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廣州:粵菜在近代的流行
【知味齋】
作者:黃劍
眾(zhong) 所周知,粵菜為(wei) 我國八大菜係之一。早在清代,就有“食在廣州”之說。鴉片戰爭(zheng) 前,美國人亨特的《廣州番鬼錄》中就有不少關(guan) 於(yu) 粵菜的記載。進入民國,粵菜更是隨著廣東(dong) 商人足跡,與(yu) 近代廣東(dong) 文化輸出同步蜚聲全國。以“譚家菜”為(wei) 代表的北京粵菜食府,至今依舊是高端餐飲的代表;而民國時期就已開張,坐落在繁華之地——上海南京路上的新雅粵菜館,在這個(ge) 越發國際化的大都市裏,仍是婚嫁宴請之重要場所。
廣東(dong) 北枕五嶺,東(dong) 南瀕海,江河交錯其間,物產(chan) 富足,海味豐(feng) 盛,土沃氣溫,財殷物豐(feng) ,蔬果野菜,生長迅速,一年四季,筍菌不斷。近代以來,隨著廣東(dong) 商人群體(ti) 的壯大和廣東(dong) 文化不斷輸出,粵菜逐漸流行。清末民初的高級粵廚,被時人視為(wei) “其實鹹有兼治天下味之才,無論淮揚蘇錫之菜饌,川閩燕魯之肴胾,滿漢歐美之食品,調鹽和豉,各有精研,故能獨擅勝場,馳名於(yu) 海內(nei) 外”。
1931年6月25日,天津最有名的報紙之一《益世報》北京分社,以《今日的廣州》為(wei) 題進行報道,開篇兩(liang) 段就介紹廣州吃飯的特殊風俗,典型如“飲茶”和“宵夜”。經過媒介長時間的傳(chuan) 播,粵菜漸漸名揚神州,“食在廣州”的說法開始深入人心。人們(men) 紛紛以品嚐粵菜為(wei) 時尚,粵菜有逐漸高端化的趨勢。
民國時,北京就流行用粵菜宴請貴賓。在粵菜師傅的精心烹製下,“與(yu) 各飯莊迥然不同”的鮑參翅肚等,獲得了食客們(men) 的好評。粵菜在京城社交圈掀起一陣飲食潮流。
上海開埠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廣幫是旅滬客幫中的第一大幫。直到19世紀80年代,才被寧波幫反超。學者林輝鋒在對旅滬廣幫的研究中發現,1934年出版的《廣東(dong) 旅滬同鄉(xiang) 會(hui) 月刊》中稱:“上海工商百業(ye) ,政學各界,都有廣東(dong) 人的蹤跡”;旅滬粵人“無論軍(jun) 政商學各界人士,均占優(you) 越地位,即如各大公司、各大酒店等,幾乎無一不是廣東(dong) 人執牛耳”。看似自誇的描述,也可以觀察到粵人在上海的影響力。由於(yu) 粵籍人士大量遷徙上海,廣東(dong) 人的許多生活習(xi) 慣自然而然也被帶過來。由於(yu) 粵商的壯大,粵菜逐漸發展為(wei) 高端菜係。滬上菜係有兩(liang) 種說法,一說京、揚、寧、粵、徽並列為(wei) 滬上五幫;一說京、廣、揚、川、本幫為(wei) 主。兩(liang) 說雖有差異,但粵菜均占一席。
與(yu) 京菜和離上海較近的蘇菜、徽菜、寧波菜各館相比,粵菜館進入上海較晚。但粵菜大有後來居上之勢。上海粵菜館本來多設在虹口區北四川路一帶,後來隨著廣幫勢力發展,粵菜館呈現遍地開花之勢。滬上著名的粵菜館有杏花樓、東(dong) 亞(ya) 、冠生園、新雅等。1938年,有文章比較粵菜館與(yu) 寧波菜館,認為(wei) 兩(liang) 種菜係在滬上發展,與(yu) 廣東(dong) 商人和寧波商人在滬上人數眾(zhong) 多有關(guan) 。還談到滬上粵菜優(you) 點是新鮮精致,“非但謀口腹之惠,簡直求身心所適”,但缺點為(wei) 價(jia) 格高昂。
粵菜在知識分子中也很流行,魯迅就很喜歡粵菜。魯迅的妻子許廣平,出身於(yu) 廣州大族許氏家族。1926年年底,許廣平回廣州陪伴父母。1927年1月18日,魯迅來到許廣平的故鄉(xiang) 廣州,在中山大學文學係任教。
據魯迅日記記載,他在廣州期間,去過20餘(yu) 間茶樓。廣州著名的北園、陸園及陶陶居等酒樓,均留下了魯迅的足跡。許壽裳回憶,魯迅和他在廣州見麵後,“這晚上,他邀我到東(dong) 堤去晚酌,肴饌很上等甘潔。次日又到另一處去小酌,我要付賬,他堅持不可,說先由他付過十次再說。從(cong) 此每日吃館子,看電影,星期日則遠足旅行,如是者十餘(yu) 日豪興(xing) 才稍疲”。魯迅後來在上海生活期間,也很喜歡去粵菜館吃飯,比如新雅、冠生園、杏花樓等。
我國近代著名出版家、教育家張元濟也頗嗜粵菜。張元濟的幼年在廣東(dong) 度過。戊戌變法失敗後他加入商務印書(shu) 館,帶領該企業(ye) 發展成為(wei) 出版巨擘。該企業(ye) 出版方針是既保存國粹,亦傳(chuan) 播新知,旗下報刊眾(zhong) 多。魯迅的第一篇文言小說,就發表在商務印書(shu) 館旗下雜誌《小說月報》上。在張元濟日記裏,多有記錄宴請各地名流、海上聞人,除西餐和本幫菜外,如東(dong) 亞(ya) 、會(hui) 元等諸多粵菜館頻頻出現。再如20世紀30年代,鴛鴦蝴蝶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張恨水(安徽潛山人)在審定《北平旅行指南》時,載錄了多家粵菜館,並列舉(ju) 其招牌菜,名揚一時。
此外,廣東(dong) 學人的影響力加大,也促進了粵菜逐漸深入人心。關(guan) 於(yu) 廣東(dong) 學人與(yu) 學術在近代中國文化史上地位的問題,學者桑兵表示,中外學者多已指出,隨著社會(hui) 經濟發展的階段性區域變化,中國的文化學術重心,有自北而南轉移的趨勢。從(cong) 學人交流的角度看,無論是粵籍的陳垣、岑仲勉,還是更早的康有為(wei) 、梁啟超,均加深了南北學風的對流。廣東(dong) 學人的影響力逐漸名揚全國。在民國大量的學人日記中,有不少宴請在粵菜館的記載,顯示出粵菜在全國餐飲界的重要影響。
近代以來,粵菜的影響不僅(jin) 限於(yu) 本國,甚至在對外交流中也體(ti) 現出獨特魅力。1947年的《東(dong) 南日報》報道,有美國空姐來上海,穿旗袍吃粵菜而倍感舒適,並表示吃過的西餐無法與(yu) 粵菜相比。
由於(yu) 粵菜的流行,上海在20世紀20年代成立了粵菜行業(ye) 協會(hui) 。民國年間廣幫把包括粵菜在內(nei) 帶有濃厚區域特色的嶺南文化帶到了上海,粵菜對滬粵間的文化交流起到了媒介作用。
粵菜在近代北京、上海兩(liang) 地的流行,不僅(jin) 與(yu) 粵商群體(ti) 的壯大有關(guan) ,同時也與(yu) 廣東(dong) 文化的發展有直接聯係。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27日 1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