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耕”好節糧減損這塊“無形良田”

發布時間:2023-11-28 10:1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陳晨

  糧食安全,不隻與(yu) 廣袤田野上的勞作和豐(feng) 收有關(guan) ,還與(yu) 節糧減損這塊“無形良田”密不可分。

  在吉林,農(nong) 戶玉米立體(ti) 儲(chu) 糧率達90%以上,“地趴糧”減少近1300萬(wan) 噸;在江蘇,218個(ge) 糧食產(chan) 後服務中心實現產(chan) 糧大縣全覆蓋;在山東(dong) ,一粒小麥能“變身”約600種產(chan) 品,一顆大豆能生產(chan) 出100多種產(chan) 品……記者從(cong) 日前在山東(dong) 濱州召開的全國糧食產(chan) 後節約減損工作現場推進會(hui) 上了解到,通過指導農(nong) 戶科學儲(chu) 糧、優(you) 化糧食產(chan) 後服務、提升倉(cang) 儲(chu) 管理水平、促進糧食副產(chan) 物綜合利用等,各地努力耕好節糧減損這塊“無形良田”,牢牢端穩“中國飯碗”,促進糧食產(chan) 後節約減損取得明顯成效。

  農(nong) 戶儲(chu) 糧損失率降至3%左右

  一棒棒金黃的玉米不再“趴”在地上,而是碼成垛,成為(wei) 一座座立體(ti) 糧倉(cang) 。冬日裏,在陽光的照射下,這些閃著金光的“玉米倉(cang) ”成為(wei) 吉林省鎮賚縣東(dong) 屏鎮村落的一道風景。

  “以前,大夥(huo) 兒(er) 習(xi) 慣把收獲的玉米鋪在自家庭院裏晾曬,俗稱‘地趴糧’。一旦遭遇雨雪異常天氣,‘地趴糧’很容易發黴,影響糧食安全和農(nong) 民增收。”東(dong) 屏鎮東(dong) 升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傑向記者介紹,村裏購買(mai) 了圍網發給儲(chu) 糧戶,立體(ti) 儲(chu) 糧讓“地趴糧”“站”起來,平均每公頃能減少三五百斤的損耗。

  經過“地趴糧”整治,農(nong) 戶儲(chu) 糧減損取得顯著成效。記者了解到,吉林省14個(ge) 重點縣市支持新建儲(chu) 糧裝具368.9萬(wan) 套,目前吉林農(nong) 戶玉米立體(ti) 儲(chu) 糧率達90%以上,“地趴糧”減少近1300萬(wan) 噸,降幅達83%,農(nong) 戶儲(chu) 糧損失率降至1.6%。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chu) 備局局長劉煥鑫表示,近年來,各地加強農(nong) 戶科學儲(chu) 糧指導,累計為(wei) 全國農(nong) 戶配置1000萬(wan) 套科學儲(chu) 糧裝具,強化農(nong) 戶科學儲(chu) 糧技術指導和培訓服務,助農(nong) 減損增收。最新調查顯示,我國農(nong) 戶儲(chu) 糧損失率由十年前的8%降至3%左右。

  與(yu) 此同時,各地深入推進優(you) 質糧食工程,建成5500多家糧食產(chan) 後服務中心,實現產(chan) 糧大縣糧食產(chan) 後服務全覆蓋,為(wei) 農(nong) 民提供清理、幹燥、收儲(chu) 、加工等服務。“據調查,2022年,全國糧食產(chan) 後服務中心服務農(nong) 戶1700多萬(wan) 戶,清理糧食1.6億(yi) 噸,烘幹糧食4500多萬(wan) 噸,幫助農(nong) 民減少糧食損失1200多萬(wan) 噸,在助農(nong) 減損增收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chu) 備局安全倉(cang) 儲(chu) 與(yu) 科技司司長周冠華說。

  糧庫儲(chu) 糧損失基本消除

  走進濱州糧食和物資儲(chu) 備集團有限公司庫區,單倉(cang) 倉(cang) 容3600噸的高大平房倉(cang) 映入眼簾,左手邊依次可見的軌道式自動扡樣機、一站式服務大廳、智能出入庫一卡通係統,讓農(nong) 戶售糧更舒心。

  57號倉(cang) 裏,“鋪”滿了飽滿的小麥。“這糧倉(cang) 是不是看起來平平無奇?其實處處都是智慧設計。”濱糧集團57號倉(cang) 保管員呂誌剛向記者介紹,糧堆下分布著傳(chuan) 感器矩陣,其中,光是溫度傳(chuan) 感器就有240個(ge) ,按5排、12列、4層分布。這些傳(chuan) 感器就像一個(ge) 個(ge) 哨兵,與(yu) 其他傳(chuan) 感器一起,24小時全天候監測並自動分析糧情數據,預警預報異常糧情,降低人工巡檢強度,減少壞糧風險,保證糧食品質。

