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品賞流動千年的運河文化
中國京杭大運河是一項舉(ju) 世矚目的偉(wei) 大工程。這條人工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長1794公裏,是世界上裏程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古代運河。
在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有一座始建於(yu) 1631年的石拱橋,名為(wei) 拱宸橋,是京杭大運河最南端的標誌。拱宸橋東(dong) 岸坐落著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建築呈扇形環繞運河文化廣場,以平坡結合和開放式格局將室內(nei) 外景觀融為(wei) 一體(ti) ,把河、橋、船、埠巧化為(wei) 展品。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2006年開館,是最早係統展示京杭大運河曆史文化的博物館。經過4個(ge) 月的閉館升級改造,今年9月,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重新開放,在杭州亞(ya) 運會(hui) 期間吸引了許多觀眾(zhong) 前來參觀。
貫通南北的大動脈
走入博物館序廳,兩(liang) 根立柱映入眼簾,柱底裝飾著中國傳(chuan) 統瑞獸(shou) 趴蝮。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講解員婁紅豔介紹,這代表拱宸橋的橋柱,橋柱中間,一艘漕船正“揚帆起航”。船的後方,近100平方米的8K超高清大屏幕上循環播放《北行的運河漕船編隊》,展示了漕船從(cong) 杭州出發、一路北上直達北京的景象。序廳左側(ce) ,仿製的清代《南巡道裏圖》長卷徐徐鋪開,呈現了京杭大運河兩(liang) 岸的地理風貌。
“為(wei) 了更好地展示大運河文化,我們(men) 對博物館外立麵和內(nei) 部展覽進行了改造提升。”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館長葉豔萍介紹,博物館展覽體(ti) 係包括常設基本展“溝通南北:大運河的開鑿、變遷與(yu) 影響”、常設特展“因河而興(xing) :大運河與(yu) 杭州城的故事”、專(zhuan) 題展“運河綜保杭州樣板”“千年運河源正流清”以及數字體(ti) 驗區“大運河數字駕駛艙”。“館內(nei) 共展出藏品600餘(yu) 件,是之前的3倍。此外,還增加了多媒體(ti) 和互動設施,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豐(feng) 富多彩的體(ti) 驗。”葉豔萍說。
“溝通南北:大運河的開鑿、變遷與(yu) 影響”設有大運河的開鑿、大運河與(yu) 漕運兩(liang) 個(ge) 單元,係統梳理了2000多年來開鑿、治理運河以及漕運體(ti) 係不斷發展的曆史。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之間互相征戰,為(wei) 了運輸兵士與(yu) 糧草,一些國家開鑿了人工水道。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下令開鑿從(cong) 江蘇揚州到淮安的邗溝,這是文獻中有明確記載的最早的運河。展廳裏展出了戰國時期的青銅劍、青銅箭鏃等,重現列國爭(zheng) 霸的刀光劍影。
除了邗溝,當時江南地區還有從(cong) 吳都城到長江的吳古故水道以及從(cong) 吳地通往越地的百尺瀆,它們(men) 可以說是江南運河的前身。
到隋代統一中國之前,以中原地區為(wei) 中心、連接東(dong) 西南北的運河體(ti) 係已初步形成,為(wei) 隋代大運河的全線貫通奠定了良好基礎。
公元605年,隋煬帝改建東(dong) 都洛陽,決(jue) 定開鑿大運河以解決(jue) 漕糧運輸問題。611年,以洛陽為(wei) 中心、北到涿郡(今北京)、南到餘(yu) 杭郡(今杭州)的大運河全線貫通,連接了當時的政治中心和南方的農(nong) 業(ye) 中心、北方的軍(jun) 事重鎮。“隋代貫通的大運河,我們(men) 今天稱之為(wei) 南北運河。唐宋時期仍然依靠這條運河開展漕運。”婁紅豔說。
