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我國果品產業發展現狀如何?產銷供銷發生了哪些變化?

發布時間:2023-09-20 10:40:00來源: 經濟日報

  看不見的手托起繽紛“果盤子”

  本報記者 紀文慧

  “晴王葡萄”等進口水果由於(yu) 本土化種植價(jia) 格變得親(qin) 民;刺梨、沙棘、芭樂(le) 等小眾(zhong) 水果逐步進入大眾(zhong) 視野;傳(chuan) 統水果不甘示弱,利用科技手段不斷升級翻新……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水果生產(chan) 國和消費國,這些年城鎮居民的“果盤子”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些變化,實際是我國果業(ye) 研發、種植、商貿、物流等多領域創新發展努力的結果。經濟日報記者日前聚焦水果產(chan) 業(ye) ,從(cong) 身邊可觸及的變化入手,探尋水果消費變化背後的產(chan) 業(ye) 發展密碼。

  眼下正值金秋果品上市時節,水果店中品類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果盤子”是怎麽(me) 變得如此豐(feng) 富的?先去看看。

  水果富含膳食纖維和微量營養(yang) 素,為(wei) 人們(men) 提供了豐(feng) 富的食物來源。從(cong) 隻有本地時令水果,到冷鏈物流的發展從(cong) 而帶動水果運銷全國,再到進口水果越來越常見,如今水果店中的水果不僅(jin) 供給充足,而且品種豐(feng) 富。改變緣何發生?我國果品產(chan) 業(ye) 發展現狀如何?產(chan) 銷供銷發生了哪些變化?

  產(chan) 業(ye) 鏈保障鮮果到家

  “看這大李子紫得晶瑩剔透!”9月2日一大早,家住北京豐(feng) 台區的何大爺走進百果園草橋東(dong) 路店,幹脆利落的聲音讓正忙著上架果品的店員們(men) 暫時放下了手頭的活兒(er) 。“大爺,這是今年第一批上市的亞(ya) 克西梅,比李子還要甜不少呢。”百果園草橋東(dong) 路店店長楊永強向何大爺介紹。

  何大爺聽完說:“早些年哪見過這麽(me) 多‘洋氣果’啊!現在各種水果都可以隨時買(mai) 來嚐鮮,講究營養(yang) 均衡嘛!”一陣笑聲後,何大爺手提2盒西梅、4顆紅心火龍果、半個(ge) 西瓜走出水果店。

  近年來,我國居民“果盤子”日益豐(feng) 盛,各類顏色繽紛、口感各異的水果成為(wei) 萬(wan) 千家庭餐桌上的亮麗(li) 點綴。蘋果、柑橘、梨等傳(chuan) 統果品不斷改良升級,櫻桃、草莓、牛油果、藍莓等小品類水果也備受歡迎。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水果產(chan) 量為(wei) 3.12億(yi) 噸,同比增長4.42%,與(yu) 10年前相比增長了9204.74萬(wan) 噸,增幅約為(wei) 41.67%;居民水果消費量穩步增長,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幹鮮瓜果類消費量為(wei) 56.3千克,較2015年增長26.5%。

  “消費升級、需求多樣、營養(yang) 追求催生水果業(ye) 萬(wan) 億(yi) 元市場。”中國果品流通協會(hui) 秘書(shu) 長陳磊表示,我國果業(ye) 在品種培育、種植技術、冷鏈物流等方麵不斷進步,當前果品供應總量充足,品種豐(feng) 富,流通渠道更加多元穩定,整體(ti) 可實現“天天有水果,月月不重樣”。

  “果盤子”種類豐(feng) 富多樣,如何保證水果新鮮好吃?

  事實上,一顆果子要想在最大程度保持原有口感的條件下從(cong) 果園走向千家萬(wan) 戶,要經過一係列“看不見的手”。以當前應季水果西梅為(wei) 例,其原產(chan) 於(yu) 法國西南部,上世紀80年代引入新疆,盡管當地的氣候條件具有種植西梅的天然優(you) 勢,但受限於(yu) 當時的物流條件與(yu) 保鮮技術,西梅送到人們(men) 手中往往幹癟酸澀,並不受歡迎。而現在每到秋天,來自新疆的西梅已成為(wei) 生鮮超市的暢銷果品。