  說話間,一個(ge) 身呈黃色、帶有履帶的小物件引起記者的注意。“這是熏蒸機器人。”呂誌剛說,“糧食熏蒸是安全儲(chu) 糧的必要手段,但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為(wei) 此,我們(men) 設計了熏蒸機器人。它能精準計算施藥量、施藥時間和藥盤分布,確保施藥均勻,實現無人熏蒸,使熏蒸效果達到最佳的同時,也降低了人員的工作強度。”

  科技支撐,讓糧倉(cang) 越來越“智慧”。據了解,通過實施“危倉(cang) 老庫”維修改造、“糧安工程”、糧庫智能化升級、糧食調控和應急保障設施專(zhuan) 項等,我國糧食倉(cang) 儲(chu) 條件得到大幅提升。截至2022年底,全國標準倉(cang) 房完好倉(cang) 容近7億(yi) 噸,低溫準低溫儲(chu) 糧倉(cang) 容達1.8億(yi) 噸,氣調儲(chu) 糧倉(cang) 容達4600萬(wan) 噸。糧情測控、機械通風、環流熏蒸、穀物冷卻“四合一”儲(chu) 糧技術在國有糧庫普及應用,我國儲(chu) 糧技術水平總體(ti) 居世界前列。

  當前,我國糧食倉(cang) 儲(chu) 管理規範化、精細化、綠色化、智能化水平穩步提升。“去年進行的一次調查顯示,在糧庫儲(chu) 存過程中,因保管不善、自然災害、責任事故等導致蟲蝕、黴爛、汙染等帶來的糧食損失基本消除,國有糧庫儲(chu) 糧周期內(nei) 綜合損耗率控製在1%以內(nei) 。”劉煥鑫說。

  最大限度減少糧食損失

  一粒小麥,從(cong) 地頭到餐桌,能實現哪些奇妙的“變身”?

  在濱州中裕糧食現代產(chan) 業(ye) 園的黃河三角洲小麥產(chan) 業(ye) 館,麵包用粉、蛋糕用粉、水餃用粉等專(zhuan) 用麵粉,穀朊粉、小麥膳食纖維飲料和餅幹、糖醇等深加工產(chan) 品,烘烤麵包、生日蛋糕、速凍饅頭等產(chan) 品讓記者看花了眼。這些琳琅滿目的產(chan) 品,正是小麥“變身”的生動寫(xie) 照。

  “在我們(men) 科研團隊的加持下,像小麥麩皮,也就是小麥外麵的一層殼,變成了小麥膳食纖維粉,價(jia) 格大概從(cong) 原來的2000元每噸增長到2萬(wan) 元每噸。”中裕糧食現代產(chan) 業(ye) 園循環農(nong) 業(ye) 項目帶頭人劉通通告訴記者,“我們(men) 不斷延伸小麥深加工,小麥利用率做到了100%,年可節約糧食50萬(wan) 噸,獲得增值20.5億(yi) 元。”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部分消費者過度追求“精米白麵”的消費誤區隨之而來。糧食過度加工、出品率降低不僅(jin) 會(hui) 造成數量損失,而且營養(yang) 流失較大。周冠華介紹,國家糧食和物資儲(chu) 備局發布了小麥粉、菜籽油等糧油產(chan) 品的節糧減損相關(guan) 國家標準和行業(ye) 標準,引導糧食適度加工、促進糧食資源綜合利用。

  在推進會(hui) 觀摩現場,國家糧食和物資儲(chu) 備局科學研究院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劉明告訴記者,他們(men) 的全穀物分層剝皮適度加工與(yu) 麩糠精準利用集成技術,可以把糙米的外層剝下14層。“每層米糠中的澱粉、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等營養(yang) 素含量都不同。我們(men) 在不同碾皮程度的糙米中找到營養(yang) 和口感的平衡點,同時把米糠進一步加工後應用在饅頭、麵條、麵包等主食、方便食品和烘焙食品中。”劉明說。

  劉煥鑫指出,要促進糧食加工挖潛降損,支持企業(ye) 研發創新,研究應用糧油營養(yang) 保全、適度加工技術裝備,提高糧油加工轉化率。要大力發展全穀物產(chan) 業(ye) ,實施“國家全穀物行動計劃”,深入研究米糠、麥麩、豆粕、豆皮等高值化利用技術,力爭(zheng) 做到“吃幹榨盡”,最大限度減少糧食損失。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27日 10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