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科普人才評職稱,“新通道”這樣打開

發布時間:2023-09-20 10:43:00來源: 光明日報

  【記者觀察】

  編者按

  9月17日至23日,2023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在全國各地集中開展,主題為(wei) “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助力科技自立自強”,引發大眾(zhong) 對我國科普現狀的普遍關(guan) 注。

  讓“科普之翼”更加強健有力,離不開一支懂科普、愛科普的專(zhuan) 業(ye) 人才隊伍。但是,一段時間以來,科普人才普遍麵臨(lin) 缺乏職業(ye) 認同、上升渠道狹窄等困惑,對其安心從(cong) 事科普事業(ye) 造成一定影響。

  近年來,全國多地大力推動科普人員評職稱的改進工作,努力為(wei) 科普工作者打破職業(ye) 發展壁壘。記者通過走訪調研,關(guan) 注相關(guan) 政策背後的故事,傾(qing) 聽實踐者的訴求與(yu) 心聲。

  2019年,全國首批科學傳(chuan) 播專(zhuan) 業(ye) 高級職稱證書(shu) 頒發儀(yi) 式在北京科學中心舉(ju) 行。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科普部部長宋苑與(yu) 其他74位科普工作者一起,拿到了夢寐以求的證書(shu) 。

  自2019年起,北京、湖南、安徽、新疆等地相繼試水,在相關(guan) 係列中開展科學傳(chuan) 播方向的專(zhuan) 業(ye) 職稱評審。今年4月,中國科協麵向中央在京單位開展科普專(zhuan) 業(ye) 職稱評審,為(wei) 科普人才的成長注入強勁動力。

  相關(guan) 政策落地實效如何?怎樣優(you) 化評價(jia) 體(ti) 係?科普工作者還有哪些期待?記者進行了廣泛采訪。

  1.製度有溫度,科普更有熱度

  2007年,宋苑碩士研究生畢業(ye) ,在實驗中心從(cong) 一線講解員做起。勤思、聰穎、表達流暢,讓她很快勝任崗位,成為(wei) 獨當一麵的行家裏手。

  讚美與(yu) 榮譽接踵而至,一種遺憾卻深埋心底:評上中級職稱後,技術等級上升空間陡然收窄,如果想進步,隻能轉評科研或文博係列,既提升了難度,又與(yu) 工作內(nei) 容不符。職業(ye) 發展的“天花板”,何時才能打破?

  宋苑的迷惘,代表了一個(ge) 群體(ti) 的心聲。

  “試點政策推行前,科普從(cong) 業(ye) 者普遍缺乏專(zhuan) 門的職稱通道,隻能掛靠相近專(zhuan) 業(ye) ,參評指標很有限。且評審標準以掛靠專(zhuan) 業(ye) 為(wei) 主,參評者的工作內(nei) 容、所學專(zhuan) 業(ye) 與(yu) 之差別較大,很難占優(you) 勢。”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史珍珍坦言。

  2021年度全國科普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科普專(zhuan) 、兼職人員數量為(wei) 182.75萬(wan) 人,與(yu) 我國科普需求相比,人才供給的規模與(yu) 質量仍有較大缺口。

  “破除職業(ye) 壁壘,提升管理製度溫度,對激發個(ge) 人創造性、傳(chuan) 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構建大科普發展格局具有助推作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丁明磊表示。

  科普人員渴望成長的呼聲與(yu) 科普事業(ye) 日益發展的需求相互交織,一係列突破職稱評審壁壘的改革在全國多地破冰試水、漸顯成效。

  記者梳理多地職稱評審細則後發現,試點省份分別在圖書(shu) 資料、自然科學研究、文物博物係列中設置科學傳(chuan) 播專(zhuan) 業(ye) ,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又大致分為(wei) 研究、實踐、內(nei) 容製作、推廣普及等細化方向。今年,中國科協麵向中央在京單位開展科普專(zhuan) 業(ye) 職稱評審的標準中,在自然科學研究係列科普專(zhuan) 業(ye) 中劃分出科普研究、科普內(nei) 容資源創作和傳(chuan) 播兩(liang) 個(ge) 方向。