  深圳百果園實業(ye) (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區總經理張燦告訴記者,新疆種植的西梅從(cong) 采摘到空運至全國各大商超,最快隻需要3天時間。為(wei) 了保證西梅的品質,在種植前就要根據糖酸度、鮮度、脆度、細嫩度、香味、安全性等指標製定收貨標準,確保成熟的果子滿足上市要求;種植期間通過鎖糖、改良土壤等措施做好技術控製。采摘果子時要保留果柄與(yu) 果粉以保鮮;采摘後的果子會(hui) 迅速進入智能無損分揀線,係統會(hui) 根據標準進行智能化篩選並分級分類,隨後打包進入冷藏庫預冷。當溫度下降到指定區間後,西梅將被一路冷鏈運輸,根據先前劃分的果品等級配送到不同的分銷渠道。

  “每個(ge) 水果都是一個(ge) 會(hui) 呼吸的生命體(ti) 。3天嚐鮮的背後,是果業(ye) 幾十年的探索和努力。”張燦感歎,按照園林水果的平均生長周期,2年育苗,3年掛果,5年結出商品果,再到千家萬(wan) 戶的果盤中,隻要其中任何一道關(guan) 卡沒做到位,新鮮美味的果子就難到人們(men) 口中。這就需要構建涵蓋種植技術支持、采後保鮮、物流倉(cang) 儲(chu) 、標準分級等全流程的供應鏈,把從(cong) 果園到餐桌的果品全流程損耗率控製在最低水平。

  優(you) 化供給重構價(jia) 格

  9月9日清晨6點半,位於(yu) 北京西城區的太平天和菜市場水果售賣區瓜果飄香,人流湧動,各種水果在攤位上堆成小山形狀。正在采購食材的馮(feng) 女士手拿環保袋,一邊將中意的綠化九大桃放入袋中,一邊抬頭向攤主孫老板抱怨:“現在水果越來越貴了,每次不花個(ge) 100元都走不出這個(ge) 市場。”孫老板耐心回應:“也不能這麽(me) 說,我賣了這麽(me) 多年水果,今年的荔枝可是相當便宜。”

  作為(wei) 千家萬(wan) 戶的日常食物之一,水果價(jia) 格變化牽動人心。根據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2022年對全國水果月度平均批發價(jia) 格的監測,6種大宗水果(富士蘋果、鴨梨、巨峰葡萄、西瓜、香蕉、菠蘿)年度平均批發價(jia) 格為(wei) 每公斤6.93元,同比上漲12.8%,為(wei) 近10年新高。

  “果品銷售價(jia) 格逐年抬升,生產(chan) 成本上升是主因。”陳磊表示,水果種植端苗木、化肥、農(nong) 藥等投入品成本逐年增長,修剪、套袋等人工費用上漲,包裝材料、冷鏈物流費用支出等都會(hui) 體(ti) 現在終端銷售的果品價(jia) 格上。

  然而,一邊是桃子、西瓜、香蕉等傳(chuan) 統果品價(jia) 格不斷走高,一邊是以榴蓮、櫻桃、荔枝等為(wei) 代表的高價(jia) 果品出現價(jia) 格“跳水”。水果到底是變得“高不可攀”還是“購買(mai) 自由”?

  “價(jia) 格漲跌是表象,本質是果品供給結構的不斷優(you) 化。”在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農(nong) 業(ye) 信息研究所研究員趙俊曄看來,水果價(jia) 格受市場供求關(guan) 係影響出現短期波動是正常的。有的消費者對價(jia) 格感知存在較大差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wei) 比較的參考係不同。在供給更加多元化和差異化的背景下,不同果品間的價(jia) 格差異趨於(yu) 被拉平,而相似果品間的價(jia) 格分化被逐漸拉大。

  一方麵,引種和育種進步推動部分進口果品實現國產(chan) 替代,拉動高價(jia) 果品價(jia) 格走低。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業(ye) 貿易促進中心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水果進口額為(wei) 156.9億(yi) 美元,主要進口品類為(wei) 鮮榴蓮、鮮櫻桃(車厘子)、香蕉、山竹和椰青,其中鮮榴蓮進口額達40.3億(yi) 美元,占總進口額四成。為(wei) 更好滿足消費市場需求,海南三亞(ya) 引進了榴蓮品種,經多年培育,今年開始規模結果。

