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我的父母染上‘網癮’了,怎麽辦?”

發布時間:2023-09-28 10:49:00來源: 法治日報

  編者按

  前不久,千萬(wan) 粉絲(si) 主播“秀才”賬號被封一事衝(chong) 上熱搜。據公開報道,“秀才”的粉絲(si) 多為(wei) 中老年女性,有“中老年婦女收割機”“養(yang) 老金殺手”之稱。此事引發網友對老年人線上社交之困的熱烈討論。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互聯網的普及等,老年網友的數量快速增長,對線上產(chan) 品的需求越來越大,每天上網、刷手機的時間也越來越長。老年人沉迷網絡、輕信網絡謠言、熱衷網絡購物、被誘導打賞等問題層出不窮。

  數字時代,如何回應老年人社交需求,如何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從(cong) 今天起,法治經緯版開設“破解數字時代老年人社交困境”專(zhuan) 欄,推出係列報道,敬請關(guan) 注。

  ● 近年來,60歲及以上網民占網民整體(ti) 比例快速上升,截至2022年12月,老年網民規模達1.53億(yi) 。一些調研報告顯示,不少老年人日均上網時長超過4小時乃至6小時,沉迷其中,成“銀發低頭族”

  ● 沉迷網絡不僅(jin) 影響老年人健康,還帶來包括人身安全、財產(chan) 等一係列風險。一些老年人熱衷網絡購物,“主播說啥都信”,家裏快遞堆積如山;一些老年人深陷網絡騙局,被騙錢騙感情

  ● 完善立法與(yu) 相關(guan) 政策,建立健全老年人網絡權益保護機製。有針對性地加強對老年人的網絡教育和培訓,教他們(men) 設置安全措施,辨別網絡騙局、保護個(ge) 人信息,提高網絡安全能力,維護合法權益

  ● 平台要管理好內(nei) 容,對含有誤導、欺詐等內(nei) 容和行為(wei) 要及時采取措施,設置便捷的投訴機製,方便舉(ju) 報查處。有關(guan) 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著重打擊對特殊群體(ti) 進行不當引導消費的主體(ti)

  “嗡嗡……”手機發出震動聲,切菜的聲音暫停了幾秒,廚房裏隻剩下煮鍋的咕嘟咕嘟聲。很快,菜刀和砧板的碰撞聲重新響起,可沒過一會(hui) 兒(er) ,第二次震動聲響起,切菜聲再次中斷……

  溫晴偷偷望去,隻見母親(qin) 把菜刀放到砧板上,雙手快速地在圍裙上蹭了蹭,然後捧起手機。溫晴隻能看到母親(qin) 的背影,其右手胳膊在小頻率晃動著,她猜想母親(qin) 的臉上一定掛著笑容,正在短視頻平台上留言。

  今年61歲的母親(qin) 玩短視頻很溜,每天捧著手機的時間至少七八個(ge) 小時。這讓溫晴從(cong) 開始的高興(xing) 轉為(wei) 擔憂——從(cong) 老家趕來北京照顧她一家起居的母親(qin) 有自己的愛好,似乎沒有“老漂一族”那樣的孤獨;而沉迷短視頻則影響到了健康,母親(qin) 患上了腱鞘炎,醫生給出的治療方案是塗藥膏和減少使用手機時間。

  這不是個(ge) 例。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報告顯示,近年來,60歲及以上網民占網民整體(ti) 比例快速上升,截至2022年12月,老年網民規模達1.53億(yi) 。一些調研報告顯示,不少老年人日均上網時長超過4小時乃至6小時。

  刷短視頻、交友婚戀、網絡購物、在直播間打榜應援……他們(men) 在網絡世界中放飛自我,有的甚至“茶飯不思”,深陷其中,成為(wei) “銀發低頭族”。采訪中,多位受訪者向《法治日報》記者發出了類似驚歎:“我的父母染上‘網癮’了,怎麽(me) 辦?”

  熬夜刷手機是常態

  沉迷網絡不能自拔

  溫晴今年32歲,剛生完孩子。母親(qin) 擔心女兒(er) 的身體(ti) ,便從(cong) 湖南老家趕到北京。與(yu) 母親(qin) 同住的一年時間裏,溫晴發現,母親(qin) 對手機越來越癡迷:炒菜時,如果手機響了,立即調小火,擦擦手拿出手機看看;拖地時,也會(hui) 把手機放入衣服兜裏,隻要來了信息,就把拖把往牆上一靠;甚至因為(wei) 刷手機,在電飯煲裝了米後,忘記按下開關(guan) ……