  從(cong) 擔心、猶豫到踴躍參與(yu) ,很多人和宋苑一樣評上了科普職稱,歸屬感與(yu) 獲得感明顯增強。宋苑驚喜地發現,以前不願做科普的科研崗同事也開始投身科普業(ye) 務,新力量的加入讓工作再添新氣象。

  更多變化悄然而至。作為(wei) 中央在京單位科普專(zhuan) 業(ye) 職稱評審的評委,上海科技館原館長王小明關(guan) 注到一個(ge) 典型的參評群體(ti) :很多已經評上科研崗高級職稱的研究員,也開始參評科普職稱,並有意分配更多精力與(yu) 時間從(cong) 事科普活動,引導更多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業(ye) 。

  “一批通過互聯網平台開展科普活動的從(cong) 業(ye) 者也報名參加了北京市的評審,比如,果殼網的負責人就拿到了高級職稱。”中國科普研究所研究員鍾琦介紹。

  據悉,在全國開展相關(guan) 職稱評審工作的省市中,已有近1900名科普工作者通過評審取得相應職稱。今年,中央在京單位共有71名申請者獲評科普專(zhuan) 業(ye) 中、高級職稱,參評者多為(wei) 企事業(ye) 單位、媒體(ti) 以及科研院所的科普工作者。

  2.“幹什麽(me) ,評什麽(me) ”,讓實幹者更突顯

  在湘贛交界處的羅霄山區,有很多藏在山坳裏的村小。閉塞的環境擋住了孩子們(men) “走出大山看世界”的腳步。湖南省科技傳(chuan) 媒集團事業(ye) 發展部主任謝琳曾來到這裏的大坪完全小學開展科普講座。

  “活動結束後,一個(ge) 大約七八歲的小孩氣喘籲籲地追上我們(men) ,羞赧地說,想要本科學類雜誌看看。”謝琳回憶,呼嘯的寒風中,小孩鼻頭凍得紅彤彤。

  類似經曆讓謝琳萌生了強烈的念頭——為(wei) 山裏娃送科學、送知識、送去希望。隨後,她與(yu) 同事創辦了“科普小達人”工作站,開發了科普小程序、公眾(zhong) 號,組織上百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參加科普實踐,為(wei) 山裏娃的科學夢插上翅膀。

  2022年,湖南省啟動科普人員評職稱工作,首次設置了“科普師”這一職稱。謝琳得知消息後,準備了厚厚一摞資料,申報科學傳(chuan) 播實踐方向。數十次在山村科普的經曆,被她重點寫(xie) 入申報資料,並在麵試環節作了具體(ti) 陳述。不久後,她如願評上了高級職稱。

  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原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劉誌敏曾作為(wei) 評委參與(yu) 省內(nei) 科普人員高級職稱評審工作。他表示,這次評審整體(ti) 突出專(zhuan) 業(ye) 能力、業(ye) 績和貢獻,改變了論文、論著評價(jia) 權重過高的情況。如果參評實踐方向,會(hui) 更看重從(cong) 事崗位時間、實際效果等指標,長期在基層工作的科普人員會(hui) 有加分項。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代表作評審製度是湖南與(yu) 北京等地評審中的突出亮點之一,即申報人可以自主選擇策劃方案、教材教案或者專(zhuan) 利成果等參加評審。

  國家自然博物館講解員高源,將《簡說古生物學》一書(shu) 作為(wei) 代表作參評高級職稱,並順利通過。此書(shu) 的藍本,正是他曆經無數次查資料、問專(zhuan) 家、跑野外,最終精細打磨而成的講解稿,濃縮了他工作多年的心血。

  “幹什麽(me) ,評什麽(me) 。隻有真正體(ti) 現科普工作的特點,才能讓有實績的人脫穎而出。”王小明介紹,以中國科協開展的科普內(nei) 容資源創作和傳(chuan) 播方向評審為(wei) 例,評審注重創新方式、分類評價(jia) ,指標體(ti) 係清晰具體(ti) ,包括作品創作、教材課程、音頻視頻等不同工作內(nei) 容。此外,論文要求降低了,製作一個(ge) 網絡閱讀量“10萬(wan) +”的作品可等同於(yu) 發表論文。

