來”的理性思考,這一問題亟須引發業(ye) 界關(guan) 注。
人物性格 從(cong) 單一到多樣
從(cong)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的傳(chuan) 統知識分子形象到身處社會(hui) 轉型期麵對各種挑戰不斷實現自我完善的新教師形象,影視作品在塑造教師人物形象時經曆了從(cong) 單一到多元、從(cong) 平麵到立體(ti) 的演變過程。
電影《祖國的花朵》裏馮(feng) 老師對調皮搗蛋、驕傲不合群的學生循循善誘、耐心指導;《春暉》中淩老師背負家庭重擔,卻依然對教育事業(ye) 熱情不減;《燭光裏的微笑》中王雙鈴用愛心感動了學生,被他們(men) 喚作“媽媽”;《美麗(li) 的大腳》中農(nong) 村女教師張美麗(li) 在黃土地上默默奉獻,在土房子裏教著一幫“泥孩子”;《一個(ge) 都不能少》中代課老師魏敏芝為(wei) 了“一個(ge) 都不能少”的承諾,千方百計尋找輟學的學生;《孟二冬》裏的孟二冬把醫囑揣到懷裏,忍著病痛的折磨,繼續加班加點地為(wei) 師生們(men) 授課,直到倒在講台上……中國影視創作多以“春蠶”“園丁”“蠟燭”等意象,表現老師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和鞠躬盡瘁的精神內(nei) 涵。用電影《馮(feng) 誌遠》中的一句話概括,即“有一種人格叫作萬(wan) 世師表,有一種人生叫作無怨無悔,有一種精神叫作無私奉獻,有一種情懷叫作鞠躬盡瘁”。這些對道德、人品的完美化呈現承擔著明顯的教育功能,折射出特定年代人們(men) 對教師職業(ye) 的想象和期待。
隨著時代發展、社會(hui) 進步,人們(men) 觀念不斷轉變,影視創作理念日益更新,人物塑造有了更加個(ge) 性化、多樣化的表達,越來越多生動鮮活、立體(ti) 豐(feng) 滿,具有人格魅力和情感張力的教師形象湧現出來。《十八歲的天空》裏的古越濤個(ge) 性張揚、童心四溢,把孩子們(men) 當朋友,把一個(ge) 是非不斷的班級轉變成陽光四射的團隊。《青春派》中的撒老師看似性格霸氣,嚴(yan) 厲得不近人情,經常在課堂上飆出諸如“不苦不累,高三無味,不拚不搏,等於(yu) 白活”的金句,卻默默關(guan) 心著每個(ge) 學生的心理狀態和發展方向。《老師·好》中的苗宛秋外表古板頑固,卻總是在與(yu) 孩子鬥智鬥勇的過程中,不經意地展現溫情一麵,把惹了事兒(er) 的學生從(cong) 派出所接了出來,喊練健美操的同學回家吃飯。這些影視作品中的教師也許能力和見識有限,性格獨特。他們(men) 有的麵對日益開放的社會(hui) 風氣會(hui) 手足無措;有的麵對物質的誘惑,難免心中五味雜陳。但這些“小瑕疵”“不完美”還原了教師真實的工作生活狀態,提醒觀眾(zhong) 教師也是普通人,也會(hui) 遭受職業(ye) 倦怠、家庭危機或自我懷疑帶來的痛苦迷茫。在這些鋪墊之下表現教師對教育職責的執著堅守,才更能震撼人心,也讓教師群體(ti) 通過影像由人推己,實現價(jia) 值認同。
教育理念 從(cong) 教書(shu) 到育人
一些影視創作片麵地將教師等同於(yu) “教書(shu) ”的人,就是把書(shu) 上某個(ge) 學科的內(nei) 容單向度地教授給學生。但實際上,教育是一個(ge) 互動的過程,教師不隻是知識的傳(chuan) 播者,還是學生的陪伴者與(yu) 引導者。所以,表現老師與(yu) 學生之間的日常相處和情感交流,彰顯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的感召和影響,也是塑造教師形象的題中應有之義(yi) 。比如,《大考》裏年輕的班主任李曉旭會(hui) 在學生田雯雯生病時陪伴左右,也會(hui) 在她受到同學冷遇時與(yu) 同學們(men) 溝通,消除他們(men) 之間的誤解和偏見。《追光的日子》裏郝楠在學生賈坤被父親(qin) 訓斥時,及時給他一個(ge) 溫暖的擁抱,還安慰失去哥哥後逃避學習(xi) 的高遠要向前看、往上走。《我在未來等你》裏的郝回歸為(wei) 了不讓學生沉迷於(yu) 遊戲,用遊戲打敗他,還和孩子們(men) 一起看籃球賽,和他們(men) 討論喜歡的球星。這些老師不隻教會(hui) 學生課本上的知識,還關(guan) 心學生心裏想要的是什麽(me) ,生活中發生了什麽(me) ,身上的閃光點是什麽(me) ,並用正確方法引導他們(men) 尋找人生理想、實現生命價(jia) 值。