  前不久,溫晴發現,母親(qin) 和年輕人一樣,刷手機到淩晨一兩(liang) 點。那天淩晨1點多,她起床上廁所時,發現母親(qin) 房間還有微弱的亮光。她輕聲問了句“睡了嗎”?屋裏沒有回應,她推開門,看見母親(qin) 側(ce) 躺在被窩裏,戴著耳機在看視頻。發現女兒(er) 進來,母親(qin) 慌忙把手機屏幕關(guan) 掉,解釋說自己“不太困”。

  本來,溫晴覺得母親(qin) 來北京,要照顧自己一家起居,周邊又沒朋友,普通話也說不太利索,能玩玩手機、看看短視頻打發時間,挺好的。可母親(qin) 太過沉迷其中,還經常熬夜,導致身體(ti) 每況愈下,經常忘記要做的事。最近,母親(qin) 右手大拇指下方肌肉酸疼得厲害,去醫院檢查被診斷為(wei) 腱鞘炎,醫生開了藥並叮囑她“減少使用手機時間”。

  如此沉迷網絡的老年人,不在少數。

  68歲的夏林梅獨自住在北京朝陽常營地區,今年8月新換了第3部智能手機。“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拿手機,半夜醒了也要刷會(hui) 兒(er) 手機,一會(hui) 兒(er) 不看就心慌。”夏林梅說,最開始用智能手機是為(wei) 了和兒(er) 子視頻通話,後來就慢慢習(xi) 慣了,一天也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泡”在手機裏。

  社交類App、購物類App、影視類App……記者在夏林梅的手機界麵看到,一些年輕人常用的App在她的手機裏一應俱全。她熟練地打開一款社交軟件對記者說:“看,這是我前段時間新認識的朋友,通過‘搖一搖’加的好友,現在每天都要聊上幾句。”

  近些日子,夏林梅的“新寵”是一款閱讀軟件,裏麵各種各樣、定期更新的小說讓她有了盼頭。“和追劇一樣,總是想知道後續如何,有點上癮。”夏林梅說,自從(cong) 迷上看小說後,晚上都舍不得睡覺,“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半夜醒了也要看一會(hui) 兒(er) ,有時困了,握著手機就睡著了”。

  像夏林梅一樣,受訪的多位老年人已經將通過手機看短視頻、網文當成一種消遣方式,從(cong) 中找尋精神寄托,“感覺一天很快就過去了”。

  讓子女們(men) 擔憂的是,沉迷網絡不僅(jin) 影響老年人健康,還帶來包括人身安全、財產(chan) 損失等一係列風險。60歲的山東(dong) 人江福自老伴去世後,就迷上了網絡小說,經常拿著手機一看就是好幾個(ge) 小時。有一次做飯,鍋裏水煮幹了他也不知道,差點把鍋炸了。“想來確實後怕,一看手機就忘了其他事情,但又忍不住不看。”江福說。

  直播購物成剁手黨(dang)

  一不小心掉入陷阱

  直播風靡後,一些老年人也與(yu) 時俱進迷上了看直播、在直播間購物。

  “我媽沉迷直播間購物,買(mai) 回家的帶鑒定證書(shu) 的所謂和田玉和貴金屬,快遞盒子都堆成山了”“我爸在直播間花99元買(mai) 的東(dong) 西,我在電商平台上找到了9.9元的,我爸說我找的東(dong) 西是假的”……不少受訪者向記者吐槽自己年過花甲的父母沉迷於(yu) 直播購物,還有人說“有網癮的老人‘瘋狂’起來,甚至超過年輕人”。

  山東(dong) 棗莊居民張玲玲最近有點心煩,因為(wei) 她家院子就要被快遞箱子堆滿了。“我媽一天到晚在直播間購物,說直播間的東(dong) 西超便宜,家裏成堆的農(nong) 副產(chan) 品,吃一半爛一半,不知名的保健品拆封了也不吃。”張玲玲說。

  她母親(qin) 60多歲,經常刷短視頻、看直播,“主播說啥都信”,儼(yan) 然成了一名“剁手黨(dang) ”,剛開始是買(mai) 食品,後來是衣服、珠寶等,最多的時候一天收到了十幾個(ge) 快遞。有一次,張玲玲正好休假在家,她檢查了一下母親(qin) 買(mai) 的東(dong) 西,發現一些產(chan) 品的質量和顏色與(yu) 主播介紹的相差不少,一些衣服甚至沒有麵料標識成分,有的“保健品”包裝上寫(xie) 著××口服液、××丸,但右下角用特別小的字體(ti) 寫(xie) 著水果飲料、壓縮糖果等。

  來自黑龍江哈爾濱的劉穎也有類似困擾。今年五一假期回到老家,她發現家裏堆放著很多玉石、字畫、陶瓷花瓶,母親(qin) 喜滋滋地介紹自己在直播間購買(mai) 的所謂名畫、古董。“我媽說這些東(dong) 西價(jia) 值幾百萬(wan) 元,老板家裏出事了,才幾百塊錢低價(jia) 處理。要是能找著好的渠道賣了,能賺好多錢。”劉穎聽後哭笑不得。

