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藥臨床轉化的成功率如何提升?專家這麽建議
近十年來,以PD-1和PD-L1抑製劑為(wei) 代表的抗腫瘤藥物引起創新藥企的研發熱潮。中國在腫瘤免疫治療領域後來居上,相關(guan) 臨(lin) 床研究數量穩步增長,但在轉化能力和原始創新水平上,與(yu) 國際領先水平仍有差距。隨著生物醫藥領域資本寒冬來襲,如何提高抗腫瘤新藥臨(lin) 床轉化的成功率,成為(wei) 業(ye) 界關(guan) 切。
在近日召開的“2023中關(guan) 村生命科學園創新藥物研發論壇”上,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李寧表示,創新伴隨風險,這是個(ge) 不可回避的問題。但如果在藥物最初研發設計時,就明確最終目的,選擇適當的評價(jia) 體(ti) 係,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失敗風險,提高研發成功率。
李寧認為(wei) ,在臨(lin) 床試驗成藥率低的背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整個(ge) 創新醫藥研發體(ti) 係上下遊聯通不充分。前期的科研人員做好了理論,隨後把這個(ge) 研發工作交接給下一撥臨(lin) 床前研發工作人員,再交給藥物製劑人員,這樣依次交接下去,最後再交到臨(lin) 床試驗人員手中。這種模式的弊端在於(yu) ,藥物研發始終處於(yu) 一種“交接棒模式”之下,每個(ge) 部分隻對自己的結果負責,並非以最終藥物成功上市應用於(yu) 臨(lin) 床為(wei) 目標,不能形成完整閉環合力。
失敗率高的另一大原因,則是臨(lin) 床轉化研究與(yu) 基礎研究不平衡的問題。李寧說,全球每年發表在CNS期刊上關(guan) 於(yu) 腫瘤相關(guan) 的論文有5000多篇,而發表的相關(guan) 腫瘤三期臨(lin) 床研究隻有300多項,這是臨(lin) 床研究和基礎研究的數量差距。進一步來看,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每年批準的腫瘤相關(guan) 新增適應證有50多個(ge) ,而新增藥物卻是不到20個(ge) 。此外還有一項研究顯示,已公開發表的新藥化合物最終轉化成上市藥物的比例僅(jin) 3.8%。
李寧認為(wei) ,在新藥臨(lin) 床試驗方麵,需要明確三點:其一,好藥,不代表好結果;其二,好結果,不代表好療效;其三,好療效,不代表好藥品。
所謂“好藥,不代表好結果”,即在精準醫學時代,一款藥物不一定適用於(yu) 所有患者,在臨(lin) 床試驗階段,研究人員應該對人群進行更加精準的亞(ya) 組分析,以為(wei) 後續的針對性精準用藥提供依據。
以肺癌治療領域具有裏程碑意義(yi) 的靶向藥物吉非替尼(易瑞沙)為(wei) 例,起初,吉非替尼因為(wei) 在臨(lin) 床Ⅲ期試驗中,和安慰劑相比,在提高患者總生存期方麵沒有表現出顯著優(you) 勢而被FDA打入冷宮;但隨後,有科研人員發現吉非替尼在某些特定人群表現良好,這些人群符合亞(ya) 裔、女性和非吸煙者等特征。當進一步對這類患者精準分析,發現這類患者EGFR基因變異的比例較高,從(cong) 而得出吉非替尼的療效有可能和EGFR的基因突變有關(guan) ,吉非替尼最終得以成功上市。
至於(yu) “好結果,不代表好療效”,李寧說,即在臨(lin) 床研究當中,如果抗腫瘤藥物的客觀緩解率良好,並不能直接說明患者可以臨(lin) 床獲益。可能因為(wei) 該款藥物依然有可能因為(wei) 毒性大等原因,導致患者的總生存期受損。也就是說,需要從(cong) 臨(lin) 床獲益、風險等多維度去綜合評價(jia) 一款藥物的療效。
在談及“好療效,不代表好藥品”時,李寧表示,這意味著“不代表臨(lin) 床試驗顯著有效,藥審中心就會(hui) 批準該藥物上市”。如果此前已有藥物因相似適應證獲批,審批要求會(hui) 更高。