元代定都北京,為(wei) 便於(yu) 運輸南方物資進京,在隋代運河的基礎上截彎取直,開鑿了從(cong) 北京到通州的通惠河和從(cong) 臨(lin) 清到台兒(er) 莊的魯運河,將北京至杭州的航程縮短近900公裏。
明清時期,運河漕運達到鼎盛,這與(yu) 當時的河道工程有著密切關(guan) 係。第一單元最後一部分介紹了明清時期的重大運河工程,包括被譽為(wei) “大運河之心”的戴村壩和南旺樞紐工程,被稱為(wei) “大運河最具科技含量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的清口水利樞紐工程等。
“大運河的開鑿維護是長期艱巨的工程,體(ti) 現了古人的勇氣與(yu) 智慧。而開鑿維護大運河最重要的目的便是漕運。”葉豔萍說,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唯一為(wei) 確保漕運暢通而由國家開鑿的河道,是維護國家統一、政權穩定的生命線。
古代由官方組織、利用水路進行的糧食運輸叫做漕運。漕運管理經過長期發展,到明代逐漸成熟,主要內(nei) 容包括糧食征收、查驗入倉(cang) 、漕船製造、搬運上船、漕程安排、押運組織、行程督催、品質檢查、突發事件處理以及卸船、查驗與(yu) 入庫等。
展櫃裏陳列著一件清代蘇州府官斛,是古代漕糧征收的用具。漕運過程中,糧食在糧倉(cang) 、船隻之間轉運,需要進行數量核對。考慮到糧食受潮對重量影響較大,人們(men) 就用升、鬥、斛等量具進行核對。這件官斛整體(ti) 呈四棱台柱形,口大、底小,由木板製作,接縫處以鐵皮包裹、鐵釘固定。內(nei) 部裝滿穀物便記作“一斛”,約合35.6公斤。
漕糧征收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裝船運輸。曆代政府對漕船的建造材料、船身之長寬高乃至庫倉(cang) 、棧倉(cang) 之大小均有規定,並派遣官員對船的質量與(yu) 安全措施進行檢查。
展廳內(nei) ,一艘艘漕船模型引人注目。“這是唐代漕船模型,以安徽淮北柳孜運河遺址出土的4號船為(wei) 原型製作,體(ti) 型比較肥短,平底淺艙,鋪上橫板用於(yu) 疊放糧包,裝卸便利,最大運載量達55噸。”婁紅豔介紹。
在它旁邊的是北宋汴河漕船模型。北宋時期依據不同的運河航段製造出不同的漕船。從(cong) 《清明上河圖》中可見,漕船有兩(liang) 種形製:一種是中部寬、首尾稍狹的圓短平底貨船;另一種是寬長的大型船,屬帆槳結合的航船。明代漕船的特點是底平艙深,有較大的浮力和負載量。清代漕船防水性能較好,有效避免了漕糧黴變。
“為(wei) 了幫助觀眾(zhong) 更好地理解,我們(men) 在展覽中插入不少生動的小故事。”葉豔萍說,“比如在漕運單元中,通過‘宋太宗考察汴河決(jue) 口’‘唐德宗因解決(jue) 漕糧難題喜極而泣’這兩(liang) 個(ge) 故事,反映漕運對中國古代王朝的重要性。”
館藏清代《京杭運河漕運堪輿圖卷》描繪了北京至鎮江這一段的大運河以及由長江轉運到安慶的航道基本情況,細致表現了河道、湖泊、船閘、船隻和沿岸城鎮風貌等。“難得的是,圖中繪有與(yu) 漕運相關(guan) 的‘過斛’場景,為(wei) 研究運河曆史提供了翔實資料。”葉豔萍說。
因河而興(xing) 的杭州城
大運河孕育了沿岸的城鎮群落,杭州就是一個(ge) 因運河而興(xing) 的典型案例。“因河而興(xing) :大運河與(yu) 杭州城的故事”分4個(ge) 單元,講述了大運河與(yu) 杭州城市發展的關(guan) 係。
秦統一全國後,在今杭州地區設錢唐縣,屬會(hui) 稽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在百尺瀆的基礎上修建陵水道,把進入錢塘江的渡口改到江麵較窄的杭州。“正是這一改變,讓杭州在隋唐運河開鑿後成為(wei) 運河南端城市以及水運交通的重要節點。”婁紅豔說。
從(cong) 秦漢六朝的山中小縣,到隋唐之際的東(dong) 南名郡,運河的開通對杭州城市發展影響深遠。唐代杭州城北和城南形成了兩(liang) 個(ge) 規模較大的商貿區,城南江幹地區為(wei) 對外貿易的碼頭,城北武林門一帶則是附近州縣貨物的集散地。
五代十國時期,杭州為(wei) 吳越國首府。吳越王錢鏐通過擴城將唐代所開沙河納入城內(nei) ,並修築“捍海塘”抵禦潮水侵襲。經過數次擴建,杭州成為(wei) 南北修長、東(dong) 西狹窄的形態,被稱為(wei) “腰鼓城”。
宋代沿襲了吳越杭州城的格局,進一步梳理了江、湖、河與(yu) 城的關(guan) 係,促進城市繁榮。南宋建都臨(lin) 安(今杭州),每年通過大運河運至杭州的漕糧以千萬(wan) 石計。當時,杭州城內(nei) 廂坊、街道、倉(cang) 庫、娛樂(le) 服務場所等布局均依托運河,城中還出現了銷售海外舶來品的高檔商店。
