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世界第一,農業保險如何遮風擋雨
洪水退去一周後,吉林省舒蘭(lan) 市開原鎮五滴村村民胡進喜還在樹林裏找牛。他有17頭牛,每頭牛交了100元的保費,最高保額1.5萬(wan) 元。如果牛因洪水死亡,他可以獲得賠付。但過去的賠付慣例是,如果沒有屍體(ti) ,就無法核定損失。
過去一段時間,包括吉林省在內(nei) 的很多地方,養(yang) 殖戶和農(nong) 戶都因洪水遭受損失。日益頻發的氣候災害正威脅著全球農(nong) 業(ye) 發展。2022年,我國極端高溫事件為(wei) 1961年以來曆史最多。今年8月,雷電、暴雨、雷雨大風、地質災害預警信息數量達2017年以來最高值。
在災後重建過程中,保險發揮著重要作用。以2021年為(wei) 例,我國自然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340.2億(yi) 元,保險業(ye) 因災賠付186億(yi) 元。當年的河南暴雨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909.81億(yi) 元,保險業(ye) 支付賠款97億(yi) 元,約能覆蓋經濟損失的10%。
其中,農(nong) 業(ye) 保險對恢複農(nong) 戶生產(chan) 的作用愈發顯著。《科技助力農(nong) 險高質量發展白皮書(shu) (2022)》顯示,根據2007-2020年的財政資金杠杆率測算,每增加1元保費,能分別為(wei) 種植業(ye) 、養(yang) 殖業(ye) 提供21.8元、25.9元的風險保障。
胡進喜的運氣不錯,最終他的牛都還活著。由於(yu) 今年情況特殊,同村沒有找到牛的農(nong) 戶,最終也根據估算的肉牛重量獲得了賠款。但記者采訪中發現,各地仍存在賠付標準不清晰、賠付金額偏低的理賠爭(zheng) 議,而農(nong) 業(ye) 保險高風險、高成本、高賠付率的特點,也讓保險公司麵臨(lin) 著日益嚴(yan) 峻的“超賠”風險。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保險係教授庹國柱認為(wei) ,協調好政府、保險公司、農(nong) 戶三者的關(guan) 係,是未來我國農(nong) 業(ye) 保險縱深發展的關(guan) 鍵。
農(nong) 業(ye) 保險賠不到位?
說起農(nong) 業(ye) 保險的重要性,庹國柱提起一段經曆:2000年他在湖南調研,看到一些農(nong) 民在洪災過去兩(liang) 年後仍沒能恢複耕作,擠在帳篷裏,靠政府每個(ge) 月發的17斤大米生活。
20多年過去,庹國柱欣慰地看到,農(nong) 業(ye) 保險正成為(wei) 幫助災民重建家園的重要力量。
2013年《農(nong) 業(ye) 保險條例》實施,標誌著農(nong) 業(ye) 保險的保費補貼製度正式確立。在中央、省、市、縣各級財政的補貼下,農(nong) 戶隻用繳納20%左右的保費,個(ge) 體(ti) 的風險在廣大的參保農(nong) 戶中被分擔。
農(nong) 戶購買(mai) 農(nong) 業(ye) 保險的積極性也在不斷增強。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毗鄰鄱陽湖,1/3的田塊易澇易旱,該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工作人員接受采訪時表示,2021年起逐步推廣完全成本保險(除基礎的物化成本外,將土地和人工成本也納入保險範圍——記者注)後,易澇易旱的田塊種植率明顯上升。
但一些農(nong) 戶對理賠仍有疑慮。一名都昌縣的種糧大戶連續4年購買(mai) 了保險,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去年8月都昌縣遭遇大麵積旱災,按照保單,一畝(mu) 水稻絕收應該賠付800元,但最終隻賠了600元,“定損員告訴我全縣大麵積遭災,賠的太多,隻能降一降”。他覺得理賠就像“做生意討價(jia) 還價(jia) ”,“你要覺得太低了,不願意簽字,就給你加一點點”。
今年5月,河南部分地區遭遇“爛場雨”,有農(nong) 戶反映,一畝(mu) 小麥絕收的賠償(chang) 標準是300元,但實際的賠付金額隻有20元。還有村民反映,自己比同村其他村民受損嚴(yan) 重,但賠償(chang) 相差不大。
