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蠶絲串起產業鏈——廣西蒙山推動特色產業融合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 周仕興(xing) 光明日報通訊員 湯曉飛
“我今年養(yang) 了50張蠶,請基地幫育蠶種,既減輕了工作量,又提高了成活率,養(yang) 蠶收益估計可以達到20萬(wan) 元。”記者近日在廣西梧州市蒙山縣采訪時,新圩鎮謝村蠶農(nong) 莫國有介紹。
莫國有所說的基地,就是位於(yu) 新圩鎮的蒙山縣蠶桑產(chan) 業(ye) 示範區小蠶共育示範基地。基地負責人梁世強說:“我們(men) 采用自主研發的自動喂蠶設備,運用小蠶共育技術,提高了蠶繭產(chan) 量和質量。基地向蠶農(nong) 提供抗病力強、飼養(yang) 成功率更高的優(you) 質三齡蠶,蠶繭重量由原來的每張45公斤提高到60公斤。”
近年來,蒙山縣集中資源優(you) 勢發展繭絲(si) 綢產(chan) 業(ye) ,鼓勵和扶持絲(si) 綢龍頭企業(ye) 發展蠶桑規模化、集約化種養(yang) ,不斷壯大上遊產(chan) 業(ye) 鏈條,促進繭絲(si) 綢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和農(nong) 民增收。通過引導龍頭企業(ye) 牽頭組建“龍頭企業(ye) +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家庭農(nong) 場+普通農(nong) 戶”的產(chan) 業(ye) 化聯合體(ti) ,擴建標準小蠶共育室和專(zhuan) 用蠶房等生產(chan) 設施及配套設施設備,建成2個(ge) 小蠶共育基地、1個(ge) 智能化大蠶飼養(yang) 園區。一根根細細的蠶絲(si) 串起了集桑園種植、桑蠶飼養(yang) 、蠶繭收購、蠶繭加工、產(chan) 品研發、產(chan) 品展示、蠶桑文化於(yu) 一體(ti) 的多元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產(chan) 業(ye) 鏈。
在廣西華虹家紡科技有限公司的紡織加工車間裏,多種機器不停運轉,將紗線織成絲(si) 綢;在廣西枕水人家絲(si) 製品有限公司,工人們(men) 正忙著晾曬香雲(yun) 紗;在蒙山縣蠶桑產(chan) 業(ye) 示範區展廳,桑葉茶、蠶絲(si) 被、香雲(yun) 紗成衣等產(chan) 品琳琅滿目……蒙山縣已實現從(cong) 種植養(yang) 殖到生產(chan) 加工再到產(chan) 品銷售、品牌打造等全領域全鏈條合作,構建起組織化分工、規模化生產(chan) 、集約化發展的格局。
“我們(men) 將實施全國農(nong) 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與(yu)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相結合,通過科技賦能,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高質量融合發展。小農(nong) 戶走向大市場、小產(chan) 品成為(wei) 大產(chan) 業(ye) 、傳(chuan) 統小農(nong) 業(ye) 成為(wei) 大農(nong) 業(ye) 。”蒙山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馮(feng) 勤國介紹,目前,蒙山縣有桑園麵積6萬(wan) 餘(yu) 畝(mu) ,種桑養(yang) 蠶覆蓋全縣9個(ge) 鄉(xiang) 鎮,50%以上的農(nong) 戶投身桑蠶產(chan) 業(ye) ,去年桑蠶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達1.75億(yi) 元,生產(chan) 絲(si) 綢1700萬(wan) 米,織綢產(chan) 能規模居廣西首位。
融合發展,延長了產(chan) 業(ye) 鏈。蒙山縣還通過“桑蠶+文旅”的融合發展模式,重點打造以種桑養(yang) 蠶體(ti) 驗、桑蠶產(chan) 品加工為(wei) 主的蒙山鎮北樓村“織夢桑園”田園綜合體(ti) ,開發“品桑葉茶、嚐桑果酒、穿蠶絲(si) 衣、吃綠色菜”模式的休閑農(nong) 業(ye) 、生態旅遊新業(ye) 態,建設桑果采摘區、蠶養(yang) 體(ti) 驗區、蠶桑絲(si) 綢展示區。2021年以來,蒙山縣每年接待遊客50萬(wan) 人次以上,旅遊消費6000萬(wan) 元以上。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11日 10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