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見證中華早期文明的形成
侯衛東(dong)
“夏禮”“殷禮”“周禮”一脈相承,是黃河文化的精髓,“禮儀(yi) 之邦”是中華文明的顯著特質
百年考古揭示,中華大地各區域在公元前3300年前後陸續進入文明的門檻,至公元前2000年前後,考古發現的眾(zhong) 多早期王權國家和區域文明大體(ti) 同時衰落,隻有在黃河中遊,以洛陽盆地為(wei) 中心,夏王朝形成並壯大。此後的3000餘(yu) 年裏,以鄭州—洛陽為(wei) 中心的嵩山河洛地區,長期作為(wei) 正統王朝都城所在地。
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晚期,中原腹地出現仰韶文化發展的一個(ge) 新高峰。持續進行的考古發現證明,這一區域環壕聚落普遍流行並且規模明顯擴大,如鄭州大河村、滎陽青台、鞏義(yi) 雙槐樹等,環壕聚落的麵積都在50萬(wan) 平方米以上。鞏義(yi) 雙槐樹遺址位於(yu) 伊洛河匯入黃河處,麵積達100萬(wan) 平方米以上,有三重環壕,中心區是由半圍牆和壕溝圈護的多排大型房址組成的類似宮城的“宮殿”區,有深厚夯土精心築成的大型活動廣場,呈“前朝後寢”的布局。同一時期,東(dong) 方的大汶口文化西進,南方的屈家嶺文化北上,推動了社會(hui) 組織結構的複雜化和早期文明的形成。
公元前2800年以來,龍山文化形成城池林立的文化景觀。中原腹地以夯土圍垣為(wei) 重心的中小型城邑廣泛興(xing) 建,如登封王城崗、新密古城寨、輝縣孟莊、溫縣徐堡等,反映了區域社會(hui) 整合的步伐在逐漸加快。公元前2300年前後,黃河中遊形成襄汾陶寺、神木石峁等超大型都邑,代表著區域聚落形態的新突破、區域社會(hui) 組織的新模式。陶寺遺址,占地麵積至少280萬(wan) 平方米,空前規模的城址、氣勢恢宏的宮牆、布局規整的墓地等先後被發現,居民區、倉(cang) 儲(chu) 區、手工作坊區等一應俱全。而雄踞在陝北高原上的石峁遺址,由偉(wei) 岸的皇城台、固若金湯的內(nei) 城和規模宏大的外城等三重城垣構成,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骨器、樂(le) 器、陶器等。它們(men) 最終匯入中華文明起源的巨流之中。
中原腹地處於(yu) “天下之中”的區位,重農(nong) 固本、兼利四方的發展模式,成為(wei) 合理、有利的曆史選擇。經過長期的政治實踐和探索,到公元前1800年前後,中原腹地形成以偃師二裏頭為(wei) 代表的二裏頭文化。
二裏頭遺址麵積約300萬(wan) 平方米,呈現出路網和圍垣界隔的多宮格布局,10萬(wan) 平方米左右的宮城是都邑的重心,東(dong) 、西兩(liang) 組中軸線布局的四合院式宮殿宗廟建築成為(wei) 後世宮室製度的先聲,專(zhuan) 門的手工業(ye) 作坊區開後世官營手工業(ye) 的先河,誕生了銅玉禮器為(wei) 代表的器用製度。二裏頭的麵積雖然沒有超過此前龍山時代的最大都邑,但出現了新的空間秩序和價(jia) 值秩序,其體(ti) 現的王都規製和器用製度等國家禮製更加成熟,都邑成為(wei) 當時中華大地上規模宏大、結構複雜、內(nei) 涵豐(feng) 富的城市。
夏商王朝形成了國家治理方式、王都營造理念、地方統轄策略以及宮室製度、器用製度、墓葬製度等禮儀(yi) 製度。“夏禮”“殷禮”“周禮”一脈相承,是黃河文化的精髓,“禮儀(yi) 之邦”是中華文明的顯著特質。商王朝晚期殷墟的考古發現中,成熟的甲骨文和金文是傳(chuan) 承至今的漢字的源頭,這也是維係中華文明的重要紐帶。
(作者為(wei) 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yu) 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