  她翻了翻母親(qin) 買(mai) 的“名畫”“古董”,發現大多單價(jia) 在四五百元左右,共買(mai) 了五六十件,花費過萬(wan) 元。其中有一幅號稱“價(jia) 值兩(liang) 萬(wan) 元的名畫”,母親(qin) 花了上千元買(mai) 來的,劉穎注意到圖案之間的接縫很整齊,明顯是機器做出來的,她在網購平台一搜索,立馬顯示同款,定價(jia) 160元。

  有網友戲言:“退貨的速度跟不上我奶被騙的速度。”

  記者采訪發現,不少老年人防範意識差,對主播推薦的所謂投資產(chan) 品深信不疑。湖南邵陽人趙鶴今年65歲,經常在各種短視頻平台上刷直播。有一次,他刷到有主播教人做賬號賺錢,對方稱可以帶著做頭像、賬號、剪輯帶貨視頻、掛商品鏈接等,一天能收入幾百元錢,每個(ge) 月能收入五六千元。

  趙鶴心動了,他立即聯係對方報課,花了3000元買(mai) 了課程。可付費後,他發現課程講的都是一些做短視頻和帶貨的內(nei) 容,專(zhuan) 業(ye) 術語多,初中學曆的他根本聽不懂。他找對方退課,卻被對方用各種理由推脫搪塞,仍每天給他發送課程鏈接。

  無奈之下,他將此事告訴了女兒(er) 。經過一番交涉,對方同意扣掉相關(guan) 費用後退費,最後退了800元。

  “我們(men) 老年人想證明自己還有價(jia) 值,主播能把話說到我們(men) 心坎上,內(nei) 心那股火苗就被點燃了,卻不知道裏麵有這麽(me) 多陷阱。”被坑後,趙鶴很是懊惱。

  在線上尋找歸屬感

  各種收割防不勝防

  為(wei) 何“網癮老人”越來越多?記者采訪數十位老年人了解到,他們(men) 普遍具有“孤獨感”和“脫節感”,熱衷網絡社交是為(wei) 了尋求“歸屬感”。

  受訪專(zhuan) 家指出,社會(hui) 人口結構逐漸發生變遷,家庭規模小型化、家庭類型疏遠化、家庭成員離散化等特點凸顯,“銀發族”獨居、空巢等現象更易、更早發生。還有一些老年人為(wei) 照顧下一代,隨子女搬至陌生大都市,脫離了熟悉的生活環境,內(nei) 心的孤獨感更加強烈。客觀上,老年人與(yu) 社會(hui) 、子女麵對麵溝通的機會(hui) 減少,而手機為(wei) 老年人搭建了一個(ge) 虛擬的生活空間,供他們(men) 表達自我、抒發情感,緩解精神的空虛。

  《2020老年人互聯網生活報告》指出,一些老年人群體(ti) 在手機網絡上呈現“極致孤獨”的狀態,幾乎全天候生活在網絡中。

  趙鶴告訴記者,為(wei) 了留住吃完飯就走的孩子們(men) ,前兩(liang) 年他在家裏裝了無線寬帶,之後孩子們(men) 留下的時間長了,但刷手機的時間也多了,麵對麵交流的時間並不多。

  夏林梅說:“有了智能手機後,與(yu) 兒(er) 子在線上聯係更加頻繁,但他回家看望自己的次數卻變少了。”

  “老年人也擔心與(yu) 社會(hui) 脫節,而網絡世界的從(cong) 眾(zhong) 性給了網民一種虛幻的安全感,讓老年人覺得自己能緊跟時代步伐,與(yu) 社會(hui) 有著一定程度的鏈接,從(cong) 而找到歸屬感。”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huo) 人馬麗(li) 紅說。

  66歲的北京朝陽居民陳芸是一位廣場舞愛好者,經常通過短視頻平台分享自己跳廣場舞的小視頻,有時還會(hui) 開直播。“我在平台上發布的作品,很多人都喜歡,他們(men) 給我點讚、評論,為(wei) 了不讓粉絲(si) 失望,我每一條留言都精心回複,但這樣要付出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壓力很大。”

  一些老年自媒體(ti) 創作者也提到,現實生活的空虛和脫節能夠在網絡中找到填補,網絡群組和自媒體(ti) 平台成為(wei) 生活中重要的歸屬地。

  然而,網絡世界的複雜也讓很多老年人防不勝防。馬麗(li) 紅說,一些網絡運營者通過對Cookie的抓取、對手機權限的無度索取,對老年人在互聯網的每一步痕跡進行跟蹤,從(cong) 而通過大數據算法,精準抓取老年人娛樂(le) 和情感的需求,信息流投喂、算法殺熟、精準營銷,形成層層“收割”的套路。

