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小小魚燈 溫暖千家萬戶

發布時間:2023-11-28 10:1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一線講述】

  講述人:山東(dong) 省日照市東(dong) 港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成家廒頭村魚燈紮製技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成洪積

  魚燈籠起源於(yu) 明朝初年,起初用於(yu) 夜間照明。清康熙年間,費時費力的手繪燈籠改成了刻版印刷,圖案逐漸以大紅魚為(wei) 主,功能也慢慢從(cong) 實用轉向觀賞。

  按當地風俗,元宵節前後一連三天都要打燈籠,叫作“收燈”。如果三天不刮風不下雨,便預示著豐(feng) 收之年,有“頭燈收芝麻,二燈收高粱,三燈收穀子”之說。魚燈籠和海洋生活密切相關(guan) ,有魚形、鼓形、四棱、六棱和折疊燈籠等多種形狀,魚燈取“年年有餘(yu) ”的寓意。

  我家祖傳(chuan) 製作燈籠,因此我從(cong) 小就開始學習(xi) 如何做燈籠,十二三歲就學會(hui) 了刻版。早年間,每年臘月至正月十五,成家廒頭村家家戶戶都在製作燈籠,但仍供不應求。除了日照本地,膠東(dong) 、魯南、江蘇北部一帶都有廒頭魚燈籠出售。後來,隨著時代發展,各種塑料燈籠琳琅滿目,紙做的魚燈籠顯得土氣,漸漸失去了往日的風采。村裏幹這行的人越來越少了,可我依然堅持每年紮魚燈籠。

  這些年,在黨(dang) 和政府的重視下,老手藝又有了用武之地。魚燈籠紮製技藝走進課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上這些傳(chuan) 統燈籠。這幾年春節期間,村裏的手藝人能紮兩(liang) 萬(wan) 多個(ge) 魚燈籠,並且很快就被搶購一空。我也常去鎮上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傳(chuan) 授技藝,看著孩子們(men) 學得認真、做得仔細,我打心眼裏感到高興(xing) 。

  如今,我的兒(er) 孫輩都掌握了這門手藝,孫子孫女也和我當年一樣,五六歲就開始學做燈籠。我們(men) 趕上了好時候,透過這小小的魚燈籠,可以看到,百姓生活越來越美好幸福。

  項目團隊:

  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曾毅、禹愛華、龍軍(jun) 、馮(feng) 家照、高建進、趙秋麗(li) 、馮(feng) 帆、張國聖、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甘果、宋梅、劉偉(wei)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