  另一方麵,栽培模式與(yu) 產(chan) 後加工儲(chu) 運技術的發展讓同一類果品的上市期分布更均勻,時令屬性慢慢淡化;與(yu) 此同時,價(jia) 格較高的優(you) 選品種也在不斷湧現。

  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作物遺傳(chuan) 與(yu) 種質創新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教授、國家梨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專(zhuan) 家吳巨友舉(ju) 例,梨是我國第三大果樹,通過品種結構不斷優(you) 化,已基本實現全年有序供應、均衡上市。最早的梨在每年6月上旬就可上市,黃冠梨、豐(feng) 水梨、南果梨等在8月中旬迎來豐(feng) 收,庫爾勒香梨、京白梨、蘋果梨、玉露香梨等往往是金秋時節走親(qin) 訪友的饋贈佳品。再加上當前冷庫儲(chu) 藏技術不斷進步,當季梨的保鮮期最長能達6個(ge) 月,市場調節能力大大增強。

  此外,多渠道流通格局推動水果消費半徑不斷擴大,高中低價(jia) 果品充分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

  《中國果品產(chan) 業(ye) 發展報告2022》提到,目前我國果品流通體(ti) 係以批發市場為(wei) 主流通渠道,以大型商超、專(zhuan) 業(ye) 連鎖超市、綜合電商、垂直電商、直播電商為(wei) 輔,水果“買(mai) 全國、賣全國”的大流通格局已經形成。

  “比如,每斤售價(jia) 50元左右的蜂糖李對種植地的氣候條件要求高,此前主要是地產(chan) 地銷,在西南市場流通。得益於(yu) 電商帶來的便捷渠道,現在北方消費者也能品嚐到蜂糖李。與(yu) 此同時,市場上也不乏10元3斤的李子,供給穩定,價(jia) 格親(qin) 民,口感也不錯。”趙俊曄說,“50元1斤的榴蓮降到20元,大家會(hui) 覺得驚喜;但要花50元去買(mai) 更好吃的李子,有人就會(hui) 覺得偏貴。理解果業(ye) 發展,要把時間軸拉長,從(cong) 整體(ti) 上看深層次的產(chan) 業(ye) 供給側(ce) 變化。”

  由大到強還差多遠

  我國水果種植麵積和產(chan) 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果業(ye) 總產(chan) 值在全國農(nong) 業(ye) 種植業(ye) 總產(chan) 值占比達17%,相關(guan) 從(cong) 業(ye) 人員達1億(yi) 人左右。果業(ye) 在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豐(feng) 富食物多樣化供給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下一步,如何由大到強?

  以品種促升級,釋放種質資源優(you) 勢——

  “對品種創新始終保持敏感,是果業(ye) 實現突圍的關(guan) 鍵。”大連綠海農(nong) 業(ye) 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董智勇剛結束第十六屆亞(ya) 洲國際果蔬展覽會(hui) 之行,其參展的“藝樹家”櫻桃品種為(wei) 俄羅斯8號,經過10餘(yu) 年的培育與(yu) 調整,成功在北緯39°地區結出碩果,並憑借優(you) 良品質獲得了國際市場認可。

  董智勇回憶,在選育俄羅斯8號品種之前,國內(nei) 不乏技術體(ti) 係較為(wei) 成熟的優(you) 質果苗,但由於(yu) 種植時間過久,已無法形成技術壁壘,“如果不主動去啃品種創新的‘硬骨頭’,就無法形成核心競爭(zheng) 力,遲早會(hui) 被市場淘汰”。

  種子被稱為(wei) 農(nong) 業(ye) “芯片”。我國幅員遼闊,氣候條件多樣,水果種質資源豐(feng) 富,但並未得到有效釋放。吳巨友分析,目前國內(nei) 果業(ye) 育種的基本框架已經搭好,但由於(yu) 管理評價(jia) 和育種技術平台有待優(you) 化,距離形成完備的“育—繁—推”一體(ti) 化種業(ye) 體(ti) 係還有一定距離;育種效率偏低,自主品種市場占有率有待進一步提高;病毒檢測等品種鑒定環節相對薄弱,標準化生產(chan) 能力不足,難以形成質量保障。