“這是南宋出門稅銀錠,重970克,是當時杭城商貿繁榮的物證。”婁紅豔介紹,出門稅從(cong) 字麵上理解就是出城門交納的稅款,是南宋朝廷向行商收取的稅項之一,類似於(yu) 近代的貨物稅。
密渡橋路古河道遺址位於(yu) 南宋臨(lin) 安城餘(yu) 杭門外北郭市區域,是進出餘(yu) 杭水門、連通城內(nei) 河道和城外運河的重要通道。2005年和2011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清理發掘,出土了大量宋代瓷器和數以噸計的瓷片。館內(nei) 展出了密渡橋出土的龍泉窯青釉蓮瓣紋盤、吉州窯剪紙貼花茶盞、陶油燈、陶馬等,令人遙想運河上舟楫如雲(yun) 、百貨駢闐的畫麵。
由於(yu) 運河南端不通江海,僅(jin) 保留內(nei) 河航運,導致“南關(guan) 衰落,北關(guan) 獨盛”。明代,杭州城進一步向北發展,城北區域形成“三塘五壩”格局。宣德年間,在北新橋附近設立北新關(guan) ,收取運河上的船料稅,兼收商稅。這一帶逐漸發展為(wei) 商貿區。一組模型生動展現了北關(guan) 夜市的繁華景象:運河上,滿載貨物的船穿梭如織;運河兩(liang) 岸,建築林立,燈火通明,碼頭工人忙著裝卸貨物,酒肆、戲台、市集熱鬧非凡。
明清時期,杭州城南發展出一種新興(xing) 行業(ye) ——過塘行,主要業(ye) 務為(wei) 代客辦理內(nei) 河民船航運或人力運輸貨物。清末至20世紀上半葉,杭州西興(xing) 運河共有過塘行70多家,挑夫、船夫、轎夫、牛車夫等從(cong) 業(ye) 者達千人。
展櫃中展示著一張印有“順風快利”4個(ge) 大字的1866年浙江姚大倫(lun) 德記過塘行發票。這是清末同治年間運河水上運輸的船票,“順風快利”表達了船家期盼一帆風順、早日獲利的願望。票據上除了列出一路所需開支的銀兩(liang) 項目之外,還有“隨身行李大小不計件,客自檢點”的提醒。
隨河而動的博物館
從(cong) “還河於(yu) 民”到申遺成功,大運河已成為(wei) 杭州又一張“金名片”。為(wei) 了宣揚保護運河文化遺產(chan) 的理念,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開設專(zhuan) 題展,係統呈現近20年來杭州運河綜合保護工程取得的成就,並對拱宸橋、橋西曆史文化街區等遺產(chan) 點進行實時視頻直播,讓觀眾(zhong) 在館內(nei) 就能身臨(lin) 其境感受“活著”的運河遺產(chan) 。
“大運河數據駕駛艙”也是博物館升級改造的一大亮點。它整合了運河大腦、運河星譜、運河萬(wan) 物牆3個(ge) 數字化展項,讓觀眾(zhong) 一站式領略運河文化。在大屏上點擊“大運河萬(wan) 物牆”界麵,大運河沿線城市有哪些好吃、好玩、好看的,立刻出現在眼前。中國有哪些大運河主題博物館?各館有什麽(me) 特色內(nei) 容?這些問題也可以一探究竟。
博物館還通過不斷“上新”宣教活動,讓大眾(zhong) 以多種形式感受大運河“流動的文化”。
“自2006年舉(ju) 辦‘走讀大運河’活動以來,我們(men) 每年都推出運河相關(guan) 的主題活動,比如‘運河發現之旅’‘運河·好奇實驗室’‘運河少年讀史記’等。”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展教部主任楊芳說。
2016年起,“運河拾貝”課程走進小學校園,讓孩子們(men) 在實踐中了解運河城市,感受運河非遺,領略運河紅色文化。
2021年啟動的“家門口的運河故事”活動,由博物館工作人員帶領同學們(men) 到運河周邊文化遺產(chan) 點進行采訪、拍攝,製作短視頻,宣傳(chuan) 運河文化。
為(wei) 滿足青少年研學需求,博物館還策劃了“運河十二時辰運河十二人生”研學項目。“項目以12個(ge) 發生在運河邊的故事為(wei) 主線,讓孩子們(men) 在博物館內(nei) 參與(yu) 情景體(ti) 驗,品嚐人生百味。”楊芳介紹。
“讓千年運河深入人心,讓博物館無處不在。”葉豔萍表示,未來,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將不斷豐(feng) 富展覽形式、擴充展陳內(nei) 容、增強互動體(ti) 驗,創新講好運河故事,同時,還將加強文物、文獻資料的征集、收藏、研究。(方彭依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