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館如何在全民藝術普及中轉型升級
從(cong) 主要服務“一老一小”到提供全民美育的課堂
文化館如何在全民藝術普及中轉型升級
金紅磊(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公共管理係主任、博士生導師)
文化館是麵向社會(hui) 公眾(zhong) 開放,承擔全民藝術普及和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功能、開展社會(hui) 教育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文化館的服務主要圍繞“一老一小”展開,不少文化館成為(wei) “老年大學”和“少兒(er) 藝術培訓學校”的代名詞。
服務對象單一、服務方式陳舊,製約了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功能的發揮。麵對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館的服務亟待從(cong) “一老一小”向“全民、全域、全時、全齡”拓展。
搭建全民共享的數字藝術大廈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guan) 於(yu) 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提出,到“十四五”末,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躍上新台階。文化館作為(wei) 公共文化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應全麵融入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文化館要注重完善數字化服務設施設備,整合利用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數字文化服務新模式。
文化館提供數字化服務,首先要實現文化資源的數字化:一是基於(yu) 標準化技術的文化資源數字化,二是基於(yu) 數字化技術的文化資源素材化。各級文化館應以館辦網站為(wei) 核心,主動對接不同的數字文化平台,搭建起符合文化館自身發展需求、滿足群眾(zhong) 文化享受的數字藝術大廈。
由於(yu) 館舍、場地等的限製,很多文化館服務對象十分有限。文化館要轉型升級,須提供數字化的服務方式,讓更多群眾(zhong) 將所需要的文化產(chan) 品及服務帶回家,使服務效能實現最大化。目前,由“國家公共文化雲(yun) +地方文化雲(yun) /數字文化館平台”構成的公共文化雲(yun) 互聯互通平台,為(wei) 文化館的數字化服務提供了基礎支撐。僅(jin) 僅(jin) 有這些還不夠,接下來,要繼續探索適應文化館大眾(zhong) 化數字場景的支撐係統、裝備設備、技術應用和呈現方式,這是文化館實現數字化服務迭代升級的關(guan) 鍵。
“開門辦館”形成推進全民美育的合力
做大做強全民藝術普及品牌,使各級文化館成為(wei) 城鄉(xiang) 居民的終身美育學校,是推動文化館轉型升級的應有之義(yi) 。
可以通過場館共建、資源共享等館際合作手段,增加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推動文化館更好履行全民美育職能。一是進行場館共建,在改造提升老舊場館和新空間建設中,打造數字化的全民藝術知識普及和欣賞空間;二是進行資源共享,比如各大場館共同舉(ju) 辦活動,凝聚各館優(you) 勢,形成支持全民美育的多方合力。
文教融合也是文化館發揮全民美育功能的重要途徑。文化館可以依托場館陣地和藝術人才資源優(you) 勢,通過與(yu) 館外教育機構合作,將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效融入學校教育及社會(hui) 教育,推動校館合作育人。
用新的服務形式消除服務盲點
文化館在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的同時,還要突破陳舊觀念的束縛,創新服務形式,提升群眾(zhong) 的文化體(ti) 驗感。
在服務理念上,文化館應不斷與(yu) 時俱進,注重人文化。一方麵,發展沉浸式體(ti) 驗項目,把空間設計和群眾(zhong) 文藝創作、思政文化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創新服務模式;另一方麵,更加注重聆聽群眾(zhong) 需求,推出個(ge) 性化文化服務。比如,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文化館,在提供免費的拉丁舞、民謠吉他、瑜伽、古箏、朗誦等藝術培訓課程的同時,還開展包括閱讀、自習(xi) 、觀展、藝術沙龍等基礎服務的“星光夜市”……這些特色化、差異化服務,提升了群眾(zhong) 的文化參與(yu) 度與(yu) 體(ti) 驗感。