  謝琳評上高級職稱後,不少同行前來取經。

  “申報材料不能‘一堆了之’,得提煉重點。”她舉(ju) 例說,科普活動中的原創方案、策展布景情況,線上與(yu) 線下的傳(chuan) 播渠道、受眾(zhong) 範圍,媒體(ti) 產(chan) 品在不同平台的閱讀量、點擊量等都得條分縷析、主次分明,才能讓評委眼前一亮。

  “參評中要適度突出個(ge) 人貢獻和單位平台之間的關(guan) 係。”王小明認為(wei) ,深度參與(yu) 了一項科普活動後,一定要將原創構思、執行過程、反饋結果講得清楚、透徹,體(ti) 現個(ge) 人在其中的作用,否則給人的感覺隻是依托平台參與(yu) 其中,沒有太大說服力。

  3.多點發力,“科普之翼”更有力

  回憶起參評職稱的全過程,中國園林博物館副館長劉明星感慨不已,那些伏案策劃、一線調研、山區送課、埋頭實驗的場景,在腦海中不停浮現。

  “因為(wei) 熱愛,所以堅持。”如今已獲高級職稱的劉明星認為(wei) ,評職稱是對科普從(cong) 業(ye) 者職業(ye) 價(jia) 值的認可,是一種實實在在的鼓勵。“評上職稱,對漲工資、爭(zheng) 取科普項目都有一定幫助,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團隊的內(nei) 生動力。現在,我們(men) 單位專(zhuan) 門設置了科普崗位,青年競聘上崗的積極性很高。”

  記者訪談獲悉,參評者中還有年逾六旬的教師、物理專(zhuan) 業(ye) 研究員、走俏網絡的自媒體(ti) 人、留學歸國的青年……他們(men) 與(yu) 劉明星一樣,皆是源於(yu) 對科普的熱愛,而長期致力於(yu) 這項事業(ye) 。

  但是,也有受訪者表示,科普工作者職稱評審還是個(ge) 新鮮事物,很多企業(ye) 、社會(hui) 組織、靈活就業(ye) 者對申報渠道、流程都不甚了解。對此,史珍珍建議,增加職稱評審的宣傳(chuan) 力度,創新宣傳(chuan) 方式,擴大宣傳(chuan) 範圍,將信息盡可能傳(chuan) 遞給全社會(hui) 優(you) 秀科普人才。

  “在部分學校,教師參與(yu) 科普職稱評審之後,目前還不被認定等同於(yu) 教師係列職稱,不同領域的職稱互認需要打通。”鍾琦呼籲,各個(ge) 層級、部門共同推動,暢通人才流通機製,引導更多科研、教育工作者投身科普事業(ye) 。

  伴隨著網絡發展與(yu) 傳(chuan) 媒變遷,科普自媒體(ti) 從(cong) 業(ye) 者明顯增多,產(chan) 品也日益多元。鍾琦發現,此類創作者的身份認定、產(chan) 品內(nei) 容界定比較模糊,亟待有關(guan) 部門給予科學合理的認證方法,開辟一條未來可期的發展渠道。

  關(guan) 注一線基層科普工作者,是受訪者普遍的呼聲。幾年前,劉誌敏去湖南莽山國家森林公園調研,發現一位從(cong) 事科普近30年的職工,專(zhuan) 科畢業(ye) 後就紮根深山,見證了公園科普基地形成與(yu) 發展的全過程,“像這樣的人,在評審時應該給予特殊關(guan) 注”。

  今年,科技部發布公開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修改草案)》意見的公告,新增並單獨設立科普人員一章,強調“鼓勵建立符合科普特點的職稱評定、績效考核等評價(jia) 製度,為(wei) 科普人員提供有效激勵”。

  “職稱評審,是培養(yang) 專(zhuan) 業(ye) 人才的一個(ge) 環節。要優(you) 化人才隊伍結構,提升人才專(zhuan) 業(ye) 能力,需在人力資源管理的各個(ge) 環節多點發力。”丁明磊建議,通過優(you) 化人才激勵機製,暢通人才發展通道,完善人才發展政策,為(wei) 推動科創與(yu) 科普“雙翼齊飛”、支撐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創造條件。(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 詹媛)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