  “不可否認,網絡確實給老年人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也豐(feng) 富了老年人的生活,但涉及老年人的互聯網內(nei) 容也存在不少亂(luan) 象,很多‘銀發族’網齡較短,缺乏篩選和辨識有效信息的能力,極易被‘套路’,比如購買(mai) 一些用處不大的‘便宜貨’、保健品等,甚至還有的追假明星和網紅,被騙錢騙感情。”馬麗(li) 紅說。

  北京安理(杭州)律師事務所合夥(huo) 人徐霄燕也發現,老年人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對較弱,信息獲取渠道單一,對信息的分辨能力不夠,對網絡詐騙手段和常見的網絡騙局缺乏警惕性。由於(yu) 缺乏對網絡的了解和經驗,老年人更容易被不法分子的虛假信息所欺騙。

  “相對於(yu) 年輕人,老年人對於(yu) 互聯網和新技術的使用能力較低,不熟悉網絡操作和安全設置,容易成為(wei) 網絡騙子的目標。”徐霄燕說。

  公開報道顯示,最近司法機關(guan) 打掉的涉老詐騙中,不少案件觸網。

  落實平台監管責任

  提高老人社交能力

  如何在回應老年人網絡社交需求的同時,保障其合法權益?徐霄燕介紹,我國對老年人的保護主要體(ti) 現在民法典、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法律中,但其對老年人網絡行為(wei) 方麵的保護尚無具體(ti) 明確的法律規定,缺乏實操性。

  不過,相關(guan) 部門已經關(guan) 注到這類問題。

  2022年3月1日起施行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明確,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向老年人提供服務的,應當保障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權益,充分考慮老年人出行、就醫、消費、辦事等需求,按照國家有關(guan) 規定提供智能化適老服務,依法開展涉電信網絡詐騙信息的監測、識別和處置,便利老年人安全使用算法推薦服務。

  2021年4月7日起實施的《互聯網網站適老化通用設計規範》,對廣告插件及誘導類按鍵進行了明文限製,要求提供適老化服務的網頁或獨立的適老化網站,網頁中嚴(yan) 禁出現廣告內(nei) 容及插件,也不能隨機出現廣告或臨(lin) 時性的廣告彈窗。提供適老化服務的網頁或獨立的適老化網站中無誘導下載、誘導付款等誘導式按鍵。

  在徐霄燕看來,為(wei) 防止老年人被騙、促進老年人正確線上社交、促進線下交往,應該從(cong) 多個(ge) 層麵綜合發力。

  “完善立法與(yu) 相關(guan) 政策,建立健全老年人網絡權益保護機製。完善老年人保障的相關(guan) 立法工作,針對老年人互聯網權益保護問題製定具體(ti) 明確、切實可行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機製。”徐霄燕說,同時要加大法律法規、政策的宣傳(chuan) 和執行力度,提高全社會(hui) 對老年人互聯網權益保護法律和政策的認知度,確保法律法規政策有效執行。

  徐霄燕建議,還要加強對老年人的網絡教育和培訓,通過提供針對老年人的網絡技術培訓和網絡安全教育,教他們(men) 如何使用互聯網和新技術以及如何設置安全措施,如何辨別網絡騙局,如何保護個(ge) 人信息,提高他們(men) 的網絡安全能力。

  平台的監管責任也要落實到位。“對於(yu) 網絡平台,應加強監管,建立健全責任追究機製。”徐霄燕說。

  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高級聯席合夥(huo) 人易燕提出,要通過互聯網平台加強反詐宣傳(chuan) ,對老年人的反詐宣傳(chuan) 要有針對性,比如利用大數據計算,總結出60歲以上老年人最感興(xing) 趣的類別、領域、表現形式等,結合老年人的偏好來進行反詐宣傳(chuan) 。

  “對於(yu) 平台而言,要管理好內(nei) 容,對含有誤導、欺詐等內(nei) 容和行為(wei) 要及時采取措施,設置便捷的投訴機製,方便網民發現不當內(nei) 容及時舉(ju) 報。有關(guan) 部門也應加大監管力度,著重打擊對特殊群體(ti) 進行不當引導消費的主體(ti) ,並加大宣傳(chuan) 力度,提升老年人網絡素養(yang) 和安全意識。”馬麗(li) 紅說。

  受訪專(zhuan) 家指出,社會(hui) 各界要加大對老年人群體(ti) 的關(guan) 注和支持,鼓勵社會(hui) 組織、誌願者等參與(yu) 到老年人網絡權益保護工作中,為(wei) 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幫助和支持,多組織一些線下活動,幫助老年人建立健康的、可持續的社交模式。

  (文中受訪老年人均為(wei) 化名)(記者 文麗(li) 娟 見習(xi) 記者 丁一)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