中青年是社會(hui) 的中堅力量,但一直是文化館服務的盲點。向年輕人靠攏,是近些年公共文化機構尤其是文化館轉型升級的一項重要內(nei) 容,也成為(wei) 當下文化館人積極尋求服務突破的方向之一。文化館既可以重新布局館內(nei) 空間,將年輕人喜愛的活動板塊及時嵌入,也可以緊跟時代潮流,不斷增加新型服務形式。比如,麵對“常住人口平均年齡34歲”的城市特點,廣東(dong) 省東(dong) 莞市文化館不斷推出具有青春色彩的服務,將“潮”文化與(yu) 傳(chuan) 統文化、製造業(ye) 發展、城市文化生活深度結合,大大拓展了文化館服務的廣度和深度。
在鄉(xiang) 村文化活動中“到位”而不“越位”
基層文化館(站)是公共文化服務的神經末梢。目前,我國已累計建成縣級文化館3000多個(ge) 、鄉(xiang) 鎮綜合文化站3萬(wan) 多個(ge) 、村級文化服務中心近60萬(wan) 個(ge) 。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大背景下,如何發揮好基層文化館(站)的作用,既關(guan) 乎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和鄉(xiang) 村美育建設,也關(guan) 乎文化館的轉型升級。
各級各地文化館要積極承擔起基層尤其鄉(xiang) 村文化隊伍培訓的重任,通過對縣、鄉(xiang) 、村三級文藝骨幹人才的藝術技能培訓,著力提升服務能力,進一步盤活鄉(xiang) 村文化資源,激活基層文化館(站)的活力。近兩(liang) 年,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聯合中國文化館協會(hui) ,除了培養(yang) 鄉(xiang) 村文化骨幹,還實施“鄉(xiang) 村網紅”培育計劃,發掘培育了一大批優(you) 秀“鄉(xiang) 村網紅”誌願者,豐(feng) 富了基層文化館(站)文化誌願服務內(nei) 容,這為(wei) 鄉(xiang) 村文化館轉型升級積累了經驗。
文化館還要在鄉(xiang) 村文化活動中發揮好“酵母”作用。縣、鄉(xiang) 、村文化館(站)要團結帶領鄉(xiang) 村文化能人、文化誌願者,立足農(nong) 村實際,組織開展反映農(nong) 村真實生活、農(nong) 民真正喜歡的文化活動,提升農(nong) 村的文化造血能力,激發農(nong) 民的文化自信和美育水平。在這個(ge) 過程中,文化館及其工作人員一定要“到位”而不“越位”,切實尊重農(nong) 民的主體(ti) 地位,不給農(nong) 村群眾(zhong) 增加負擔,不讓好事變成糟心事。比如,開展文化活動要避開農(nong) 忙時節,不追求奢華舞美活動,不唱“高調”,活動內(nei) 容要符合農(nong) 村群眾(zhong) 的審美,能夠激發他們(men) 的情感共鳴。
在文旅融合中延伸“服務手臂”
文化事業(ye) 與(yu) 旅遊業(ye) 客觀上存在著較高契合性。隨著文旅融合時代的到來,近年來,博物館、美術館已經成為(wei) 各地新的熱門旅遊打卡地。文化館可以借鑒博物館、美術館的經驗,讓自己融入文旅融合大局。比如,文化館可以提升自身空間層次,引導遊客前來參加藝術欣賞、學習(xi) 、體(ti) 驗活動,努力成為(wei) 旅遊打卡地。為(wei) 此,文化館要從(cong) 自身實際情況入手,針對不同遊客的特點,提供具有參與(yu) 性、欣賞性、學習(xi) 性特征的常態化項目,成為(wei) 遊客學習(xi) 藝術、欣賞藝術、品味藝術的美育基地。
文化館擁有豐(feng) 富的文化資源,有的文化館還承擔非遺保護職能(在一些地方,非遺保護中心設在文化館)。文化館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you) 勢,開發文創產(chan) 品,比如成立自己的研發設計團隊,或調動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提升文創產(chan) 品的設計效率,爭(zheng) 取成為(wei) 文創產(chan) 品的交流展示中心。
此外,文化館還可以延伸“服務手臂”,讓公共文化服務進景區。比如,加強文化館服務項目內(nei) 容與(yu) 旅遊景區休閑空間的有效對接,將文化館(站)“搬”到景區,“搬”進民宿,形成休閑的文化館(站)體(ti) 係。
總之,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文化館一方麵要努力成為(wei) 全民藝術普及、全域文旅資源整合的中心,不斷擴大本地特色文化的資源池;另一方麵,以文化館為(wei) 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務場所要積極與(yu) 旅遊休閑場所實現功能融合,通過空間融合、活動融合、宣傳(chuan) 融合等方式,更好滿足新形勢下人們(men) 對於(yu) 文化和旅遊服務的新需求。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06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