還有農(nong) 戶反映,為(wei) 了維係農(nong) 戶的投保積極性,有些保險公司沒災時會(hui) 返還保費。一名黑龍江省五常市豐(feng) 源村村民告訴記者,交保費就像存錢,“(一畝(mu) )交五塊錢,秋天再返五塊錢,不淹也給賠點”。
庹國柱解釋,出現上述現象有保險公司賠付不規範的原因,也代表了農(nong) 戶對農(nong) 業(ye) 保險賠付水平更高、覆蓋範圍更廣的期待。
他告訴記者,現在市麵上的保險產(chan) 品均以戶為(wei) “投保單位”,部分地塊的損失需要放在全部投保麵積中平均。農(nong) 戶認為(wei) 部分地塊受損嚴(yan) 重,但是整體(ti) 計算可能沒有達到“減產(chan) 20%”的賠付標準。
達到賠付標準後,保險金額要乘以減產(chan) 比例和不同生長期對應的賠付比例,以江西省某公司的賠償(chang) 條例為(wei) 例,水稻生長苗期賠付40%,分蘖期賠付50%,揚花灌漿期賠付80%,成熟期賠付100%。庹國柱認為(wei) ,無論哪個(ge) 階段受損,作物產(chan) 量都會(hui) 受到較大影響,國外並沒有類似分期。但保險公司出於(yu) 風險規避,仍會(hui) 嚴(yan) 格劃分生長期,使農(nong) 戶對賠付的獲得感不強。
另外,不同保險類型的承保範圍也有所不同。河南“爛場雨”後,部分小麥發芽後影響售賣價(jia) 格,這部分損失並不在現行政策性農(nong) 業(ye) 保險的保險責任之中。現行的保險條款隻保產(chan) 量損失(成本)責任,小麥質量下降,屬於(yu) “產(chan) 品質量責任”。
今年黑龍江省遭受洪水侵襲後,五常市有村民向記者反映,一畝(mu) 水稻絕收隻賠付500元左右,而相鄰的舒蘭(lan) 市一畝(mu) 賠付高達1400元。這是因為(wei) 該村購買(mai) 的是物化成本保險(不完全成本保險,保險金額僅(jin) 覆蓋種子化肥等物化成本——記者注),並非保險金額更高的完全成本保險。
“精準理賠”難在哪裏
事實上,保險公司也期待實現精準理賠,但現實中存在不少限製因素。
我國種養(yang) 殖業(ye) 散戶多、規模小、分布分散,承保理賠中保險公司的技術水平和人力資源有限,基層業(ye) 務成本高。僅(jin) 在收集農(nong) 戶自繳保費方麵,某省保險監管機關(guan) 曾公開測算,如果派20人去一個(ge) 村莊上門收保費,車費、工資等畝(mu) 均承保成本為(wei) 5.3元,已經遠遠超過了農(nong) 戶每畝(mu) 3.6元的自繳保費。
災害發生後,保險公司短時間內(nei) 精準定損的壓力也較大。再加上每年村裏都會(hui) 有改種、農(nong) 民外出務工等情況,而且災後基礎設施尚未完全恢複,災後統計難度大、耗時長。
中原農(nong) 險鶴壁市服務組負責人回憶,2021年河南“7·20”特大暴雨災害後,他們(men) 實行24小時值班製度,曾1天查勘13家養(yang) 殖企業(ye) 。在一些尚未退水的村莊,他們(men) 隻能使用無人機輔助定損。目前技術對於(yu) 定損的輔助作用有限,第三方遙感服務在定損中遙感的清晰度和精確度仍然不足。
另一方麵,庹國柱在調研中發現,在村集體(ti) 投保中會(hui) 出現“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情況。散戶多通過村集體(ti) 統一投保,難免產(chan) 生攀比心理。一些承保機構把一個(ge) 村的受災農(nong) 戶按受災程度分為(wei) 2-3個(ge) 檔,每檔的若幹戶數都按一個(ge) 損失程度進行賠付。還有地方的村委會(hui) 把全村保險賠款加上少量救災費用加在一起,平均分給村民。
“一碗水端平好做事”,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工作人員這樣解釋。按照江西省農(nong) 險管理文件,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門負責配合開展承保、查勘、定損等技術支持。在遇到理賠糾紛時,該工作人員介紹,都昌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會(hui) 邀請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參與(yu) 定損,但最終往往會(hui) 考慮維護村內(nei) 關(guan) 係穩定。
