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性幼兒園如何實現“優質平價”
學前教育法草案提請審議——
普惠性幼兒(er) 園如何實現“優(you) 質平價(jia) ”
光明日報記者 楊 颯
“入園難,入園貴”曾是困擾家長群體(ti) 的一大難題。自國家連續實施學前教育行動計劃以來,該問題得到有效緩解,但學前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較為(wei) 突出。
不過,令人振奮的是,學前教育發展近期再次迎來利好——學前教育法草案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第五次會(hui) 議初次審議。草案明確,發展學前教育堅持政府主導,以政府舉(ju) 辦為(wei) 主,大力發展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引導和規範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
讓更多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園”“上優(you) 園”,我們(men) 還有多遠的距離?普惠性幼兒(er) 園如何實現“優(you) 質平價(jia) ”?
1.在家門口入園的願望基本實現
經過一年多的考察、對比,今年9月,張心(化名)還是決(jue) 定讓孩子進入離家不遠的普惠性幼兒(er) 園。“原本擔心這所幼兒(er) 園條件比較差,去實地考察後,發現幼兒(er) 園綜合條件要比預期好很多,老師們(men) 也很認真負責。當然還有一個(ge) 原因是,其他幾家私立幼兒(er) 園價(jia) 格太高。”
如今,越來越多的孩子可以在家門口上幼兒(er) 園了。“各地大力發展公辦園,積極扶持民辦園提供普惠性服務,鼓勵支持企事業(ye) 單位、部隊、街道、農(nong) 村集體(ti) 辦園,規範治理城鎮小區配套幼兒(er) 園,城鄉(xiang) 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ti) 係基本建成,基本滿足了老百姓在家門口入園的願望。”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hui) 理事長侯麗(li) 敏以一組數據佐證:截至2022年,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9.7%,比2011年提高了27.4%。全國普惠性幼兒(er) 園覆蓋率達到89.6%,比2016年增長22.3%,極大緩解了“入園難、入園貴”問題。
同時,經費投入保障機製也在不斷健全。相關(guan) 數據顯示,中央財政支持學前教育發展資金累計投入2210億(yi) 元,激勵引導各地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2021年全國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占比達到5.9%,比2011年提高3.7%。
此外,針對“城鎮擠”“農(nong) 村弱”的區域不平衡問題,教育部會(hui) 同相關(guan) 部門在城鎮開展小區配套園治理,實施公辦園擴容等多種舉(ju) 措,重點加強人口流入地、人口聚居區域、學位供給不足區域普惠性幼兒(er) 園建設,化解“大班額”問題。“在農(nong) 村,一方麵補齊適齡人口較多鎮、村的資源短板,另一方麵加強農(nong) 村幼兒(er) 園提質升級,通過改善薄弱園辦園條件、結對幫扶等多種方式,提高農(nong) 村幼兒(er) 園辦園水平。”侯麗(li) 敏補充道。
2.保教提質滿足家長需求
學前教育已實現基本普及,但家長們(men) 對幼兒(er) 園辦學條件、保教質量的關(guan) 注度並未減弱。“優(you) 質平價(jia) ”,是家長們(men) 的切實需求。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學前教育研究室主任高丙成認為(wei) ,家長對幼兒(er) 園質量的擔憂不無道理,“目前的普惠園分為(wei) 公辦園和具有普惠性質的民辦園。公辦園突出公益屬性,收費不高、質量有保障,很受家長歡迎。普惠性民辦園大多缺乏強有力扶持,民辦園收費分類監管政策又不完善,造成部分民辦園高收費逐利,加重家長負擔。”
記者發現,前不久印發的《關(guan) 於(yu) 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you) 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強民辦園收費監管,並強調“營利性民辦園要堅持教育的公益屬性,遵循公平、合法、誠實信用的原則,根據實際辦園成本、市場供需等因素,合理確定收費標準”。在高丙成看來,在加強監管的情況下提高保育教育質量,還需加大對普惠性民辦園的投入,同時提升民辦園師資的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
