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文物科技:日新日進 燦然可觀

發布時間:2023-11-28 10:1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 王笑妃

  11月24日至25日,國家文物局在京舉(ju) 行全國文物科技工作會(hui) 議,會(hui) 上介紹了近年來我國在文物科技領域的新進展,這些成果為(wei) 文化遺產(chan) 的永久保存和永續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堅實支撐。

   科技為(wei) 文物祛病延年

  狹小空間如墓室,其中的壁畫如何除菌?智能移動式電子束輻照滅菌裝置的出現讓這個(ge) 過程變得容易。千萬(wan) 別小看這輛安裝了一隻機械臂的車:它是全向平台車,安裝的激光導航傳(chuan) 感器可以實現±5毫米精確定位,即使在墓室這樣的狹小空間內(nei) ,也能實現全向移動、自動避障,不會(hui) 讓壁畫受到一絲(si) 磕碰;車上的機械臂可實現6軸運動,配置的激光測距傳(chuan) 感器及避障傳(chuan) 感器在測定最近距離的同時,也保護設備及壁畫安全;機械臂前端的電子束射線裝置通過高能電子產(chan) 生的輻射來殺滅壁畫上的細菌。工作人員依靠自主研發的高穩定性通用型控製係統,通過遠程界麵操作,實現電子束射線裝置、整車行進和機械臂的聯動,最終達到遠程動態掃描帶病蟲害的壁畫、現場輻照滅菌的目的。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文物科技保護事業(ye) 蒸蒸日上,文物保護科技創新深入文物防、保、研、管、用等五大需求領域全過程全鏈條。

   如浙江省文物局的數字化技術研發“文物指紋”項目,工作人員通過便攜顯微設備將文物表麵放大至數百倍,非接觸式拍攝采集文物的微痕、細節,錄入文物的“防偽(wei) 指紋”,並結合人工智能算法和區塊鏈技術,對出入庫文物的“指紋”進行對比,使得文物的認定速度與(yu) 準確率大幅增長,提升了文物管理的效率和安全。

   目前,國家文物局已設立重點科研基地40家,在全國建立了125個(ge) 工作站,成為(wei) 承擔文物領域國家級科研任務、打造高水平創新團隊、提供高質量技術服務和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的主力軍(jun) 。同時,各省科研平台建設穩步推進,文博單位、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企業(ye) 之間互聯合作愈加頻繁,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材料學等學科同文物保護深度融合。

   從(cong) 古建築到館藏文物,從(cong) 墓葬到石窟,從(cong) 陶瓷到金屬,從(cong) 壁畫到絲(si) 織品,文物風險防控與(yu) 保護領域百花齊放,重大課題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成果頗豐(feng) ,科技為(wei) 文物保護保駕護航。

  科技還原生動曆史

  如今,考古現場不隻有洛陽鏟、手鏟、刷子等傳(chuan) 統工具,也有全站儀(yi) 、無人機、三維掃描儀(yi) 、移動考古實驗室等高科技設備,考古發掘、整理、研究過程的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

  三星堆祭祀區發掘工地堪稱古老文物與(yu) 現代科技古今交相輝映的典範。每個(ge) 發掘區域外都罩著一個(ge) 透明的玻璃房。房間裏,考古工作者穿著防護服,手持“遙控器”操作儀(yi) 器進行現場顯微觀察,科技感十足。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牽頭的“裝配式多功能考古艙”由考古集成平台、環境調控與(yu) 監測、空氣質量維護、信息采集、信息管理與(yu) 展示等五個(ge) 模塊組成。在考古現場,文物一出土即可能迅速氧化褪色,而以考古艙為(wei) 代表的“實驗室”進駐考古現場,可以第一時間對文物進行現場保護。

   生物學、化學等學科紛紛助力,碳十四年代測定、動植物考古、古DNA研究等多學科檢測分析手段加持,為(wei) 人們(men) 還原一個(ge) 個(ge) 古人生產(chan) 生活的生動曆史細節。

  古人的DNA如何解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科研團隊攻克人骨樣本中人類DNA與(yu) 大量環境微生物DNA區分的難題,捕獲我國各地區距今4萬(wan) 年至100年人群的381例核基因組,其中包括東(dong) 亞(ya) 最古老的現代人——北京田園洞人的基因組。他們(men) 從(cong) 中窺探到東(dong) 亞(ya) 人類演化的秘密,從(cong) 遺傳(chuan) 角度為(wei) “我國南方人、北方人的形成與(yu) 融合之謎”“南島語係人群的來源之謎”等未解之謎找到答案或關(guan) 鍵證據。

  大到長江口二號古船的世界首創“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ti) 遷移技術”打撈方案,小到對考古遺存中的酒殘留物進行檢測和識別、對“五星出東(dong) 方利中國”錦的複製……考古與(yu) 科技相輔相成,在發掘、出土文物保護、考古材料檢測分析、古代工藝認知等方麵,不斷取得新成績。

  科技讓文物活起來

  博物館內(nei) 的國家寶藏、氣象萬(wan) 千的古代遺址、雕梁畫棟的古建築、惟妙惟肖的壁畫、巧奪天工的石窟寺……深入闡述挖掘這些文物、遺跡的文化價(jia) 值與(yu) 當代啟示,借助現代科技、創新形式,讓文物活起來,已是文物係統的共識。

  近年來,文博界頻繁與(yu) 大數據、雲(yun) 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高新尖技術“搭檔”,文物數字化采集、三維重建工作穩步推進,越來越多的文物有了“電子身份證”,為(wei) 後續保護修繕、展示利用奠定基礎。“智慧保護、智慧管理、智慧服務”的智慧博物館建設加快腳步,“元宇宙”“AR”“VR”“雲(yun) 遊觀展,雲(yun) 賞文物”“沉浸式展覽”等詞成為(wei) 文博界熱詞。

  建設“數字故宮”是近20年來故宮博物院的重要工作之一,如今已經形成了一個(ge) 龐大的數字故宮體(ti) 係。

  “雲(yun) 遊故宮”是故宮博物院推出的一款綜合型全媒體(ti) 線上服務平台。它以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和移動客戶端為(wei) 依托,綜合全景漫遊、專(zhuan) 家講壇、高精度文物賞析交互等多種形式,能夠同時滿足用戶在PC端和移動端的使用需求,為(wei) 觀眾(zhong) 打造“一站式”觸達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服務平台。平台上,既有專(zhuan) 門覆蓋院藏文物所有類別的文物高清影像數據庫“數字文物庫”,又有專(zhuan) 門針對院藏超高清書(shu) 畫鑒賞的“故宮名畫記”;既有實現文物三維立體(ti) 交互觀賞的“數字多寶閣”,又有實現故宮古建築720度全景瀏覽體(ti) 驗的“全景故宮”。

  此外,故宮博物院在2013年就開始利用移動App平台向公眾(zhong) 展示故宮的文化數字資源,目前已經開發了10款各具特色的App。其中“每日故宮”以簡潔輕快的設計每天向觀眾(zhong) 推薦1件故宮珍品的高清影像,讓故宮成為(wei) 一種生活方式;“紫禁城365”引導觀眾(zhong) 由淺入深,全方位、多角度欣賞和領略紫禁城建築之美;“故宮展覽”集合近90個(ge) 重要展覽,將優(you) 秀的文物實體(ti) 展覽及展品以數字虛擬形態,麵向全球推廣。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28日 09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