近日,君實生物宣布,由公司自主研發的PD-1單抗藥物特瑞普利單抗(美國商品名:LOQTORZI)的生物製品許可申請於(yu) 近日獲得FDA批準,特瑞普利單抗由此成為(wei) FDA批準上市的首個(ge) 中國自主研發和生產(chan) 的創新生物藥。
業(ye) 界亦有觀點認為(wei) ,此前,美國尚無療法獲批用於(yu) 治療鼻咽癌,這是特瑞普利單抗在之前多個(ge) 國產(chan) PD-1單抗“出海”失敗後,最終得以在美獲批上市的關(guan) 鍵。
李寧表示,新藥研發的競爭(zheng) 激烈,對於(yu) 新藥上市的科學要求和臨(lin) 床需求越來越高,“不會(hui) 兩(liang) 次蹚過同一條河流”,會(hui) 以研發結束時臨(lin) 床實踐最高的要求,而不是研發啟動時的要求來評價(jia) 藥物。與(yu) 此同時,新藥研發成本巨大,一旦失敗,市場很難給予重來的機會(hui) 。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在今年9月發布的《2022年度藥品審評報告》(下稱“報告”)中也提出,創新藥研發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因此要建立並堅持創新藥研發的科學邏輯。
該報告還提到,藥品研發應以臨(lin) 床價(jia) 值為(wei) 導向,立足於(yu) 臨(lin) 床需求,應理清產(chan) 品臨(lin) 床定位,重視解決(jue) 未被滿足的臨(lin) 床需求問題。創新藥需充分重視其在同類開發項目中的優(you) 勢和特點,避免一哄而上的重複低水平創新。
藥物研發數據庫平台Citeline相關(guan) 統計顯示,2020年,中國啟動的IO(免疫腫瘤學)試驗數量首次超過了美國(650 VS 473),這種差異在隨後的年份繼續保持。2021年,中國啟動的IO試驗數量接近美國的兩(liang) 倍(877 VS 466)。2022年,中國啟動的試驗比美國多了約37%(548 vs 401)。但進一步分析發現,美國開展研究的獨有藥品和靶點數量卻更高。換言之,中國抗腫瘤新藥研發仍存在重複性創新和靶點紮堆的問題。
李寧說,中國創新藥研發,既要注重原始創新問題,以臨(lin) 床價(jia) 值為(wei) 導向開發創新藥物,也要培養(yang) 專(zhuan) 門的臨(lin) 床研究團隊,在臨(lin) 床研究階段構建精準醫學的框架,搭建臨(lin) 床轉化的橋梁。創新藥物最終的目標,是臨(lin) 床價(jia) 值;以終為(wei) 始,研發的全鏈條都應該充分重視臨(lin) 床的評價(jia) 。
在中國,有臨(lin) 床醫生告訴記者,臨(lin) 床創新舉(ju) 步維艱背後有兩(liang) 個(ge) 瓶頸問題。一方麵是人才瓶頸,越是專(zhuan) 業(ye) 多元化,越能開發新技術解決(jue) 實際問題;另一方麵是資金瓶頸,尤其是在療效尚未得到充分證實的階段,企業(ye) 或風險投資不願介入。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耶魯大學教授陳列平在上述論壇上也提到,科研人員應該參與(yu) 到藥物臨(lin) 床轉化過程中,因為(wei) 他們(men) 更能發現藥物的潛在價(jia) 值。
作為(wei) 全球首次揭示PD-L1/PD-1通路在腫瘤微環境免疫逃逸中的作用並首創以抗體(ti) 阻斷PD-1/PD-L1通路治療癌症方法的腫瘤免疫學家,陳列平回顧說,1995~2005年是腫瘤免疫治療的低潮期,彼時,針對PD-1抗體(ti) 的臨(lin) 床試驗也鮮有公司看好。這時候,他作為(wei) 科研人員對於(yu) 臨(lin) 床轉化的執著就顯得尤為(wei) 重要。“但即使從(cong) 目前來看,有能力的科研人員,也往往不願承擔臨(lin) 床轉化的風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