庹國柱在過去的調研中曾經發現,個(ge) 別地方存在專(zhuan) 門鼓動農(nong) 戶就農(nong) 業(ye) 保險理賠進行上訪的“黃牛”,逼迫承保機構答應其不合理的賠付要求。一些承保機構為(wei) 了在本地持續經營,隻能被迫答應。
與(yu) 此同時,保險公司和地方政府的關(guan) 係也影響著賠付效果。在部分財政緊張的市縣,有時會(hui) 出現“倒簽單”,或者拖欠、截留、挪用保費補貼的現象。
庹國柱了解到,今年出現洪澇災害後,某地主管部門向保險公司下達文件,無論農(nong) 戶有沒有購買(mai) 農(nong) 業(ye) 保險,保險公司賠付時都要按照完全成本保險的保險金額賠付,理賠後再簽訂保險單,扣除應交的保險費。該地某村村委會(hui) 主任和一些農(nong) 戶也向記者證實了這一情況。
除此之外,一些保險公司還拿不到足額的保費補貼。以河南省為(wei) 例,小麥、玉米、水稻、小麥製種、花生、大豆、油菜、棉花的保費承擔比例為(wei) 中央45%、省級25%、縣(市)10%、農(nong) 戶20%。在大部分省份,各級保費補貼資金最終由地方財政撥付至同級承保機構。
庹國柱2018年在調研中發現,某省的市級分公司3年未收到的“應收保費”總共有8100多萬(wan) 元。2021年他在某省調研時,發現該省應收保費率(應收保費/實際保費收入)高達142%。為(wei) 了支付受損索賠農(nong) 戶的賠款,一家公司隻能向銀行借貸5000萬(wan) 元。
庹國柱認為(wei) ,這些行為(wei) 違反了相關(guan) 法律和監管規定,不僅(jin) 破壞保險市場良性運作,還可能導致保險公司經營狀況堪憂,進而選擇壓賠、惜賠。
政府能否發揮“催化劑”作用
目前,我國的農(nong) 業(ye) 保險市場保費規模正穩步擴大,2020年保費規模達到815億(yi) 元,超越美國成為(wei) 世界第一。但農(nong) 業(ye) 保險保障水平仍與(yu) 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2020年美國農(nong) 業(ye) 保險深度(單位麵積保額/單位麵積產(chan) 值)達5.89%,是同時期我國農(nong) 業(ye) 保險深度的5.6倍。
《農(nong) 業(ye) 保險條例》中,農(nong) 業(ye) 保險的經營原則被定為(wei) “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願、協同推進”。
庹國柱指出,我國的政策性農(nong) 業(ye) 保險中,政府雖然不直接參與(yu) 交易,但在某種意義(yi) 上是“第一推動力”,扮演“催化劑”的角色,既要給投保方提供價(jia) 格補貼,並在災害損失發生後協助進行損失查勘、定損和理賠工作,還要動員和組織農(nong) 戶投保。
想要實現農(nong) 業(ye) 保險高質量發展,政府部門需要更精細化的管理。目前北京、天津、浙江、江蘇、廣東(dong) 等省市已經建立起本省農(nong) 業(ye) 保險信息管理平台,山東(dong) 、湖北、湖南、內(nei) 蒙古、廣西、江西、吉林等地正在探索建設中。
庹國柱建議,可以把查勘定損時期承保機構深入現場查勘定損的數量、抽樣的數量、投入的查勘力量等列入績效考核,把人為(wei) 的主觀評分變為(wei) 係統即時評分,將能夠反映過程工作的指標即時上傳(chuan) 平台。
除了對保險公司業(ye) 務數據的監測,地方政府行為(wei) 也應被納入監管範圍。以保費補貼管理為(wei) 例,2021年新修訂的《中央財政農(nong) 業(ye) 保險保費補貼管理辦法》規定,對拖欠承保機構保費補貼較為(wei) 嚴(yan) 重的地區,財政部將通過適當方式公開通報,下達督辦函進行督辦。整改不力的,財政部將按規定收回中央財政補貼,取消該地區農(nong) 業(ye) 保險保費補貼資格,並依法依規追究相關(guan) 人員責任。
但實際操作中,保費管理缺乏相對應的監管機構,相關(guan) 文件中也無明確規定。銀保監局、銀保監分局負責轄區內(nei) 保險機構和保險業(ye) 的直接監管,但保費補貼涉及多級財政部門,銀保監局、銀保監分局難以監管。記者詢問河南省、黑龍江省的某些市級銀保監分局,工作人員表示不負責保費補貼的管理,主要工作是災後督促承保機構快速理賠、應賠盡賠。