為(wei) 提高保教質量,教育部去年印發《幼兒(er) 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堅持兒(er) 童為(wei) 本、尊重幼兒(er) 年齡特點和成長規律,注重幼兒(er) 發展的整體(ti) 性和連續性,堅持保教結合,以遊戲為(wei) 基本活動,有效促進幼兒(er) 身心健康發展;堅持科學評估,切實扭轉“重結果輕過程、重硬件輕內(nei) 涵、重他評輕自評”等傾(qing) 向。
政策指引之下,不少幼兒(er) 園正在展開有效探索。陝西省定邊縣第五幼兒(er) 園定期開展家長駐園活動,家長以與(yu) 幼兒(er) 平等的身份參與(yu) 遊戲,不幹預玩法,不打擾過程,不擅自決(jue) 定結果,在共同體(ti) 驗遊戲過程中,孩子們(men) 積極主動、有能力的表現讓家長意外驚喜。
“要讓家長對幼兒(er) 的成長變化看得見、看得清、看得明,讓家長對幼兒(er) 發展難題有思路、有途徑、有方法。”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幼兒(er) 園園長吳冬梅介紹:“我們(men) 通過學期問卷調查、園長接待日、每周家長一對一訪談等多元化形式,讓每一位家長的心聲都有機會(hui) 表達;通過家長論壇、個(ge) 案跟蹤、爸爸課堂、親(qin) 子遊戲成長營等方式,有計劃地加強對家庭的指導和引領,優(you) 化家長教育行為(wei) 。”
吳冬梅表示,深度開發與(yu) 運用家長資源為(wei) 幼兒(er) 成長提供了“優(you) 質平價(jia) ”且“無法替代”的教育資源,打破了家庭與(yu) 幼兒(er) 園的空間壁壘,突破了幼兒(er) 園教育資源的時空限製;讓孩子在幼兒(er) 園獲得的有益經驗,可以在家庭中得到延伸與(yu) 強化,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3.加強兒(er) 童數量變化趨勢預測
幼兒(er) 園要發展,師資力量始終是核心。侯麗(li) 敏坦言,教師編製是製約學前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最大瓶頸,公辦園編製短缺,不得不聘用大量非在編教師,而民辦園教師往往待遇更低,導致隊伍流動性大、不穩定。
高丙成指出,公辦園非在編教師應與(yu) 在編教師享受同等待遇,實現同工同酬,在職稱評審等職業(ye) 發展上也應機會(hui) 均等。他認為(wei) ,解決(jue) 編製的同時,也要加強建園投入,如通過專(zhuan) 項補助、動態調整公辦園收費標準等方式,提高非在編教師工資待遇。民辦園則可參照公辦園落實教職工工資待遇和社會(hui) 保障,穩定幼兒(er) 園教師隊伍。
此外,還有一個(ge) 更為(wei) 緊迫的問題或將到來——個(ge) 別地方開始出現生源減少的情況。
近些年,普惠性幼兒(er) 園數量攀升,滿足了人民群眾(zhong) 的需求。然而,隨著未來人口的變化,學前教育布局也將麵臨(lin) 挑戰。高丙成表示,經過測算,雖然出生人口總體(ti) 呈下降趨勢,但下降的累積效應要到2025年後才會(hui) 顯現,資源總量不足問題在一定時期內(nei) 仍然存在。另外,學前教育資源結構性矛盾也較為(wei) 突出。城鎮普惠性資源特別是公辦資源不足,“大班額”問題嚴(yan) 重。而一些農(nong) 村地區開始出現雙重矛盾——
部分鄉(xiang) 村生源減少,一些幼兒(er) 園招不到人;另一些適齡人口較多的鄉(xiang) 村卻沒有幼兒(er) 園,孩子無園可上。
吳冬梅認為(wei) ,政府和有關(guan) 機構需要加強對適齡入園兒(er) 童數量變化趨勢的預測。同時,在幼兒(er) 園建設過程中要關(guan) 注兩(liang) 個(ge) 方麵,既落實“特惠先行”“弱勢傾(qing) 斜”和“優(you) 先原則”(關(guan) 注困難家庭與(yu) 兒(er) 童、處境不利的家庭與(yu) 兒(er) 童),也充分考慮到未來人口變動帶來的需求變化,避免出現盲目建設、資源浪費等情況。如果適齡入園兒(er) 童減少,可以考慮將資源整合到少數幼兒(er) 園中,提高這些幼兒(er) 園的規模和質量。“另外,還可以適當壓縮班額,從(cong) 大班製變成小班化教學,這樣也有利於(yu) 提高保育教育質量。”
高丙成還建議,在滿足學前教育全麵普及的基礎上,有條件的幼兒(er) 園可以招收2—3歲的孩子。“不過,托育服務跟幼兒(er) 園相比要求更高,需要在具體(ti) 成本核算下,做好場地設施、人員配備、日常運轉等方麵保障。”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0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