人物形象的塑造,要落實到理念的傳(chuan) 達和思想的挖掘。具體(ti) 到教師形象,則要表現他們(men) 對學生人格的培養(yang) 、靈魂的鍛造。《加油!媽媽》裏的幼兒(er) 園老師盧川熟諳幼兒(er) 心理學,能夠猜透幼兒(er) 的心思,排解幼兒(er) 的困惑,保護幼兒(er) 的自尊,發揮幼兒(er) 的潛力。他幫助在幼升小過程中心情焦灼的幼兒(er) 父母認清教育的本質,告誡他們(men) 不要盲目地沉浸在“雞娃”的成就感裏。《追光的日子》裏高三班主任郝楠不以分數論英雄,秉持成就夢想的備考觀。他先細心了解學生的水平和能力,然後引導孩子們(men) 結合自身實際樹立目標,在這個(ge) 基礎上指導他們(men) 高效學習(xi) 、健康成長。這些影視作品對教師人物所秉持的先進教學理念與(yu) 獨特教學方法加以呈現和討論,敘述他們(men) 幫助家長疏導心理焦慮、與(yu) 孩子進行心靈溝通等內(nei) 容,從(cong) 不同維度回應著大眾(zhong) 對教育熱點話題的關(guan) 切,助推教育事業(ye) 的健康發展。
創新發展 從(cong) 生活到藝術
從(cong) 承載教育功能到為(wei) 藝術創作服務,從(cong) 教學內(nei) 容的真實呈現到更廣闊意義(yi) 上的人性折射,近年來影視創作對教師形象的塑造取得了豐(feng) 碩成績。但我們(men)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應意識到,相較於(yu) 中國廣大教師群體(ti) 作出的卓越貢獻,影視創作還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間。一些作品教師形象同質化,故事情節模式化,還有的創作通過暴力等強烈的感官刺激符碼解構教師形象,將其低俗化、淺薄化、娛樂(le) 化,以滿足部分受眾(zhong) 的審醜(chou) 心理,達到提高話題度、吸引眼球等商業(ye) 目的。這些問題無形中加深了大眾(zhong) 對教師的刻板印象,甚至造成社會(hui) 大眾(zhong) 對教師職業(ye) 的誤解,應該引發業(ye) 界的警惕。
新時代、新使命下,教育大計,教師為(wei) 本。探索影視劇中的教師形象塑造如何更好地展現當代教師的精神風貌,營造尊師重道的社會(hui) 氛圍,推動社會(hui) 教育理念的進步,促進國家教育事業(ye) 的發展,是我國教育事業(ye) 發展到現階段的現實任務,也是影視創作應該承載的社會(hui) 責任。首先,創作者應進一步深入生活,設身處地地傾(qing) 聽教師心聲,了解他們(men) 的工作生活狀態,通過藝術構思與(yu) 審美鍛造,呈現真實豐(feng) 富的教育圖景,再對時代孕育出的複雜社會(hui) 心理加以提煉,設置成公共議程,在劇情演進和輿論討論的過程中啟發觀眾(zhong) 審視自我、思考人生,進而形成推動社會(hui) 發展進步的精神力量。
其次,針對教師形象塑造固化、同質化現象,進一步開拓取材範圍。比如,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背景下,塑造在鄉(xiang) 村教育事業(ye) 中建功立業(ye) 的鄉(xiang) 村教師形象;從(cong) 教育教學改革、問題學生成長、班級管理、思想品德教育、體(ti) 育藝術教育等細節入手,塑造先鋒形象和智慧型教師、創造型教師形象;塑造既是教育工作者,也是科技工作者,忙碌在講台和實驗室,為(wei) 科技攻關(guan) 鞠躬盡瘁的專(zhuan) 家形象;塑造盡職盡責、愛崗敬業(ye) 、充滿人間煙火氣的普通教師形象。
傳(chuan) 授知識、培養(yang) 人格、塑造靈魂,無論何時都是教師的共同底色。銀幕熒屏上的教師形象,不僅(jin) 是對教師現實狀態的刻畫和描述,也是對社會(hui) 變革背景下教師職業(ye) 未來如何發展的思考和探索。對影視創作者來說,如何結合新時代需要,塑造一個(ge) 個(ge) 典型教師形象,從(cong) 而引起社會(hui) 關(guan) 注,激發人們(men) 共鳴,形成全社會(hui) 共促教育發展的合力,仍然任重而道遠。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10日 1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