一些省份正積極探索解決(jue) 應收保費問題,今年已經有11個(ge) 省份和計劃單列市實行“直撥”模式,由省級財政部門負責結算中央和省級的保費補貼資金,這樣能有效避免保費補貼被地方政府拖欠、挪用。庹國柱估計,這種模式下應收保費率將降低至10%以下。
他建議,類似的“直撥”模式可以通過修訂《農(nong) 業(ye) 保險條例》確定下來。同時在修訂時加入涉及財政補貼資金的處罰處分條例,規範地方政府和市場主體(ti) 的行為(wei) 。
回顧10多年的發展曆程,我國農(nong) 業(ye) 保險市場仍較依賴政府補貼。原銀保監會(hui) 數據顯示,2020年和2021年農(nong) 業(ye) 保險承保利潤分別僅(jin) 為(wei) 1.01億(yi) 元和2.77億(yi) 元,承保利潤率隻有0.17%和0.4%。
進一步提高保險公司的承保積極性,也是政府未來的努力方向。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農(nong) 村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董翀在調研中了解到,近年在一些地區,部分保險公司農(nong) 險業(ye) 務的簡單賠付率連續幾年都超過100%,高風險嚴(yan) 重影響他們(men) 開展政策性農(nong) 業(ye) 保險業(ye) 務的積極性。
麵對愈發頻繁的“超賠”風險,董翀發現,大型保險公司的機構網點布局相對成熟、綜合成本較低,能通過區域間協調進行風險分散,而小公司承保區域往往較小或相對集中,且經營成本較高,有可能不得不選擇暫時退出農(nong) 業(ye) 保險市場。
我國物產(chan) 豐(feng) 富、種養(yang) 殖種類多,許多特色蔬菜、水果和水產(chan) 沒有納入政策性農(nong) 業(ye) 保險。董翀認為(wei) ,部分規模經營的種養(yang) 殖戶其實對保障水平更高的商業(ye) 保險也有需求。但目前市麵上的保險產(chan) 品較為(wei) 單一,不能有效滿足各類經營主體(ti) 的多樣化保險需求。
一位在海南種植熱帶水果的大戶告訴董翀,根據他的經驗,購買(mai) 保險大約每3年出險一次,如果采取有效的防災減損措施,受災損失在可承受範圍內(nei) ,而3年的商業(ye) 性保險保費支出和購置防災減損設施的支出大致相當,且保險理賠麻煩,賠付金額有限,於(yu) 是他選擇把錢花在購置防災減損設施上。
“除了農(nong) 戶的風險意識有待提升,這也體(ti) 現出農(nong) 險產(chan) 品設計尚不能很好契合農(nong) 戶需求。”合理的產(chan) 品設計需要基於(yu) 多年的數據積累,而目前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領域數據積累和應用水平都有待提升。對於(yu) 保險公司來說,創新險種成本較高,審核批複流程複雜,導致保險公司創新商業(ye) 性農(nong) 險的積極性不足。
董翀建議,政府可通過開放市場準入、打破市場分割、加快推動農(nong) 險行業(ye) 數字化改革、稅收優(you) 惠等支持農(nong) 業(ye) 保險的市場化運作,優(you) 化政策鼓勵農(nong) 險科技創新投入,建立有關(guan) 農(nong) 業(ye) 災情、土地確權等數據的共享機製,並加快農(nong) 業(ye) 巨災保險製度建設。
一些國際經驗或許可以參考。在以小農(nong) 戶為(wei) 主、農(nong) 戶支付能力有限的非洲,為(wei) 開發價(jia) 格便宜、投保簡便的農(nong) 業(ye) 保險產(chan) 品,各國政府與(yu) 農(nong) 險科創公司及國際機構合作,有些創新產(chan) 品將保險費用的支付推遲到收獲後,降低農(nong) 戶購買(mai) 保險的門檻。還有基於(yu) 圖像的新型產(chan) 品,通過農(nong) 戶定期自行上傳(chuan) 農(nong) 作物生長情況圖片,提高遠程理賠精確度。
(文中胡進喜為(wei) 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焦晶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卓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