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號子 吼出新味道
【一線講述】
講述人:重慶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忠州民歌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任官興(xing)
“太陽出來照山坡,喊起號子把船拖,齊心協力往前走,船到碼頭把酒喝。”我今年87歲,從(cong) 我的曾祖父開始,家裏五代人都在長江上討生活。
船上的生活十分枯燥,最吸引我的就是看船工們(men) 拉纖。那時,三峽一到枯水季節,就有很多險灘,木船前麵要靠人工拉纖,後麵還要安排船工推動。稍有不慎,不是船擱淺,就是船工受傷(shang) 。每到這時,父親(qin) 就站在船頭,表情嚴(yan) 肅地盯著河麵,嘴裏吼著號子,指揮著岸上拉纖和船上搖櫓的船工,船工們(men) 也吼著號子回應。聲音一會(hui) 兒(er) 高亢,一會(hui) 兒(er) 低沉,回蕩在江麵上。
父親(qin) 告訴我,川江號子指揮行船時,把頭——也就是船長,需要根據水域和水情喊出不同的號令,那樣才能保證木船在激流險灘中安全航行。我天天跟在父親(qin) 身後,學會(hui) 了這些號子,也學會(hui) 了如何識別不同季節的水流特點。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把我安排到國營木船社工作,我和很多漁民一起,成了產(chan) 業(ye) 工人。後來,木船社變成了輪船公司,手工搖櫓的木船變成了機械動力的鐵船。三峽水電站建成後,長江上的激流險灘不見了,就連萬(wan) 噸巨輪也能順利通過。江邊的川江號子漸漸消失了,我也從(cong) 一名搖木船的船工變成了修金屬機械的師傅。
如今,我的兩(liang) 個(ge) 兒(er) 子都在旅遊客輪上工作。我教他們(men) 學會(hui) 了川江號子。雖然現在行船不需要吼號子了,但聲聲號子中蘊含的拚搏奮鬥、凝心聚力精神依然讓人感動不已。
我很幸運生長在長江邊上,並與(yu) 川江號子結緣。如今,那嘹亮的號子聲依舊震撼心靈,為(wei) 我們(men) 走好今後的每一步凝聚力量。
項目團隊:
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曾毅、禹愛華、龍軍(jun) 、馮(feng) 家照、高建進、趙秋麗(li) 、馮(feng) 帆、張國聖、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甘果、宋梅、劉偉(wei)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28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