  “優(you) 質品種有賴於(yu) 優(you) 質資源,要以現代化育種技術為(wei) 抓手,培育更多更好的新優(you) 品種。”吳巨友建議,係統開展種質資源的收集、評價(jia) 和鑒定工作,規範資源圃建設,提升種質資源保存能力;加強果樹育種的重要基礎理論研究,創新組織模式與(yu) 育種技術,將種質資源優(you) 勢轉化成育種優(you) 勢,實現精準育種;推進無病毒苗木繁育研究,提高病毒檢測效率和種苗脫毒效率,為(wei) 果業(ye) 種苗繁育效率和質量提升提供技術支撐。

  以品質定標準,優(you) 化生產(chan) 發展布局——

  從(cong) 精品超市的高價(jia) 果品到農(nong) 貿市場的普通葡萄,日本晴王葡萄在短短幾年內(nei) 跌下“神壇”,取而代之的是質量不一但均價(jia) 每斤十幾元的陽光玫瑰葡萄。這是國產(chan) 果業(ye) 對市場需求作出的迅速反應,但也體(ti) 現出行業(ye) 在品質提升上的無奈。

  “優(you) 質果品量少不足以滿足需求,低質果品卻產(chan) 能過剩。讓更多人吃到好吃的水果是行業(ye) 進步的表現,但代價(jia) 不能是盲目擴種、野蠻生長。”張燦坦言,短期內(nei) 的市場繁榮能給果農(nong) 們(men) 帶來經濟效益,但從(cong) 長遠來看,對果業(ye) 的規範與(yu) 標準化生產(chan) 提升有限。

  當前,我國水果生產(chan) 仍以一家一戶的小農(nong) 戶經營為(wei) 主,標準化、組織化、規模化水平較低。一方麵,區域布局不合理依然存在,不少果品種植在非優(you) 生區和次優(you) 生區,不但管護成本高,果品質量也缺乏氣候基礎;另一方麵,小生產(chan) 與(yu) 大市場矛盾突出,部分農(nong) 戶注重數量,質量意識不強,跟風種植現象普遍,在栽培管理上缺乏科學使用農(nong) 藥化肥的技術基礎,造成果品質量低。

  趙俊曄表示,果業(ye) 高質量發展應立足我國水果生產(chan) 經營實際。一是要重視產(chan) 業(ye) 規劃和布局,堅持適地適栽的原則,引導果品產(chan) 業(ye) 向優(you) 生區適宜區轉移;二是要建立健全果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體(ti) 係,圍繞產(chan) 前、產(chan) 中、產(chan) 後等供應鏈關(guan) 鍵環節加快構建綜合性、標準化、可持續的為(wei) 農(nong) 服務體(ti) 係,彌補小農(nong) 戶分散化經營的短板;三是要強化科技創新對產(chan) 業(ye) 發展的支撐,加快技術成果的轉化與(yu) 應用,調動各主體(ti) 積極性助推果業(ye) 轉型。

  以品牌樹標杆,帶動全行業(ye) 提質增效——

  “不隻是果業(ye) ,我國農(nong) 業(ye) 的未來一定是朝著品牌化方向前進。”董智勇告訴記者,品牌不隻是帶來溢價(jia) ,而是從(cong) 銷售端倒逼生產(chan) 端改革,尤其是在小農(nong) 經營背景下,果農(nong) 可以通過市場對品牌的認可找到一個(ge) 標杆,進而提升種植技術和生產(chan) 標準,最終形成全行業(ye) 不斷進步的良性循環。

  我國果品品牌多以地方政府推動形成的區域公用品牌為(wei) 主,但在企業(ye) 品牌和產(chan) 品品牌建設上仍需發力。以獼猴桃為(wei) 例,盡管我國是原產(chan) 國,但至今沒有培育出與(yu) 新西蘭(lan) 佳沛影響力相當的果品品牌。趙俊曄分析,打造品牌需要形成現代化的管理水平和近似工業(ye) 化的生產(chan) 工藝,以成熟的種植技術、貯藏保鮮技術和完善的供應鏈為(wei) 支撐,提供品質保障,同時增強抗風險能力。

  “國產(chan) 果業(ye) 實現由大到強,正當其時。”陳磊表示,國產(chan) 果業(ye) 近年來向上勢頭迅猛,消費市場廣闊,完全有能力培育出世界級的果品企業(ye) 和水果品牌。(經濟日報)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